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1927年秋,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赣南革命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
赣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于1929年,到1931年11月份,赣南根据地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基础:工农武装暴动
早在大革命时期,赣南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6年8月赣南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正式成立,赣南的革命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27年八七会议后,江西省委根据会议精神制定了“秋收暴动”计划。经过几个月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在江西省委的统一部署下,1928年2月中旬赣南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先后爆发。1928年2月16日夜南康潭口爆发了农民暴动,2月18日赣县大埠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2月23日信丰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2月29日至3月23日于都爆发农民暴动爆发。3月25日寻乌爆发农民武装暴动。历时几个月的农民武装暴动最终都在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在各地农民暴动后建立的革命武装活动区实际上成为了小块的梅花式的红色割据区域,为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中央苏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朱毛红军进军赣南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并将两支部队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随着根据地范围日益扩大,国民党反动派纠集军队在1928年12月对根据地发动了“会剿”。为了应对敌人的进攻,1929年1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柏露会议,决定向赣南进军。2月10日,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伏击敌军,赢得红四军下山以来的首次胜仗,成为开辟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礼。大柏地战斗后,红四军决定向闽西进发。进入闽西后,毛泽东在福建长汀主持召开会议,作出了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1929年4月8日,毛泽东同朱德、彭德怀率领部队进驻于都县城,在此开展了分兵活动,帮助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在毛泽东指导下,成功建立了赣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于都县革命委员会。随后,兴国县和宁都县革命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这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赣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三)发展: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江西的国民党调集军队对赣南发起了疯狂进攻。在赣南特委的领导下,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红色根据地,同时也壮大了赣南革命根据地。在赣南根据地发展的同时,赣西地区的革命斗争也在猛烈向前发展。到1930年春,赣南、赣西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形势蓬勃发展,出现了“风展红旗如画”的大好局面。1930年3月下旬,在中共赣西南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由此,赣西、赣南两块根据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赣西南苏区正式形成。红军和苏区的迅速发展,使蒋介石如芒刺背。因此,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从1930年10月下旬到1931年秋,红军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使赣西南苏区与闽西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拥有15个县城、人口达250多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壮大,如同飘扬在南部中国崇山峻岭间的巨大鲜红旗帜,宣示和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二、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在土地革命时期,赣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地方革命武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开展土地革命
朱毛红军到达赣南后,首先开展了分兵活动,在建立红色政权的同时,广泛开展土地革命。1929年4月,毛泽东先后在赣南的于都、兴国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当地革命斗争情况和群众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兴国土地法》。该土地法在《井冈山土地法》基础上修改制定而成的。其中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这是我党从实际出发探索正确的土地斗争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付诸实施的历史见证。在二七会议上,又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为了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赣南党组织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分田运动。该运动从1930年上半年开始,依照《赣西南土地法》的规定,按照“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给农民进行分田。经过半年时间,“赣西南有三十余县分了田地”。土地革命的开展,使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赣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和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二)创建地方革命武装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后,党中央多次指示“扩大农村的武装斗争,建立农民的武装,这是第一个主要任务”。赣南地方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赣南地方武装初创于1927—1928年,在党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赣南工农革命军第15、19、21、26纵队等地方革命武装。1929年初至1930年冬,赣南地方武装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建立了红16、22、23、24、25、26、27、28纵队和红22军、红5军等地方红军,各县还建立了规模不等的赤卫队、游击队组织,此外,赣南开始有了地方武装的指挥机构。1931年以后,赣南地方武装不断壮大和完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军委对赣南地方武装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整顿,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武装组织体系,为我党领导地方武装的组织制度建设给予了重要帮助。赣南地方武装的发展壮大深刻说明,没有地方武装就没有工农红军;没有地方革命武装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就不可能创建连成一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对此十分重视。随着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立,赣南地区的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赣南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主要分为四类:其一是义务教育,大力开办列宁小学,面向所有儿童。据1932年江西省委报告,赣南地区共有小学280多所,在校学生九千多人,义务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其二是干部教育,主要采用举办短期训练班和创办干部学校两种方法。这一时期的干部教育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三是扫盲教育,其宗旨是推翻农村封建旧教育,实行为工农大众服务的革命文化教育。在赣南,各个村头、路口都普遍设立了识字牌,一次写两三个字,三天一换,收效甚好。其四是红军教育,主要包括红军学校和平时对官兵的教育两个方面。赣南苏区以义务教育、扫盲教育、干部教育、红军教育等为主要形式的独特教育结构,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赣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当代启示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赣南是中国共产党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第一个到达的地方,赣南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一)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主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29年,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自井冈山向赣南进军的途中,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向群众打借条借粮。50多天后,红军第二次路过大柏地时,按借条向老百姓赔还现洋。这件事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影响,使红军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到达赣南后,红四军积极帮助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为广大贫苦农民分了田,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极大地激发。革命根据地的群众由衷地说:“红军共产党什么都为我们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关心我们!” 赣南革命根据地当时人口只有241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60万,但前后参加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就达30余万。这是中国共产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爱戴和拥护的必然结果。历史和实践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积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加强军队建设
毛泽东在八七会上突出地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红军从进军赣南的途中一直到到达赣南后一直在打仗,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红军依然在赣南各地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赣南革命根据地。在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初到赣南时,红军只有三千余人,到1931年,主力红军已经发展到约五万人,赣南地区的地方红军、地方革命武装也发展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力量。红军这支革命武装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会剿”,保卫了红色政权,成为党和人民的有力支柱。因此,新时代要加强军队建设,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
(三)弘扬苏区精神
赣南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广大苏区军民在开辟、发展和巩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历经艰难险阻而培育出来的伟大革命精神。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而出击赣南地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我党创建了土地革命时期最大最重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在巩固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孕育出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因此,在新征程上,我们仍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要用苏区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担当作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开拓进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结语
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都是党的宝贵财富。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各根据地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这段历史,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党的宝贵经验,不断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