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何香凝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意识与情感研究

作者:俞辰昕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8-12人气:12

摘要:近现代时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在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何香凝作为20世纪近现代的一名杰出人物,不仅是一名女性艺术家更是一名革命工作者,是岭南画派的突出人物。她的艺术作品对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和美术史发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在近代革命与美术发展中穿过历史的尘烟,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她的艺术生涯和革命生涯跨越了中国历史变革最为动荡的时期,人生经历和家国动荡对何香凝的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影响,她常常与许多政界、文化界的名家联手,使得她的艺术作品充满着时代精神和传奇色彩。最具特色的是,她的作品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段故事,倾注了她饱满的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一腔爱国热血。本文运用图片资料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与归纳法,深度剖析何香凝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以及其浑厚坚韧艺术风格的产生与特征。经由对她艺术作品的解析,探究在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作用下,何香凝艺术作品的演变历程。探寻在革命事业的推动下,何香凝如何借助艺术创作,切实为我国抗敌后方提供物质援助与精神支撑,最终归纳出何香凝艺术创作的价值与深远意义。           

关键词:何香凝;艺术创作;民族意识

 

 

 一、时代背景

 

1840 年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经济上大肆掠夺,致使我国封建经济遭受重创并解体,政治、军事与文化层面亦受其操控,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我国由此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深陷苦难。富有革命精神的中国人民百余年奋勇抗争,前赴后继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获阶段性成果后,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与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在 1949 年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封建统治式微,无力掌控文艺,近代再无皇家美术活动。经济受损影响艺术繁荣,部分工艺美术濒临破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美术注入新活力,使其从服务封建统治阶级转向服务大众,美术性质发生根本转变。沿海城市兴起,上海、广州、天津等现代化都市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工商业资本兴盛,催生新绘画市场。绘画供求与审美趣味改变,美术社会功能亦不同往昔。

 

一、何香凝的生平经历

 

(一)何香凝的家庭环境

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从商家庭,优渥的家庭条件和所接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使何香凝具有积极勇敢上进的品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她勇于突破封建束缚,热爱读书和学习,不断汲取先进的革命思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

何香凝家中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她排行第九。她从小便极具反抗精神,反对缠足是她与封建糟粕思想所作的第一次斗争,每到夜深人静时她都会将脚上的缠足布剪去,家里人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放弃。她勤奋好学,并且她的家庭条件给予了她一定的求学条件,但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较于她的兄弟,何香凝仍没有获得平等的教育待遇,她无法像男子一样去私塾读书。她不甘于此,常常会找来哥哥的书本自学,同时找到父亲软磨硬泡终于能够进“女馆”学习了几个月。遇到不懂的知识也会主动询问老师,连父母都会惊讶于她所学的知识量。综上所述,何香凝从小便极具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勇于与封建糟粕思想作斗争的勇气,这为她与廖仲恺的相识以及美术事业和革命事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何香凝与廖仲恺的姻缘

因廖仲恺的父亲坚决反对缠足的陋习,通过媒人介绍,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下姻缘。婚后,他们二人志趣相投,廖仲恺得知何香凝喜爱读书,便常常想办法搜罗新书刊给她阅读。闲暇时期。廖仲恺还会耐心教她画画。尽管廖仲恺因家庭变故,夫妻二人在经济上较为拮据,但好在何香凝与廖仲恺互相敬爱,感情甚笃。他们寄居在廖凤舒家屋顶上搭的一间小破屋子,他们在这间屋子里白天共同研读诗文,钻研绘画,讨论时事;夜晚便会一同欣赏这清澈的月色。中秋佳节之时,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于是这间小屋得此机缘被命名为“双清楼”。

(三)何香凝的求学历程

戊戌变法之后,有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奔赴国外留学,希望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廖仲恺也有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但苦于经济拮据,无法实现。何香凝便不顾家人的坚决阻挠,毅然变卖了自己的嫁妆,筹集了廖仲恺出国留学的资金。并且在两个月后,她自己也奔赴日本求学,成为了20世纪最早一批留日学画的女性艺术家。在日本,她也没有停下参加革命活动、学习反清革命思想的脚步,因而结识了孙中山和一批思想先进的有志青年,并且在孙中山的引导下,不断在革命斗争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她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女子也应当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她的文章《敬告我同胞姐妹》是我国早期屈指可数的宣传妇女解放的作品之一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固男子义务,然与男子同视听,同官骸之女子独非人类乎?然则天下兴亡,吾二万万(女)同胞安能漠视哉!救亡图存的迫切愿望豁然显现。

 

三、何香凝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一)时代影响

  中国绘画史中,历代女性画家的身份常常是久居深闺的女子,既不必鬻画为生,又鲜有交际酬唱的需要,因此创作题材和创作动机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创作题材以花卉、虫鸟走兽、仕女、佛教人物为主,通过工致精细的笔墨,呈现出传统女性绘画独特的宁静恬淡之美。而创作动机常常具有自娱性。20世纪,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女性画家闺阁中作画的模式正在悄然转变。每一位爱国青年都饱含一腔爱国热血。

(二)岭南画派的影响

  岭南画派的居廉、居巢兄弟,对何香凝艺术风格的塑造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居氏兄弟曾一同师法宋光宝与孟丽堂研习绘画,而宋、孟二人的画风又承自恽南田,极为注重写实,擅长捕捉与运用生活里鲜艳的色彩,用色大胆且绚丽,在写生方面颇有建树,进而自成一家。岭南大家高剑父乃居廉先生的弟子,经人引荐,高剑父成为何香凝的绘画老师,此即何香凝与岭南画派结缘之始。因高剑父与何香凝的这种师承关联,何香凝的绘画风格与居派便有了一定的渊源。“二高一陈”所倡导的绘画改良主义以及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给何香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以西画改良国画筑牢了根基。

(三)借鉴日本绘画风格

   何香凝随廖仲恺赴日留学,不仅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学习新知识、新思想,还参加了各种爱国救亡的运动,并且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同盟会的影响下,何香凝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逐渐渗入她的绘画风格,也形成了她既是画家,也是革命家的双重身份。1918年,何香凝来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进修。在老师的教导下,何香凝开始学习西方绘画技巧,并且开始尝试油画创作。在学习期间,何香凝不仅深入了解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技巧,还在此期间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大家。在老师的帮助下,何香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1923年,何香凝返回广州。她与廖仲恺结婚后,开始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因此何香凝所创作的作品也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在这一时期,她创作了《山茶》《花开富贵图》等作品。

 

四、何香凝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意识与情感体现

 

 何香凝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意识与情感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何香凝惯于借狮虎、松梅与山川等元素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表明心志,这些饱含斗争精神的画作恰似其高尚人格的鲜活映照。她对画虎情有独钟,把虎当作革命精神与信念的依托,时常将虎画赠予友人,以猛虎比拟英雄,以此壮大军威,尽显革命家的爱国热忱。

  《狮》系何香凝的早期创作成果,诞生于 1914 年。该作品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绘画技艺,呈现出一头神情庄严肃穆、目光炯炯如炬的雄狮模样。雄狮侧卧在黄土上,头部微微昂起,狮尾微翘,突出了雄狮雄浑的气势。雄狮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背景采用了淡色调,不仅突出了狮子庄严的形象,更加渲染了画面宁静而又沉稳的氛围。这幅《狮》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彼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变革的前夜,何香凝以笔为剑,借狮之形象传达出内心深处对力量与威严的渴望。其细腻的笔触之下,雄狮的每一根毛发似乎都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那紧实的肌肉线条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即将觉醒的力量。西方绘画技巧的融入,使得狮子的形象更具立体感与质感,与传统中国绘画元素相得益彰。从这头雄狮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何香凝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忧虑,她期望中华民族能如这头雄狮一般,即便暂时蛰伏,却依然保有雄浑的气魄与威严,在时机到来之际,傲然崛起,冲破黑暗与困境,以无畏的姿态迎接新的曙光,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成为主宰自身命运的强者。

(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何香凝通过赠送画作表达她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例如,她曾向周恩来赠送《松石啸虎图》,以壮军威、表敬意。在香港大营救中,她还送给执行任务的同志虎图和菊图,既赞扬游击队的勇猛,又隐喻共产党人的品质。这些饱含深情与力量的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呈现,更成为了一种无声却有力的精神鼓舞。当受赠者展开画卷,那虎的威猛之姿、松的坚韧不拔、菊的高洁傲霜,便如同一波波精神的涟漪荡漾开来。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松石啸虎图》悬挂于周恩来总理的办公之所,每一次目光的触及,都似能感受到何香凝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与对战友的坚定支持,激励着总理在艰难的革命征程中运筹帷幄,奋勇前行。而那赠予游击队同志的虎图与菊图,在枪林弹雨的间隙被传阅观摩,虎的雄姿让游击队员们更添勇猛无畏之气,菊的高洁则时刻提醒着共产党人坚守本心,不被困苦磨难所侵蚀,在黑暗中坚守信仰的明灯,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战斗,让这份由画作传递的情谊,化作了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

(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何香凝的绘画作品深受中国画和日本画的影响,她擅长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绘画以及西方写实绘画的技法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和平之境》创作于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各地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画作中的皴法并没有十分的老辣娴熟,相反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拙趣,更给画面增添了一些祥和之气,正如它的名字《和平之境》。画面中可以看出何香凝对于古典风格的逐渐转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何香凝愉悦舒畅的心境。在这幅《和平之境》中,色彩的运用虽不似西方油画那般浓烈绚丽,却以淡雅质朴的色调,晕染出一片宁静致远的天地。山水相依,树木葱茏,那简洁勾勒的轮廓与轻柔铺陈的色彩相互交融,似在无声诉说着对新生国家的美好期许。何香凝以女性独特的细腻笔触与情感内涵,将对和平岁月的珍视、对祖国未来的憧憬一一融入画间。每一处笔触的起落,都仿佛是她心中欢歌的节奏;每一抹色彩的调配,都承载着她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从早期绘画风格到如今《和平之境》的演变,见证了她艺术生涯的成长与升华,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给予艺术家们的无限创作灵感与精神动力,让她能够用画笔描绘出这样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和平盛景,留待后人在岁月长河中静静品味,感受那特定历史时期下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寄托。

 

结语:时代与心灵的交响

 

  何香凝这位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与革命史上都熠熠生辉的人物,她的审美心理的转变犹如一部细腻而宏大的史诗,镌刻着时代的变迁,也映射出她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在旧时代的黑暗幕布下,中国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与封建统治的桎梏,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如阴霾般笼罩。何香凝身处这样的历史洪流之中,毅然投身革命,她的审美心理也由此被赋予了鲜明的革命色彩与抗争精神。

  早期,她对狮虎形象的描绘情有独钟。狮虎,作为丛林中的王者,其强大的力量与威严的气势成为何香凝表达革命情怀的理想载体。她笔下的狮虎,身姿矫健,目光如炬,仿佛随时准备扑向敌人。绘画技法上,以粗犷豪放的线条勾勒狮虎的轮廓,用浓墨重彩渲染其皮毛与神态,每一笔都倾注着强烈的情感。这种审美倾向,是对当时民族渴望崛起、挣脱枷锁的心理诉求的艺术回应。例如她的《狮》,创作于 1914 年,画面中的雄狮侧卧黄土之上,虽为静态却尽显雄浑。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使雄狮的立体感与威严感更为突出。背景的淡色调处理,不仅烘托出主体,更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凝重的氛围,仿佛在暗示着国家虽处困境却依然蕴藏着无尽的力量与希望。此时,何香凝的审美心理聚焦于力量、威严与抗争,她试图通过这些画作唤起民众内心深处的斗志,鼓舞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拼搏。

  同时,松梅也是她画作中的常客。松之坚韧不拔,梅之凌霜傲雪,恰如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她以简洁而刚劲的笔触描绘松枝的挺拔、梅花的冷艳,在墨色的浓淡变化中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这些画作在审美上体现出一种古朴、坚毅的风格,与当时的革命情境相契合,它们是何香凝革命信念的艺术化表达,也是她审美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坚韧、高洁等品质的崇尚与追求。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