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麻笺古法造纸传承与保护研究
麻纸是一种以黄麻、布头、破履等废旧纤维制成的强韧纸张,是我国古法造纸技术的萌芽。襄汾县邓庄镇一带的北梁、西侯、下西梁、孙家院、席村、东侯、户村小郭、邓庄庄儿上等十几个村,从五代至宋就是中国北方造纸业的中心印刷用纸的供应基地。邓庄麻纸配料科学,工艺考究,质地绵软,纤维细密强韧,色泽清白光亮,吸墨性好,不受虫蛀风蚀保存期长,在唐、宋、明、清历代都是供朝廷使用的“贡纸”。据《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襄陵县新志》载:“汾东邓庄等村纸碾为工作第一销行北京等处今亦强努之末”可知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受外纸侵销影响,销路骤减,纸坊收益大不如前。近年来历史学、科学技术史学、美术学等学科对古法造纸工艺做了深入的研究,展现出“古法造纸活态传承”“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生态博物馆”等多元研究取向。关于平阳麻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法造纸技艺,李兵《平阳传统麻纸制作技艺调查与实验研究》一文从物理、光学、力学、化学性性能测试中探讨测试结果与制作技艺的关系,从物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平阳麻笺质量上乘的原因,历史与文化价值、 技术变迁与技术独特性。陈振华《平阳麻笺兴衰与技艺考》理清了平阳麻笺技艺的历史沿革,着重研究了平阳麻笺的原料、工艺流程和水质特性对其的影响。张一平,薛敬亚《纸与艺:平阳麻笺与平阳木版年画》一文认为纸与艺术互相成就,平阳麻笺的制作使用对平阳木板年画技艺的留存,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平阳麻笺的活态传承,经济效益方面入手探究平阳麻笺保护与传承。
1 平阳麻笺发展历史及制作工艺
1.1 发展历史
晋南物产丰富,据《安邑县志》记载,蔡伦曾在晋南安邑一带(今运城市盐湖区)传授制纸技艺,襄汾县与运城地区距离近,造纸技术传播地理位置优越。临汾市尧都区、襄汾县等地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造纸。平阳麻笺又称“邓庄麻纸”,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一直发展绵延至今。邓庄麻纸质量上乘,自唐至清,均为皇家用纸,故称“贡纸”。经1985年4月发现的藏于邓庄灵光寺金皇统年间的琉璃宝塔墙内的几十册宋元时期经卷,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孙轶青先生考证认为经卷所用纸张应为当地所产(今邓庄一带)的麻纸。金元时期,平阳地区成为全国印刷中心,邓庄麻纸则成为供纸基地,进一步推动了邓庄麻纸的发展。邓庄麻纸品种多,用途广。主要品种有:呈文、小呈文、方曰尺、条曰尺、三五纸、官纸、条帘子、小尺八、烧纸、黑毛纸等十余种。平阳麻笺造纸技艺的兴盛一直延续到清中叶时期,自国外机器造纸技术进入中国后,机制纸产量大造价低,古法造纸销量大不如前,邓庄麻纸这种费时费力的古法技艺已不占优势,自此陷入了危机。
至民国25年,有少数开工者。1953年成立了七个纸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国营邓庄造纸厂成立初,仍生产麻纸。邓庄麻纸用料讲究,以废绳(俗称麻头)为原料。改革开放后,个体从业者增多,以西侯村为盛,被誉为麻纸专业村。80年代研制的“平阳麻笺”宜于书写,书画大师董寿平为产品题签。后因原料短缺,掺人废纸条和玻璃纤维生产麻纸,质量较差,已非原“麻纸”。2005年有少数家庭作坊生产,年产约10万张。可见后来原料因素对平阳麻笺产业的恢复有一定的阻碍。2014年“平阳麻笺制作技艺” 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文化部发布公告认定襄汾县邓庄丁陶麻笺社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此外,平阳麻笺文化产业园等园区的建立,也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2 制作工艺
平阳麻笺,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书写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平阳麻笺制作技艺和优质原材料的选择都得益于襄汾盛产优质麻类植物和独特的碱性水质。平阳麻笺保存期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多为古代社会的书写材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平阳麻笺质量上乘也离不开其制作技艺的精巧。这一技艺源自汉代,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二道制作工序分别是:选料、泡麻、锄货、整麻、剁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揭纸、整纸。从泡麻到碾麻,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确保了麻纤维的纯净与细腻;搅海到整纸的步骤则进一步考验着匠人的技艺与耐心。平阳麻笺不仅是中国古代造纸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传承。
2 平阳麻笺发展现状及成因
2.1 工匠师傅缺失
自机器造纸技术传入,平阳麻笺生产复苏艰难,现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掌握古法技艺的工匠多已年迈,无法从事搅海、抄纸等体力活。且年轻一辈更更倾向于接受新鲜、快捷的文化形式,而对于学习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的传统技艺敬而远之。襄汾县邓庄镇乡村文化记忆馆曾经是邓庄镇西侯村的造纸大厂,许多本村邻村的老人都曾在其中从事麻笺生产,后因故停产,原工厂被改建为乡村文化记忆馆,供人们参观学习。
2.2 经济效益低
平阳麻笺作为传统手工艺产品,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市场回报却往往有限,这使得许多工人和投资商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机械造纸等高效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艺,使得平阳麻笺等传统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压缩了其利润空间。经济效益的低迷,不仅影响了工匠师傅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平阳麻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3 市场竞争力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便捷性。而平阳麻笺等传统手工艺产品,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但在产品设计、功能创新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普遍需求。这种市场需求的错位,不仅限制了平阳麻笺的市场拓展空间,也加剧了平阳麻笺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平阳麻笺以其色泽洁白、质地优良而著称,然而,其当前的市场境遇却颇为尴尬。尽管它在书画领域被一些艺术大家所青睐,用作创作艺术品的上乘之选,但这一独特的销售路径却极大地限制了其市场广度。购买群体仅限于书画艺术界的专业人士,导致市场需求相对狭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平阳麻笺的普及与发展,也对其作为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与发扬构成了挑战。
3 古法造纸活态传承路径
随着现代科技机器制造的兴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平阳麻笺的生产成本高昂,且用途和经济收入大大减少。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襄汾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平阳麻笺制作技艺,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产业园区、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实地研学等方式,以鼓励和扶持这一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平阳麻笺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12月襄汾县邓庄丁陶麻笺社成立,该社为集研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原生态纯手工古法造纸民营企业,先后推出适合书画创作的三尺、四尺、六尺生麻笺、熟麻笺和古书复制专用麻笺作为企业的主导产品。2013年以来,企业数次参与省级、国家级及国际性文化艺术、文化产业博览会,带领“平阳麻笺”制作技艺“走出去”。2015年4月,在文化部发布的《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公告中,认定襄汾邓庄丁陶麻笺社为“平阳麻笺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以政策为导向,人们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及创新发展。平阳麻笺技艺的复兴,关键在于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丁陶麻笺社与临汾市研学旅行协会培训教育基地的签约合作,便是将这一技艺融入实地研学项目中的典范,不仅促进了产业振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此类举措不仅使参与者亲身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还通过教育旅游的方式,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古法技艺与研学活动融合,将这项国家级非遗转化为可溯源、可学习、可体验的文化资源,这种创新方式促进了古法技艺的活态传承和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视域下,进一步探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将古法造纸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技术,平阳麻笺造纸的全过程可以被精确记录与再现,泡麻、锄货、整麻、剁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揭纸、整纸每一个步骤都能以高清影像、三维动画等形式呈现给公众。传统古法造纸技艺的展示与传承过程可深化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精髓的认识与感受,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内在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平阳麻笺造纸技艺得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广泛传播与深度教育。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字技术与平阳麻笺技艺传承之间形成了高效的互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不仅推动古法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也可助推技术创新,实现了非遗与科技的双向赋能。
更进一步,平阳麻笺的应用领域拓展亦不容忽视。将其引入古籍修复、艺术品复制等高附加值领域,不仅能够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还能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值得深入关注的是,通过实地调研襄汾县邓庄镇西侯村的村民,我们了解到众多平阳麻笺个体经营者因政府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量,认为大规模工厂采用古法造纸技术持续作业会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而被迫放弃造纸事业。面对这一现实困境,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在平阳麻笺材料与工艺上的改良与创新,成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具体而言,可以借鉴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纳米技术增强纸张的耐久性,使其在保持传统美感与文化价值的同时,具备更加优异的物理性能,如抗老化、防水防潮等,从而拓宽其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以及采用环保型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都是提升其质量与性能、拓宽市场应用空间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平阳麻笺造纸技艺的数字化呈现与现代化应用,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论的实践深化,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有力例证。通过科技赋能,传统技艺得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与动力。
4 结语
襄汾平阳麻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见证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精神。在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政策支持、社会参与、传承人培养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积极拓展平阳麻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 《造纸信息》 https://www.zzqklm.com/w/kj/275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