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辅导员理论宣讲策略探析
高校理论宣讲指的是专家、教师(教师团队)、学生(学生团体)等主体,通过多样化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给大学师生的思想理论宣传活动。开展理论宣讲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理论宣讲工作开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也影响到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质量。在高校理论宣讲的主体中,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宣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如何做好理论宣讲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和完成的课题。
一、辅导员在理论宣讲中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首要职责就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它要求辅导员必须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领悟、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理论宣讲既是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在理论宣讲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当成为宣讲活动的主导,对宣讲内容、形式、过程、总结与反思全面负责、通盘把握。
二、高校辅导员理论宣讲的现实困境
笔者通过对G省三所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群体样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将当前辅导员理论宣讲面临的现实困境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宣讲的“特殊位置”
辅导员理论宣讲与思政课程教育同样是集中教育,但与思政课体系化、专业化的课堂教学不同,在师资背景、地位作用、时间频率、考核评价等方面无法保证;与日常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等常用思政教育手段类似,但由于性质和内容的原因,无法做到像谈心谈话和主题班会那样分散灵活,这共同构成辅导员理论宣讲的现实困境之一。
(二)宣讲主体的能力恐慌
超过76%的受访辅导员表示,在理论宣讲方面存在本领恐慌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辅导员缺乏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等理论宣讲所需的学科背景,在对宣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短板;超过81%的受访辅导员表示,对理论宣讲缺乏系统性认识,更多的是依靠个人零散经验开展工作,没有思考或构建系统、科学的理论宣讲策略。
(三)宣讲对象的负面反馈
虽然超过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理论宣讲很有必要,但累计有超过74%的宣讲对象给出了“宣讲内容枯燥”“宣讲形式单一”“宣讲吸引力缺乏”“参与宣讲活动积极性不高”等负面反馈,这对于理论宣讲工作来说直接影响最终成效,是辅导员理论宣讲困境中的关键。
三、高校辅导员理论宣讲的原则
辅导员开展理论宣讲工作时所采取的宣讲策略不是零散、随意的,应当从系统的角度来科学谋划,杜绝临时起意、应付敷衍、浅尝辄止等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理论宣讲工作至少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才能确保理论宣讲真正产生应有的效果。
(一)时空性
时空性,即指理论宣讲的前提是基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要求宣讲人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出发设计宣讲稿,既做到“立足现在、关照过去、放眼未来”的历史贯穿,又做到“身边与远方、国内与国外”的空间联结,让理论宣讲的内容不再只是孤立晦涩的知识,而是历史的、具体的时空产物。
(二)融合性
融合性,即指理论宣讲的内容不是只停留在理论的阐释与说明,而应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用理论解释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将理论讲到实处,用到实处,让宣讲对象对理论的认知从抽象转变为具象。
(三)区别性
区别性,即指理论宣讲对象的分众化,杜绝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和模板化现象。在开展理论宣讲前,应当对宣讲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大类的宣讲对象,选择适合他们的宣讲视角和方式。如面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思政课程修读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宜用大段理论式的阐述,而应选取更多的实践案例进行证明和说服;面对艺体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偏弱但艺体方面的感性认知较强,在宣讲时可以采用专业性强的艺体类方式,避免单纯的授课式宣讲。
(四)规范性
规范性,即指理论宣讲工作需要遵从严密、合理的制度。要求,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将理论宣讲加以规范,避免跑题、懈怠、形式主义等宣讲乱象发生。理论宣讲制度至少应当对主体条件、内容范围、形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规范,为宣讲工作设置最低门槛和不能突破的底线,让辅导员在思想上重视理论宣讲工作,同时在行动上有可以遵循的指南。
四、辅导员理论宣讲策略的建构
总体来说,辅导员理论宣讲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只有将其中的各类因素进行整体性分析,才有可能建构起辅导员理论宣讲策略体系。基于上述对辅导员理论宣讲困境和原则的总结,笔者认为可以从制度、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等五大关键要素出发构建辅导员理论宣讲的策略。
(一)建立辅导员理论宣讲工作机制
辅导员理论宣讲因其复杂特性,亟需一套完整工作制度进行指导和规范。一方面,要对辅导员和学生这两大宣讲参与者的基本要求、考核评价、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制度层面确保宣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对宣讲的形式、内容进行规范,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宣讲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通俗化解读,让宣讲工作更接地气,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辅导员个人能力建设
作为理论宣讲主体的辅导员,思想上应当主动思考,行动上应当利用集体培训和个人自学的方式不断学习,学深悟透理论的内涵要义,提升个人理论素养,消除能力恐慌,树立自信。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多磨、多练、多讲,在宣讲技巧方面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优化提升。
(三)注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需求
理论宣讲工作的成效主要看学生接受、消化的程度,而这取决于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辅导员宣讲的一切都应在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围绕着青年学生的需求展开。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面对信息化时代下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青年学生的兴趣、需求是辅导员必须认真调研并充分考虑的宣讲目标。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才有可能让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打造丰富实用的内容体系
在规范性原则下,理论宣讲内容的理论部分必然固定,决不能曲解甚至篡改,但基于理论内容的实践部分,必须承担起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的重任。这就需要辅导员整合利用多方资源,用丰富实用的内容建立宣讲资源库,根据宣讲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实践案例,引导教化学生,达到理论宣讲的最终目的。
(五)创新高效灵活的宣讲形式
宣讲形式对于理论宣讲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合理恰当的宣讲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宣讲形式上,辅导员应当秉持高效灵活的原则,勇于创新,将理论讲“活”。具体来说,需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主体多元化,宣讲主体可以辅导员一人,也可以两人(2名辅导员或1名辅导员加1名学生),甚至可以三五成团;二是语言青春化,用青年人的思维思考,用青年人的语言沟通,杜绝照本宣科、死板固化;三是案例生活化,尽量从身边的小人物、小故事、小切口出发,把理论用最生活的实践案例来说明;四是手段信息化,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打造精品微宣讲、短视频宣讲、沉浸式宣讲、交互式宣讲等新形式,提升理论宣讲的新鲜感。
文章来源: 《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