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港澳台文化认同路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和实践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确立了科学的主体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在当今历史语境中包含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身份的核心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基础要素。在港澳台同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凝聚港澳台同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学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理解分为三种视角。社会学视角方面,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是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人民,因此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聚合体;政治学视角方面,周平认为中华民族兼具多族聚合体和国民共同体两种属性,国民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内涵;文化学视角方面,常轶军提出中华民族是在高度统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同路径。基于多族聚合体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是民族团结,其路径方法为实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通过补偿性正义原则促进民族均衡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基于国民共同体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是权利平等,其路径方法为建立国民权利义务法权结构,在统一的国族建构中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共同发展;基于文化共同体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是文化认同,其路径方法为建立健全中华文化符号机制,通过中华文化符号运用和民间仪式实践增进民族共有情感,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至今的重要文明基因是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的国家结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大一统国家统结构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本。然而,中国特色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并不是靠硬实力塑造的多民族“大拼盘”框架,而是靠软实力生成的多民族融合机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政治建构过程伴随着中华文化内聚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中,一国是根本。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从政治视角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也需要从文化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长治久安的民心工程来讲文化维度是根本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铸牢港澳台同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文化共同体维度,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港澳台文化认同建构的实践路径应扎根于“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通过中华文化符号机制,借助民间文艺与民俗仪式实践载体路径实现。
在国的文化结构中,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同一块土地上共同生活并形成了对自然、神灵的共同崇拜与祭祀体系。中华大地众多地方对以黄帝、炎帝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祖先进行定期祭拜。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对中华民族人文祖先有共同的情感认同,共同祖先成为两岸三地同胞的情感连接点和沟通桥梁。两岸三地民间经常出现共同祭拜中华民族人文祖先的文化实践。通过国的方面的文化符号机制,可以增强大陆与港澳台同胞彼此同根同源的情感体验,加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
在家的文化结构中,中华民族是建立在血缘世系与地域乡土基础之上的广土巨族聚合体。台湾与福建一水相连,具有紧密的地缘和亲缘关系。众多台湾民众祖籍在福建,福建同乡会、宗亲会遍布台湾多地。香港、澳门与广东三地山水相接,文脉相亲,具有深厚的地缘和亲缘关系。在“家国同构”文化结构中,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空间单位,是中华文化庚续传承的重要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港澳台文化认同路径建构应以“家”为核心的民间文化和民俗仪式实践交往交流交融为切入点。
第一,借助民间文艺表演载体,传承民族共有情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民间社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地方知识与日常经验的集中表达,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其中共同的价值判断、伦理要求和道德标准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格特质和精神气质。民间文艺表演是增强港澳台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民心相通的文化实践空间场域。台湾与福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闽南文化,表现为共享的妈祖故事和南音表演等民间文艺;粤港澳地区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岭南文化,表现为共享的粤剧表演和广府音乐等民间文艺。这些民间文艺尽管生动地展现了地区特色,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应通过民间文艺表演的文化互动融合过程,形成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实践,传承中华民族共有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借助民俗仪式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传统节日、家风家训与人生仪礼等众多共享的民俗文化传统。这些共享的民俗文化传统以“家”为基本单位,通过仪式实践在成员之间内化中华文化认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传统节日是地方居民共同强化共同体情感的时间场域,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实践载体。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应通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民俗仪式实践交往交流,通过舞龙舞狮、赏月追月等中华文化符号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家庭教育仪式和家风家训传承实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直接的实践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应发挥宗亲会等民间组织加强家庭教育交流和优秀家风家训传承,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诞生、成年、婚庆、丧葬等人生仪式中礼俗互动是传承中华文化,增进民族身份认同最基础的实践载体。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人民在血缘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通过民间人生仪式实践交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总体而言,基于“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港澳台文化认同路径建构需要“顶层设计”,通过国家力量建立健全政策支持网络框架;以文化交流为核心,通过大陆与港澳台两岸三地中华文化符号机制,推动“家国同构”文化结构在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化,让港澳台同胞在情感上感知“我们感”,在实践中践行“共同体”,最终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实践中实现“心灵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