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素养提升的美术鉴赏路径探索
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时,不同的人在感知、认识和观念方面有很大不同,其差异来源于人的审美素养的不同。若一个人没有科学的美术鉴赏路径就不具备自主的鉴赏能力,那他们大概率也不会具有审美鉴别的思维、不会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个体生命也不能在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世界里诗意的栖居。
“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审美认识和理解,也就是个体审美“存异”现象。普通人的审美素养形成需有从审美愿景和认知规律出发,探索出适合其审美素养成长的路径,并以此来引领鉴赏者具备共性和个性的认识作品艺术美、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向美共美认知,以及个体辨别理解个性美的审美能力,继而通过审美活动凝结成属于自己的美育品质和生命审美自由。
一 美术鉴赏的基本理路
美术鉴赏是人的艺术审美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审美感知过程中若只表象化解读“文本内容”会导致我们鉴别到的审美知识碎片化,同时缺少美术认识思维线的建构,也形成不了美术知识、美术史、美术文化的逻辑架构。若在鉴赏过程中“走马观花看图例”,鉴赏者感知到的是美术作品的多元样态,但不具备分析作品的艺术语言、造型本质和提炼文化主题的能力,因而不具备深入理解作品艺术性认知和文化性内涵的素养。这样的审美活动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鉴赏者通过美术鉴赏不能独立建构美术认知结构、辨识标准、深层理解和审美观念,不能启迪创意创新思维发展,不能促进迁移型审美认知路径形成,也不能内化成鉴赏者享受和提升自我审美品质的美育素养。其原因是鉴赏者在审美认知涵育中没有研究到鉴赏主体、审美目标、造型本质、知识逻辑、认知策略和评价指向,没有关注到人的认知规律、思维模型建设和理解域发展指标。这种审美活动存在对鉴赏主体认识不明确、鉴赏形式结构散乱、认知方法针对性弱、感知通路单纯、美育目标不明确等实践问题,究其本质是因审美鉴赏路径不明确而导致。
在上述问题中,注重以鉴赏者为认知主体的审美认知路径建设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核心。鉴赏者若没有形成自主的审美路径就没有主动认知和探究的原动力,没有理性审美路径支撑鉴赏者就解剖不开一件件作品,就不会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有微观感知和宏观认识特征的综合审美判别发生。就不会通过低通路迁移建构起新的认知审美结构,也不会高通路迁移创生建构成发展型认知鉴别结构。继而更不会有思维发散的萌发并支持创意、创新行动的出现,鉴赏发展域呈现出物理性存储状态。若在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主导的欣赏认知活动只能带给自己宏观的作品认知和共性审美感受,宏观的作品表象认识只能临摹性迁移成低层次的知识储备,仅能维持鉴赏者心理短时间的感知喜悦,但不能形成鉴赏者有造型审美本质特征的个性审美感知鉴别能力、综合审美素养和创新行为,鉴赏者因而享受不到心理层面理性内化的认知共振和因自主鉴别活动取得的持久性自我成功喜悦。因而,在美术鉴赏中我们需要从美术感知出发建构有造型本质、认知心理特征适合鉴赏者应用的鉴赏认知新路径。
二 美术鉴赏探究式路径探索
认识到审美鉴赏活动建构的基本理路,为了提升美术鉴赏的审美品质、形成鉴赏探究新途径,我们进行了美术鉴赏活动认知方式和美育素养形成途径的对应性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知识树建构、补足引导、直观理解、手段建构、主体表达、反思补足”等环节为主的美术鉴赏新路径。
(一)知识树建构
在人的审美素养提升路径改革探索中,我们从美术艺术语言体系的整体梳理和内化建构入手,知识树建构需要鉴赏者能从造型本质、美术语言逻辑结构、自我认知进程等因素出发梳理形成每个鉴赏作品的美术认知序列、知识类型、理解分层、鉴赏分型和评测指向。通过梳理帮助鉴赏者建设起系统的合乎造型艺术发展逻辑和自我认知规律的知识架构和认知序列。这样在鉴赏活动中美术认知有了造型艺术序列、造型构成特征、鉴赏活动逻辑和认知程序的鉴赏基础,因而自主鉴赏活动的实施过程层次程序就会顺化。实践审美鉴赏活动中把造型艺术本质、审美认知逻辑呈现给鉴赏者,便于主动形成对造型艺术的体系化理解,针对鉴赏者在有学科特征的主动探究能力形成、自主认知建构和高阶迁移思维发展方面均有重要的理性建构意义,这样的实践探索行为就是“知识树”建设。在鉴赏活动开始之初鉴赏者根据“知识树”结构,通过分析会形成基于鉴赏行为发生的理性美术综合审美认知线,并能够显性形成鉴赏感知思维导图促进鉴赏认知的深度发生,能够发展生成鉴赏者共有新建的理性美育素养形成新起点。
(二)补足引导
审美鉴赏认知过程的设计从鉴赏者的主动探究行为动机和认知建构基础出发。在开展美术鉴赏实践活动前,我们应该前置设计美术补足引导资料呈现给自己。补足引导资料收集的难点指向主要包括鉴赏者需要在鉴赏活动中探索解决的造型本质自我建构资料以及感知后在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应用方面的学以致用资料等两个大类型。在补足引导内容的规划设计中鉴赏者需要先依据美术“知识树”序列明确知识位置、美育价值,并进行理性梳理当次补足内容的知识点,把鉴赏者能够阅读理解的内容开展自学,将基于造型本质的美术认知难点内容联系生活实景预设成问题列示在补足引导资料中,将鉴赏认知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瘦身”和难点突破“树靶”处理。其次将鉴赏活动补足内容中鉴赏者难于理解和提供不充分的地方预设解释并提供自主探究引导内容,将其放到引导资料中供鉴赏者自主探究,帮助鉴赏者扫清探究活动路途上的“壁垒”。尤为重要的是补足引导资料中还要根据鉴赏评测指向预设拓展性探究内容,发展性引导鉴赏者进入生活实景形成探究解决实践审美真问题的能力,这样能激发培养鉴赏者主动学习动机和实验性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实践鉴赏活动中补足引导过程要立足艺术作品创作意图、价值和意义等真问题,通过开门见山引导鉴赏者对美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出鉴赏者主动认知的自我成长自我建构动机。鉴赏进程中还需要借助鉴赏者涵养的良好主动感知动机快速排清美术造型语言逻辑,引导鉴赏者速读补充资料形成基础感知。继而要预设感知鉴别难点研究制订突破策略,进一步明确鉴赏意义目标激发探究动力,并依据鉴赏者个体鉴赏基础情况重视分层鉴赏评价。鉴赏活动中补足引导手段的出发点是组织鉴赏者与鉴赏对象融合形成符合时宜的审美认知感受目标,通过引导环节设计规划鉴赏活动进程。通过该环节应用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认知基础建设迅速、感知认同度高参与度高,显性提升了鉴赏效率。同时补足引导手段从鉴赏认知过程上起到将重、难点问题前置分类,形成任务驱动和激发持久鉴赏兴趣的作用。引导鉴赏环节又采用生活真问题真情境的设置,培养了鉴赏者参与社会生活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三)直观理解分析
直观理解环节鉴赏者要根据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美术知识结构以及时效节点做好直接解释分析美术内容和预设鉴别实践进程的设计。分析美术作品内容时要吃透美术作品背景、分清鉴赏目标、理清审美需求、建设分析程序、明确整体素养形成要求,也要预设分析难点和审美鉴别难点。直接分析作品时要细化准备,设计相应分析策略、分析方法和手段对鉴赏难点进行直接分析解释。这个环节的目标是能够帮助鉴赏者对鉴赏活动中的难点技巧、审美观念、主观感受进行有序高效直接解构突破和整体结构化消化吸收,逐步培养形成鉴赏者自有的鉴别解释系统。
直观分析鉴赏活动中有三个关键点需要重视,一是有鉴赏方法建设意义的活动行为要重视。直观分析中鉴赏者要及时组织记录用有意注意力统领鉴赏活动,记录的文本语言要注意叙事逻辑且清晰的分析排列。鉴赏过程中需要设计鉴赏方法建设方面的专项问题并及时对鉴赏者审美能力形成评测,通过评测再根据鉴赏者对鉴赏方法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及时补足和巩固。二是涉及由认知向审美观念形成转变以及由认知向技能、技巧、思维转型的核心素养培养指向的审美鉴赏内容要重视。这个环节要充分处理鉴赏内容,要预设审美感受形成和技巧理解的难点问题,要具备较强解构分析和重新组织提炼审美内容的能力。直观分析中要将引导形成鉴赏者价值观念的部分讲明确,发挥艺术思政和以美育育人作用,引导鉴赏者感情生成、价值观念产生实现美育育人目标,同时逐步塑造出鉴赏者完善人格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直观分析中要将技能提升方面的内容分层分类理清楚,并结合造型美形成训练“量变引发质变”的原理,设置后续鉴别训练任务,继而激励自我通过鉴别活动培育美术表现与表述素养。鉴赏者还需要将艺术技巧突破指向的内容和审美迁移思维发展内容分析透彻,依据“熟能生巧”的规律,厘清引发鉴别技能突破发展的思维、技能和关键点,促进从自我认知思辩发展及能力跨级提升两个方面出发开创对个性艺术实践表现的综合理解。三是要关注能够结合现实生活需求形成创意创新思维发展和实验行动的审美创意表现方面的内容。做好这方面鉴赏活动鉴赏者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细心引导自己根据鉴赏内容进入实景生活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通过思考提出解决当下真实审美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做到学以致用。这个直观理解环节要结合时宜和典型事例直接理清发展审美思维的认知建设点,结合自我创意、创新思维积极引导个体设计新的实践鉴赏感知方案,支持自己在生活实景中主动开展新行动实践和实验研究,帮助鉴赏者高效率感知、跨级成长并形成综合审美素养。
(四)鉴赏手段建构
鉴赏手段建构中鉴赏者要结合造型艺术特点统观鉴赏者群体及个体的审美认知全局,依据鉴赏者审美认知背景形成对审美感知规律和基础的分析,探索鉴赏者建构审美共性鉴别及个性探索鉴别程序,引导鉴赏者自主设计形成自我鉴赏探索新手段。鉴赏认知有“知道、理解、做到、发展”四个行为阶段,鉴赏者对应每个感知阶段的活动设置解析思维及甄别训练项目,依据鉴赏阶段逐步形成理清审美知识树、补充鉴赏资料、直观感知、主动分析、审美理解、表达检测、拓展实践、实验创新等八个鉴赏手段。鉴赏者依据自主鉴赏手段结合审美鉴赏实践明确鉴赏活动的评价指标,引导自己在鉴赏过程中思考“我在赏什么,我该怎么鉴,鉴赏好的要求,我还能怎么做”等问题,从第一人称出发进入鉴赏行为分析,逐步在鉴赏者思维层面和实践练习层面形成自主的审美鉴赏路径和甄别行为手段。依据鉴赏的“知道、理解、做到、发展”鉴赏过程开展多元训练,久久为功形成有自我鉴赏认知特征和有造型艺术特点的甄别手段。
(五)主体表达
主体表达是评测检验鉴赏活动效果的环节。鉴赏者组织联系鉴赏活动共同参与者对当次鉴赏内容进行深度讨论,随后分层次安排整体、分组和个体表述活动,通过表述评测鉴赏活动效果并进行补足提升和拓展延伸。本环节要求鉴赏者从整体、分组和个体层面开展分类审美内化情况的总结讲述。鉴赏者讲述的情况能够反映当次鉴赏活动思考和解决审美问题的基本水平,鉴赏者对不同层级类型的审美鉴赏任务能讲清楚就表明他们的鉴赏活动有效果达成了审美要求。在人的认知规律中静态认知只是初始阶段,鉴赏主体对新学知识、新方法、审美感悟和新理解进行基于动态鉴赏指向的表达,从内化鉴赏效果和提升审美能力层级两个层面巩固审美认知效果。
(六)反思拓展
在美术鉴赏活动的反思拓展环节中,鉴赏者结合补足引导资料和主体表达情况回顾鉴赏活动中的重、难点指标,依据补足引导资料中设计的生活探究型活动,进一步明确分析要解决的审美新问题和要新建的鉴赏能力。继后鉴赏者提炼鉴赏后拓展探究活动项目并指导自己利用后续时间开展主动探究拓展活动,并引导自我结合社会生活情境在鉴赏实践中历练提升解决生活里存在审美问题的能力。通过反思拓展环节鉴赏者逐步形成研究性审美思维并初步具备解决自我审美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鉴赏过程中鉴赏者还需要回到预设的拓展应用项目,指导自我在鉴赏后对形成的认知、能力、观念进行生活情境化检验,在应用过程中促进鉴赏者对具备的审美知识进一步理解和重构。
美术鉴赏探究活动从“知识树建构、补足引导、直观理解、鉴赏手段、主体表达、反思补足”等鉴赏辨识途径入手,以鉴赏者审美思维发展和鉴赏路径建设为审美鉴赏行为主线,设置补足引导资料引导鉴赏活动开展,鉴赏过程中注重美术艺术语言的树状知识逻辑建构,通过直接分析理解重、难点知识,引导鉴赏者历练形成突破鉴赏难点的关键能力达成审美目标。同时以思维发展、鉴赏手段及能力形成、主体表达和审美表现等方面为评测鉴赏效果的基本方式,从审美品质提升和造型艺术鉴别思维发展层面建构鉴赏标准和检测活动效果,与此同时鉴赏活动还能够延展至文化生活审美的外延和拓展。这种探究式美术鉴赏新途径呈现出内驱动力强、美术结构科学、顺应鉴赏规律、美育育人特征鲜明、鉴别手段科学、鉴赏路径通畅、鉴赏重难点突破直接、审美评测准确、辐射拓展面广以及便于应用等方面的特点。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