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舞蹈类节目在央视春晚中的社会意义

作者:胡馨艺来源:《尚舞》日期:2024-12-18人气:517

1983年起,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便与舞蹈类节目相伴成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舞蹈节目主要以歌舞、歌伴舞、歌舞串烧等形式存在,其角色多为衬托歌唱类节目的点缀性配角,旨在丰富舞台色彩,弥补歌唱类节目可能存在的单调与空洞。直至21世纪初,独立的舞蹈节目才逐渐在央视春晚中崭露头角,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舞蹈类节目在春晚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现代化迅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艺术形式,传递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舞蹈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风采,更成为了连接国内外观众的文化桥梁。在我国文艺政策的倡导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不断彰显文艺为民、文艺接轨世界的理念。在这一背景下,非语言类的舞蹈作品得以频繁成为爆款,展现出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情感表达。通过肢体作为媒介,传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意义。

 

1.彰显大国凝聚力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家园,56个民族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春晚舞台,作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历来承担着彰显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各族人民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舞台,更是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透过春晚舞台,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上述不仅揭示了春晚舞台在展示多民族文化特色与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还凸显了民族舞蹈在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中的独特价值。民族舞蹈通过春晚这一全国性的文化盛宴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本小节将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晚中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节目为例,探讨这些节目是如何通过舞蹈艺术的魅力,展现出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迈向新时代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凝聚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晚舞台上的代表性歌舞节目《民族大联欢舞——节日之夜》(1988年)虽在参演人数与民族多样性展示上相较于新时代有所局限,但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节目中,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舞蹈交相辉映,虽种类尚不丰富,但各民族舞蹈的汇聚一堂,共同伴随着音乐欢庆新春,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紧密跟随党的领导的和谐画面,深刻寓意了“团结”这一核心价值的重要性。在1989年的央视春晚中,《中国风》节目以更为丰富的民族舞蹈形式呈现,包括维吾尔族鼓舞、苗族鼓舞、朝鲜族长鼓舞、彝族烟盒舞、蒙古族筷子舞、达斡尔族舞以及男子集体腰鼓舞等,这些富含民族特色的道具舞蹈以民族歌舞大联欢的形式精彩上演。相较于1988年,参演人员数量有所增加,舞台氛围更加欢乐热闹,充分展现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通过对这两个节目剖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当时民族舞蹈在春晚舞台上的独特魅力,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民族精神、国家情怀以及其展现出的凝聚力。这些节目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民族欢歌》(1997年)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颇具代表性的歌舞节目,由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与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联袂呈现,其主旨在于彰显国家凝聚力。节目核心内容以歌曲串烧形式展现,涵盖《红太阳照边疆》《翻身农奴把歌唱》《草原英雄小姐妹》《阿里山的姑娘》等民族代表性歌曲,深刻反映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此外,节目巧妙地融入了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地域民族舞蹈元素,呈现出一场民族团结的欢乐盛宴。舞蹈演员们集体共舞同庆新春佳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节日氛围。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歌舞片段。一群少年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象征着祖国的未来,他们迈着欢快的蒙古族舞步,口中伴随着音乐欢快吟唱。深刻地展现了与祖国母亲紧密相连、血脉相通的情感纽带。《草原英雄小姐妹》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也体现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下,蒙古族人民及其新生力量共同迈向新时代的信念和期望。

  除上述为例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节目展开分析之外,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舞蹈类节目也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持续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诸如《中华民族大团结》(2009年)、《跳春》(2010年)、《龙凤呈祥》(2012年)以及《舞乐边疆》(2024年央视春晚,新疆喀什分会场)等作品,均通过精湛的舞蹈技艺与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展现了大国气象,深刻表达了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团结一心、共迎新春的美好愿景。这些歌伴舞、歌舞、集体舞等不同类型的舞蹈节目,不仅充分彰显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更凸显了强大的国民凝聚力。

 

2.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深刻见解,这一论述实质上是对其“仁政”理念的一种具体阐述。这一理念,既是对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的一种深入反思,也是对君主统治方式的一种规训和提醒。这一理念,体现了对民众利益的尊重与关怀,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一思想不断被传承、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这种人文关怀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代表。我国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央视舞蹈节目中,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国家和党对人民利益的重视和尊重。舞蹈类节目在央视舞台上的存在,不仅是对孟子“民为贵”这一思想的现代诠释,也是对人文关怀这一精神上的传承与弘扬。

舞蹈《千手观音》(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演绎,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关怀的生动展现。《千手观音》最大的特点为,这是由21名聋哑人士组成的特殊群体。他们突破了生理缺陷上的阻碍,为观众带了无限的震撼与感动。这不仅是他们坚韧不拔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展现,也展现了央视春晚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千手观音》向观众传递了大爱无形的感召力量。舞蹈过程中充满了个体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从这一角度看该节目不仅展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与赞美,还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正是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手观音》为特殊人群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行性道路。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与支持特殊人群的舞蹈艺术事业。对特殊人群的包容度与关注度方面来看,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人文关怀的广泛性,也促进了社会的多样性、深入性、包容性的发展。

2006年央视春晚中的舞蹈《俏夕阳》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老少同乐、跨越年龄界限的和谐共舞画面。一方面,孩童们观看老人表演皮影后,踏着音乐的节奏与之共舞,这一场景充满了温情与关怀,彰显了人与人之间通过舞蹈共享快乐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成年人因工作繁忙而难以常伴老人与孩子,而《俏夕阳》所展现的“以老带小”模式,不仅体现了家庭中的相互扶持,更揭示了通过舞蹈这一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舞台上年龄最大的演员与年龄最小的演员之间相差了70岁,他们的同台演绎不仅创造性地展现了跨越年龄的表演形式,更凸显了生命的坚韧与鲜活性。这种年龄差异的配合,体现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使观众深刻领悟到,无论年龄大小,每个生命个体都拥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都应受到尊重与关怀。《俏夕阳》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关怀的展现。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除上述具有代表性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之外,还有一些舞蹈类节目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也呈现了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关注以及体现了人文关怀。《咱们工人有力量》深情高赞了劳动一线的工人们。《进城》则聚焦到了为国家基础建设做贡献的农民工群体。上述这些舞蹈节目不仅是单纯的艺术享受,更在无形中进行了思想传递,还借此弘扬了中华传统优秀精神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此外也体现出了我国文艺工作者在积极创作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思考与实践。

 

3.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星河璀璨,汇聚着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既是思想的根源,又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承传与发扬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成为每位中华儿女应当深思的课题。央视春晚舞蹈节目,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之一,其舞台节目始终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创作理念。古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之说法。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注重落脚于时代的创新发展。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创新思维、鲜活的创造力,去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使之在现代社会生活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通过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2006年央视春晚的女子群舞《剪纸姑娘》成功地将传统剪纸手工艺技术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该舞蹈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剪纸手工艺技术的独特魅力,还深刻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演员服饰设计上,以白色与红色为主要色调的“窗花图案”巧妙呈现,展示了传统剪纸艺术的精髓。舞台背景通过多次切换风格迥异的窗花图案,进一步凸显了我国传统剪纸技艺的精湛与多样性。音乐方面,传统中国乐器二胡,不仅诠释了属于中国器乐的独特魅力,也为整个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演员呈现方面,创造性地将剪纸艺术转化为身体语言艺术,通过舞蹈动作与剪纸图案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人似窗花,窗花似人”的独特意境。这种人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剪纸姑娘》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听觉、动觉相结合的艺术盛宴,更在舞蹈感受过程中起到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2024年龙年春晚中,作品《咏春拳》(舞剧《咏春》选段)再次获得广大网友的高度赞誉。该作品创作灵感源于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咏春拳法,编导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角,充分展现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咏春拳作为武术领域的一种独特拳法,以其特殊的手法与脚法组合而著称,强调身体协调性和实战性。其招式紧凑直接,注重内功修炼,包含摊、掌、勾、挂、打等多种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编导巧妙地将舞蹈与武术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舞台效果。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与精神,还通过视觉刺激将传统拳法这一文化精髓重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作品《咏春拳》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展示,也为舞蹈与武术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可见,央视春晚舞台上的舞蹈类节目,在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更在无形中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所谓“舞以象功,歌以咏德。”舞蹈类节目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出深厚的社会意义。它们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舞蹈类节目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鼓励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涌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蹈的律动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结语

  舞蹈类节目在春晚舞台历经几十载春秋的积淀与革新,已逐渐从边缘角色蜕变为展现国家团结与人文情感的核心艺术载体,彰显出其不可替代的角色价值。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邃的中国特色文化精髓,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在全球一体化、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春晚舞台上的舞蹈类节目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国家形象的展示者。它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向世界展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风情,凸显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与自强,正是当前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央视春晚舞台上的舞蹈类节目也紧密关注社会现实及现实中的人民生活,通过身体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描绘出人民的喜怒哀乐,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它们以身体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美好期待与追求。央视春晚舞台作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其舞蹈类节目更应不断地发挥独特优势,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深刻内涵、意义及广泛影响力的舞蹈作品。通过舞蹈这一非语言文字类艺术表达,讲述中国故事,远扬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期待未来我国的央视春晚舞台上的舞蹈类节目能够继续创新与发展,不断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与精神享受。同时,也期待中国的舞蹈作品能够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