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历史方位,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命题,突显了文化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无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时代意义。
一、文化自信有助于筑牢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精神屏障,是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不可或缺的有力选择
由于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长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种种威胁和挑战。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通过各种伎俩对别国输出异质文化,其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和平演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入侵、文化围剿。在此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构筑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精神长城,进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带有明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被西方国家精心包装后传播到中国,对我国民众产生了一定的迷惑性,削减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甚至滋生文化自卑心理和文化崇洋思想。在西方文化产品强势倾销的背景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对我国民众原有的正确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新媒体大力推介西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兴风作浪,有的网站还充斥着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恶意攻击和解构我国现行制度,丑化革命先驱和英雄烈士,煽动国际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等。不少缺乏文化鉴别能力者,将西方文化的糟粕视为精华,更有甚者则将西方的低俗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提并论,刻意模仿和追随,导致其言行举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因此,坚定地树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自觉强化这一责任意识,才能敢于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做彻底的斗争,才能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以独立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大胆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才能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二、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理论界有人认为,21世纪是文化比拼的世纪。国家间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话语权的较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在已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则是激发人们文化创造力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国进行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优秀的文化资源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未得到足够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不少文化资源被别国别民族据为己有,被其他国家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近年来,许多国家先后实施了“文化立国”或“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的国家自身文化资源相对有限,为了扩大其文化影响力,面向全球打造所谓的文化精品力作,霸占或蚕食本属于中国的文化资源。这一现象值得国人反思。为什么一些被国人所忽视的文化资源反而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一些文化资源经过其他国家的包装之后反而成为了文化精品?这其实是国人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将他国文化资源据为己有者尚且自信,我们应当更加有理由自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从本民族文化的实际出发,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得不到基本的思想保证。
三、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灵魂所在,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凝聚力。文化自信是最为根本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内生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信的民族,才有底气敢于追梦和圆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身就体现出强烈的自信。只有像中国这样曾经创造过辉煌历史的国家才够资格来谈民族复兴。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取得过令世界其他国家所瞩目的辉煌成就,汉唐雄风、康乾盛世等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又得益于深厚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及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不可或缺的。近代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艰难险阻并没有使中华儿女屈服,因为中华文化始终发挥着凝心聚力的支撑作用,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奋勇前进。今天中华民族再一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再一次令世界所钦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产生可持续的世界影响力。
文化是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没有文化层面的复兴和繁荣,就不足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旨归。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是高度统一的有机体。文化自信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1]。文化自信一旦融入人民心灵的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激励人们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四、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石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2]。一个国家坚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贯彻什么样的理论体系、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模式,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党和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一种政治选择,更是一种文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深深地打下了中华文化的烙印,遗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进取精神等理念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得更加宽阔。理论是文化的重要结晶,任何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条件下完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光辉。制度则是相对固化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文化的必然产物。无论是在价值理念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集中反映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制度自信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置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前进道路的选择、理论指南的构建、制度设计的出台都深受该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始终要以中华文化为基本支撑。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超越和升华。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跟随者、为中国理论的构建者和信仰者、为中国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提供魄力和定力。一旦脱离了对文化自信的坚持,其他“三个自信”就会动摇。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理解中国道路的选择依据和未来指向;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理解中国理论的思想精髓和实践场域;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理解中国制度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可见,只有坚守文化自信,才能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章来源: 《安徽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