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侯珊珊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7-30人气:25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文通过探讨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结合数字化技术赋能、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创新模式,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应立足学科特色,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体系,并通过智能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互动性与感染力,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数字化教育;产教融合;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浪潮与信息化变革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重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在塑造青年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目标

  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专业课程中以贴标签的形式加入思政内容,而是通过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科学精神、文化价值,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其价值目标包括三部分,首先是通过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是通过知识融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融入学科知识体系。最后是围绕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撑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隐性教育理论和协同育人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功能,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塑造的过程。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还主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程思政通过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理论。

  隐性教育理论认为,思政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讲授,还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协同育人理论则认为,课程思政需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其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路径需要结合学科特色、技术赋能、校企协同、文化浸润等多维度展开。

  首先,数字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思政教育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上海交通大学利用VR技术构建C919大飞机仿真模拟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发“数字马克思”虚拟导师和AI学伴“工小马”,提供24小时在线辅导,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重庆邮电大学在生物医学课程中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将医学知识与科学家精神、医学伦理等思政元素深度关联,形成可视化教学网络。

  其次,高校可将文化传承与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将非遗带进课堂,将湖笔、绫绢等非遗技艺融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青海大学依托“两弹一星”精神开发思政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带领学生挖掘红色基因。怀化师专组织学生深入侗锦、苗绣等民族文化现场,在调研中增强文化认同,形成行走的思政教学课堂。

  最后,高校要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跨学科、跨学段联动,使课程思政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思政”格局。贵州师范学院与绥阳县柳湾书院合作,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田野,结合诗乡文化开展实践教学。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形成一节课由多名老师讲课、备课的模式。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需结合学科特点、技术手段、文化资源和社会需求,构建“数字化+产教融合+文化浸润+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育人”的“五位一体”育人体系。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课程思政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强支撑。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通过润物无声、精准有效的教育形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范式。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离不开政策设计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依托数字化技术、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多维路径持续探索与创新。未来,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智能化、协同化、实践化的课程思政体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