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文学论文 > 正文

藏族传统民间舞“卓”的词源称谓辨析

作者:朱传琦来源:《尚舞》日期:2024-08-05人气:135

藏语bro)(是指藏族远古产生的以脚部动作为主的民间舞蹈形式的名称是流传于康区且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汉语可拟声为“卓”也有因其舞时围圆将其称汉语可拟声为“果卓”目前业界对这一歌舞研究颇多但多称其为“锅庄”可笔者发现“锅庄”一词与藏族传统歌舞“卓”并无内生性联系“锅庄”一词本就多意“锅庄”来指代这一藏族传统歌舞存在模糊性以及指代上的不明确性目前更是呈现出“泛锅庄化”的发展趋势即将藏族地区的圆圈舞普遍称之为“锅庄”这样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引起藏族传统舞蹈与其称谓之间的“名不符实”现象因此本文拟从这一传统歌舞的词义本体内涵等角度对其衍生出的多种称谓进行辨析泛锅庄化的现象进行阐释 

1.藏族传统民间舞“卓”相关称谓辨析 

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卓”这一传统歌舞称谓存在诸多观点主流上是分为这一传统歌舞固有的称谓和目前流行的“锅庄”围绕着源语与汉语“锅庄”衍生出多种称谓笔者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将这两类称谓及其衍生出的称谓梳理如下

1.1类衍生称谓

在藏语中指的是“舞”或“舞蹈”之意在表演过程中围成圆圈,男半圈女半圈,男女各有一名卓本,绕圈循环舞时手臂动作较少脚下动作丰富主要有:踏、跨、点、划、掖、吸、蹉等。从表意的层面来说,和汉语中的舞蹈是同义,并不是指代某一种具体舞种,而是泛指舞蹈之意,但是在藏族的语境中其指的是流行在康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以脚下动作为主的一种舞蹈在这一语境中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类舞种多将其称为“卓”“果卓”“卓舞”以此和“囊玛”“堆谐”“果谐”“宣”“波”等其他藏族地区的传统歌舞进行区分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衍生出多种形式对此目前舞蹈学术界对其进行的划分大概有三类

第一类根据规模划分可分为卓钦”(“大果卓)、卓真”(“中果卓)、卓琼”(“小果卓”)。

第二类根据地域文化划分可分为余卓(“农区果卓)、“卓卓牧区果卓)、曲卓”(“寺院果卓)。

第三类根据演出人员组成可分为曲卓”(“寺院卓)、孟卓”(“民间卓)。

由此可见在藏族聚居地区这一传统歌舞称谓的衍生形式都是围绕为源语对这一传统歌舞的不同形式进行冠名除此之外还有歌词可以进行佐证:西藏昌都“果卓”舞曲歌词第一句唱到:“牙阿拉唉卓基 迷羌卓基羌”(歌词为音译,译意为:“跳起舞来,跳起舞……)。云南中甸的“果卓”头一句也是这样唱道的:“卓几牙拉 卓几羌”(歌词为音译,译意为:“跳起舞呀,跳起舞......),歌词中并无出现“锅庄”由歌词考证乃这一藏族传统歌舞的源语另外还有许多藏族舞蹈家针对这一传统歌舞的称谓进行发表过观点如藏族舞蹈家阿旺克村在《雪域东部的民间歌舞“果卓”》一文中提出这一歌舞应称为“卓”“果卓”,更加倾向“果卓”,认为“锅庄”是以讹传讹。”“的传承人土呷《初论昌都卓舞艺术》一文中提出“这一舞种应该称为‘卓’,为了让局外人明白,应定名为‘卓舞’。”嘉雍群培《康巴藏族歌舞“卓”的风采》一文中提出“‘卓’是个非常古老的藏族民间歌舞,是康巴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歌舞之一。对其称谓比较统一的还是‘卓’。”由此不难看出为词源进行展开的称谓衍变是文化持有者的传统表述有依据可考证且受到文化持有者的认可所以是符合藏语语境的表达方式是这一藏族传统歌舞的本源称谓但目前确实存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知而知“锅庄”下文将具体罗列“锅庄”类的衍生称谓 

1.2锅庄类衍生称谓

   目前对于这一藏族传统歌舞多冠名为“锅庄”通过在知网上的检索可以发现“锅庄”对这一歌舞命名的论文有千余篇而以“卓”“果卓”“卓舞”等相关的论文却屈指可数对于这种“名”与“实”之间出现的矛盾现象笔者希望通过对“锅庄”的词源词义进行追溯与分析进而探讨“锅庄”是否能指代这一藏族传统歌舞

锅庄一词具有多义性并且其词义是一个动态性发展的过程具体如下

“锅庄”最初有三种含义:其一,地名;其二,作“户”解其三泛指“木鸦”所辖之诸部落另有分析“锅庄” 是藏语(skudrag的音译义为贵族

目前对于“锅庄”的释义主要有五种

词义一,锅庄指的是三个石头支撑而成的‘灶’,有的地方称之为‘三锅桩’,有的地方称为火塘;

词义二,锅庄是康定地区特有的一个行业,是一种集客栈、货栈、中介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殊企业;

词义三,九龙等地把男子入赘称为‘坐锅庄’;

词义四,康定县金汤拉脚沟一带,将有地有房的人家称为‘锅庄’;

词义五,藏族民间歌舞艺术中的一种,藏语称之为‘卓’,意为圆圈舞。

所以锅庄”一词并不单指藏族传统歌舞“卓”锅庄”一词主流上更多的是在“茶马互市”背景下于元明之际在康定地区产生的一种集住宿交易中介功能为一体的客栈或者锅庄指炊巽之所以上的指代是没有争议符合主流认知的笔者在查阅汉语文献过程中发现集中与清道光年间及民国时期的县志风土志等文献中不止使用“锅庄”二字更有“歌装”“锅粧””通“妆”“歌庄”“锅装等书写方式如清代卫藏图识中记载藏族俗有跳歌庄即锅庄之戏清代皇清职员图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椿道光年间的巴塘志略》:土司头人之家於广场空地旋转歌唱踏足相应昼夜不止旬日方能名曰跳锅装”《盐井乡土风志》:西番音乐颇存古意惟歌粧弦子浸成靡靡之俗......二三十人以至五六十人皆环绕广场舞旋转俯仰......此歌粧也”《理塘县志》:男女围坐......婚嫁以茶为礼娶亲之日赴女家饮酒歌舞以乐之谓之跳歌妆”《西康图经·民俗篇》:跳歌装为康藏最普遍之游戏番语称为‘祝穹’跳歌装系汉语”《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新春之时多有舞蹈之举即跳歌装和跳弦子两种也......其舞蹈之人不拘其数或集数户或仅一家或男女相分相合

通过对上述材料总结可以得知锅庄指代性多样具有多种含义且在众多文献记载中也不止“锅庄”一种书写方式另有“跳歌装”“跳锅装”“歌装”“锅粧”“歌庄”“锅装不过这些词出现的先后顺序暂无法确定当下主流使用的是“锅庄”一词笔者在本文中暂将其归纳在“锅庄”一类之中 

2.“锅庄”的语义问题与分析

目前在学术界虽多将这一藏族传统歌舞冠名为“锅庄”但根据上文分析这一词源更符合这一藏族传统歌舞的本体及外延因此笔者认为要从“卓”与“锅庄”两词称谓的产生及早期含义出发对其语义进行解读进而分析为什么当下会出现“锅庄”取代“卓”并且逐渐出现藏族圆圈舞称谓上的“泛锅庄化”现象 

2.1之含义及语义分析

丹增次仁老师在西藏民间歌舞该说一书中记录到果卓的称谓不一‘卓’‘果卓’锅庄”、“歌装绝大多数群众老艺人和当地长者都称其为‘卓’或‘果卓’。‘是原名也是最古老的名称而‘果卓’是藏语中最准确的译音。”

罗旦老师在西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书中分析:“‘果卓即‘锅庄’在藏语中名词’,为圆圈之意,‘是动词为转圈之意但是在藏文文献中使用的是藏文中的名词作为这一舞种的称谓。”所以从词性和语义的层面来看,“与“果”在藏语语境中并非同义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在藏语中所指的就是“舞”“舞蹈”对应汉语语境中的“舞蹈”而并非某一类舞种但是“卓”之称谓是为何被“锅庄”这一称谓所取代具体还要从“锅庄”这一词的发展演化及何时成为这一歌舞的指代进行溯源。

2.2“锅庄”之说及语义演化分析

2.2.1锅庄之说

针对“锅庄”这一称谓目前学术界主流上有两种说法“音译说”和“围绕锅庄起舞说”第一种说法认为“锅庄”是藏语果卓的音译这种说法可以解释为什么“锅庄”在书面记录中为何有多种写法即音译说与书面记录多样性相契合第二种说法认为因这种歌舞表演时中间点有篝火火上驾有烧锅人们围绕篝火跳圈舞因而得了锅庄之名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无道理却都有不足之处针对第一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果卓”音译并非“锅庄”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发音确实存在差别因为藏语的发音更加接近于“chuo”或zhuo”,而不是“庄”针对第二种说法这一藏族传统歌舞是有围绕“锅庄”此处指代炊巽之所或锅具起舞的形式但实际上这一传统舞蹈是和民俗仪式起舞时空表演人员等因素息息相关有着深厚的文化作为支撑而不仅仅是“围绕锅庄”这一因素并且若是围绕篝火起舞也是这一舞种的“早期形式”锅庄明显属于汉语词汇早期的藏族舞蹈为何会使用汉语来指代呢所以“锅庄”一词不能指代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舞蹈形式更像是近现代的新词为这一藏族传统舞蹈带上了“新帽子”

2.2.2锅庄词义演化分析

锅庄一词大约出现在明代(最早的锅庄出现在元朝,只是作为康藏商人来康定的接待站),后来在“茶马互市”的背景下这一类住宅的功能就转变为了饭店起了旅社客栈的作用所以可以看出早在元明时期的“锅庄”一词和舞蹈之间并无关联直至清中晚期的文献中才出现将“锅庄”和这一藏族传统舞蹈相联系的记述,《金川琐记中记载“......饮毕群拥新妇至夫家笑言谑浪相率跳锅装随后至清末民国初年间伴随着对于康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更多对于这一舞种的记载且都将其冠名为“锅庄”或歌装歌庄菇粧锅桩等)。根据这一舞种于其被记录于文史资料的实践推测锅庄与这一舞种之间产生关联也不过三百余年的时间藏族舞蹈学家阿旺克村及丹增次仁在其著作中都曾说明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老艺人群众都将这一舞种称为“卓”或“果卓”由时间线上推理20世纪5、60年代藏族群众还将这一歌舞称为“卓”或“果卓”而并非是出现了三百余年在文献中记载“锅庄”基于以上笔者推断锅庄不是藏语语境中的词汇其在藏族群众中的使用也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锅庄一词指代这一舞种的时间约可以确定为清中晚期可两者之间是如何发生关联的呢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得知“锅庄”一词最早出现是用于指代住宅是否因此舞在“锅庄”这一空间中进行加之人们这一舞蹈行为常称之为“跳锅庄”锅庄舞”,所以可以推测这一舞种的汉语称谓是否是与早期“锅庄”这一居住空间产生了关联进而被称为“锅庄”另清末至民国期间的官方记录地方志私人游记等归其本质其实都属于“客位”记录即从汉语言的角度对这一藏族舞种的记录所以音译上的误释也是可能存在的问题

以时间为轴可以发现清中晚期的文献资料中出现了对这一流传在康区的舞种的记录将其称为“跳锅庄”锅装”(“歌装”“锅桩);民国期间伴随着对康藏文化研究的深入多位学者将这一康区舞种纳入民俗文化研究之中也将其记录为“锅庄”一类后伴随新中国的成立加大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民俗采风运动后从1979年开始到2004年期间一直在进行民间文艺收集整理工作“十套集成”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为其成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记录这一歌舞称谓不一‘卓’果卓’、‘锅庄’、‘歌庄等称谓”;2005年更是将“锅庄”作为藏族“民间舞蹈”项目之一选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不论是在民族学民俗学还是舞蹈学的研究中都将这一舞种从民俗文化歌舞时空民族文化中抽离出来将其冠名为“锅庄”导致概念的错位和认知的片面化甚至衍变出对于藏族以“圆”为形式起舞的舞种我国西南地区的“圈舞”都称之为“锅庄”的“泛锅庄化”现象 

3.结语

原本是指流传于我国西南康方言区以脚下动作为主历史悠久的藏族传统歌舞这一歌舞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产生了多种形式在藏语语境或文化持有者的语境中对其的命名是以”为词源展开的而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将这一传统舞种甚至是西南地区的“圈舞”民俗文化都称为汉语世界中的“锅庄”不仅仅是“卓”这一舞种的词源称谓被遮蔽甚至出现了“泛锅庄化”的现象但是通过上文的论证可得知锅庄在产生之初与舞蹈并无关联两者之间是历史上的偶然契机或语言演化现象从而产生关联并在历史发展中两者的关系被不断固化而事物发展衍变有其规律概念的错位已经不可逆转但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进行“名实之辨”厘清舞蹈文化被遮蔽的本质防止因概念的错位从而引发认知的片面化和文化的整体性被割裂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