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然转变成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研究趋势。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凭借其特征优势,可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的强联系,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保护、产业转型发展、多元化传播推广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仍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尚未构建起健全的发展体系。但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相关人员应把握这一发展机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搭乘数字化快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相关族群时代相传,并将其视作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关联的实物及场所。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到43项,位列全球第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是大势所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指的是依托各种数字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形态,并通过全新视角进行诠释,通过全新方式进行存储,通过全新需求进行利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必要性
(一)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需要
根本上而言,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可促进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还可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与认同,让人们可高效便捷地领略多样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进与配套的产业化发展,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事业的深度融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文化产业相关职能部门还会不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借助数字化手段,发挥其综合价值,构建起一种全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让其能够与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中来,收获更理想的保护效果。
(二)文化资源传播推广需要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化资源,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可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高效传播,并很好地保证资源传播的时效性。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应用,并实现了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充分融合,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在互联网上获取自身需求的信息资源。基于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可很好地迎合受众信息获取碎片化的特征,让人们可尤为高效便捷地获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例如,通过建设用以传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户网站,可利用网站的信息交互功能模块,打造实时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与受众的紧密联系,并通过对各类受众潜在需求信息的采集归纳,有效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平台的实用价值。
(三)文化资源传承发展需要
如今,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濒临失传的严峻局面。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加之数字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让传统费时费力、收益有限的传统手工艺很难形成对人们的有效吸引,不乏一些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乏必要的传承人而陷入失传的不良局面。而通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则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的全面系统录制,生成数字资源予以长久存储,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缩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担、成本,并促进提升工作质量、效率。
三、当前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数字技术应用受限
在数字化保护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应用到各式各样的数字技术,而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对于此类技术的应用面临以下几方面困境:一是当前数字化保护标准化水平不足,采集获取的文化资源数据格式、类型难以做到全面统一,由此使得部分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仅限于在有限范围进行传播,难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共联共享。二是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传播等环节,仍偏向于采用传统方式方法,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进程。
(二)传播媒介较为单一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表现出网络平台、数字产品的强烈依赖。鉴于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现场展示方式已很难实现对公众的有效吸引,同时也与当今时代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尽管近年来媒介融合不断深入,新媒体推陈出新,但和其他领域相比,数字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仍未得到广泛应用。相比媒介变革发展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果不够理想。
(三)传承人及公众参与度不足
数字化保护有助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在保护实践中,应当秉持“以人文本”的精神理念,切实将传承人与社会公众进行充分结合,立足于这些群体的特征需求,做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然而在如今数字化保护实践中,传承人大多在其中缺乏参与度,难以言说自身持有的建设性意见看法,也难以很好地进行数字化创作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传承人的保护,但当前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参与度不足。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但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关注度及参与度仍相对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的深入性、广泛性。
四、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路径
(一)建立全面统一的数字技术标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立全面统一的数字化保护标准至关重要,由此除去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机构、从业者提供可靠操作指导,还可保障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多个门类、多种不同形式,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建立实践中,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独特性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具体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面向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不同针对的数字化保护方案,进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可持续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建立,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整理、分类、数字化转化、存储等步骤进行有效明确。依托对各个流程步骤的有效规范,以此保证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质量、效率。另外,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效,数字化保护标准建立还应当确立数据质量、元数据的重要地位。其中,数据质量是数字化保护成效的核心因素,涉及数据准确性、可用性、完整性等多个方面;元数据指的是用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数据,同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效。因此,在数字化保护标准建立中,应有意识加强数据质量、元数据建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可得到真实、准确呈现。还有在数字化保护标准建立中还应当对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发展成果以及数字技术的可扩展性、可持续性等机械能综合分析,进而提升标准的可行性、实用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二)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技术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护效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持。鉴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机构人员应有意识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环节,可引入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资源予以数字化转化、存储,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由静态到动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观生动呈现。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环节,可引入Web技术,依托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作提供便利,让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爱好者可通过图文、音视频讲好身边的非遗故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再次,在数字化应用环节,可引入用户画像、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呈现,促进实现更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效果。另外,随着近年来虚拟技术、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可将这些数字技术充分融入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创作实践中,以此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加强技术创新,并切实鼓励相关机构、人员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环节,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技能予以动态呈现,为广大受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效。
(三)引入多样化数字化传播形式
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一大前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力,离不开数字化传播的有力支持。数字化传播可很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传统时空的束缚,依托虚拟空间创设,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鉴于此,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媒介较为单一困境,应积极引入多样化数字化传播形式。首先,引入数字动画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的充分融合。数字动画主要指的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创作的动画作品,通过这一传播形式,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形象展现,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进而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强联系。例如,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雄狮少年》《白蛇·缘起》等国产动画电影,依托现代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呈现,借助动画形式传播了山水画、舞狮、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其次,引入交互技术,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认同。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一些年事已高的传承人对数字化传播鲜有认识,使得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中显得格格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数字化时代之间、传承人与社会公众之间渐行渐远,缺乏紧密的交流互动,更别提进行数字化传播。针对于此,可将新型交互技术融入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内涵的认知与认同。例如,借助智能终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管对数字化传播多么陌生,均可借助社交媒体“一键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分享,而对于年轻一代受众则可凭借自身对社交媒体的娴熟应用能力,依托点赞、评论、转发等途径实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交互。
(四)提升传承人、公众在数字化保护中的参与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公众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深入的重中之重,应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提升传承人、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参与度。首先,提升传承人参与度。基于地方社会视角,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连接纽带的角色,依据经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是特定文化传统的应有体现,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生产实践彼此有意义联系的重要反映。与此同时,传承人共同推进文化创意,由此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鉴于此,应切实提升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参与度。通过引导传承人依托自身经验领会数字化时代这一新型保护模式的价值意义,并将其内化成自身知识经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进其发展成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次,提升公众参与度。为更好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调动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于此,可引入志愿者活动、手工作坊等不同形式,让更多公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并在数字化保护中发挥自身的应有之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一系列原因影响下,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困境。通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可依托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纪录存储,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可借助志愿者活动、手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具体流程、方式。例如,引导志愿者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整理、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实践中,提高志愿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又如,可通过为公众搭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手工作坊,让人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实践。另外,还可通过举办展览、知识讲座等活动,向人们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提升人们对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认知与认同。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可切实让更多受众群体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及担当精神。
五、结束语
总之,数字化背景下,各种数字技术推陈出新,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存在诸多不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不佳。鉴于此,相关主体应明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把握当前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加强对各种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立全面统一的数字技术标准,并推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