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和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之源和思想之基。纵观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形成之初到不断成熟,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出版了《共产党宣言》,以此为标志,正式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99年,借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国读者首次间接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名字。随后,1919年5月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形成高潮,《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二)实践逻辑
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蓬勃兴起。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李大钊等人成为了这一思想传播的重要推动者。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开始,经过上海和北京等地早期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和浙江嘉兴成功召开。次年7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通过了我党第一部正式党章,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孕育而生。
(三)文化逻辑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道尚志”的使命抱负。在中华文化中,“道”代表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和准则。“尚志”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个人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的“践行初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理念相契合。而“担当使命”则体现了志士仁人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精神品质,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相呼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如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是世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正是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才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与无尽的艰难困苦下,圆满完成长征的壮举。然而,信仰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根植于实践之中,方能显现其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本
1919年,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中开篇即是“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号召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使命。可见,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担起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如今,中国共产党正紧密团结并引领着中国人民,毅然踏上了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依旧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致力于将中国共产党强国复兴的大业早日从理想变为现实。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扬斗争精神要具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要“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进入新时代,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在斗争中推动事业发展,以积极姿态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部分入党誓词。入党誓词代表了党员在加入党组织时向党和人民许下的庄重政治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中国共产党只有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无条件的信赖,从而获得克服困难、开创未来的无穷动力。
三、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研读经典著作,加强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说过,“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革命先辈们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体会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因此,当代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时,仍需细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科学真理、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加强思想引领,需要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出发,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二)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责任担当
参与社会实践是强化大学生担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创办建党先辈红色故事宣讲团,组织召集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并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辈们的感人故事和光辉事迹。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课堂研学,围绕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展开,邀请专家学者、老党员或革命先辈的后代走进校园,为大学生们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大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发扬斗争精神,锤炼坚强意志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矛盾必然有斗争,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持续提升自身的斗争能力与本领,以坚实的步伐迎接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与神圣责任。当今青年应当明确斗争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增强斗争本领,汲取斗争力量。
四、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大学生需加强思想引领,强化责任担当,锤炼坚强意志,推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实践,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search/?/%u6CB3%u5357%u7ECF%u6D4E%u62A5/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