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民族舞蹈教育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非遗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非遗民族舞蹈的教育传承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非遗民族舞蹈传承存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不足教育、教材内容缺乏体系、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传播受限和过度商业化等问题。文章通过系统研究,以文化自信为理论基础,从构建系统性非遗民族舞蹈教育课程、体系化的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教材、创新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方法、构建新型传承生态和动态治理体系五个方面探索了非遗民族舞蹈教育传承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遗民族舞蹈;创新路径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还是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非遗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非遗民族舞蹈的教育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关键举措,更是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非遗民族舞蹈在教育传承中的创新路径,将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将非遗民族舞蹈有机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二是教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1.文化自信与非遗民族舞蹈的关系
1.1非遗民族舞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非遗民族舞蹈,绝非时光深处凝固的标本,而是跃动于血脉中的活态文化基因库。它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精神的鲜活容颜,自然成为文化自信最本真、最深邃的载体。当舞者舒臂展袖,那些深藏于古老肢体语言中的密码便如河流般被唤醒。藏族锅庄的浑厚步伐,深植于高原民族对苍茫天地的敬畏与共生智慧;蒙古族安代舞原始的律动,则源自其草原文化中生命能量的磅礴宣泄。这种通过身体传递的“活态历史”,比任何文字典籍更能传递族群对自身存在独特而深沉的确认。因此,每场舞蹈都是对“我们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身体力行式回答——在每一次腾跃与俯仰之间,民族认同感得以强化,文化自信的根系随之深植沃土。更为可贵的是,非遗舞蹈在当代并未封存于博物馆的玻璃罩内。苗族芦笙舞的当代创编,傣族孔雀舞在国际舞台的惊艳亮相,皆使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沛然生命力。这种创造性的传承与传播,恰是文化自信的最佳表达:它表明我们既能珍视传统血脉,又有面向未来熔铸新声的能力与气魄。文化自信绝非虚幻的口号,它从民族灵魂的深处生发。而凝聚着集体记忆与情感的非遗舞蹈,正是让这份自信得以具象表达并薪火相传的瑰宝——它让民族的舞步在时光长河中,自信丈量着自身文化无可替代的厚度。
1.2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自信,如春风化雨,为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注入永恒生机;而民族舞蹈这株“活态”文化之树,也正以其独特风姿滋养着民族文化之根。这份自信,首先为非遗舞蹈点亮了传承的明灯。当我们真正认识并珍视其文化根脉与独特美感,守护的自觉便油然而生。曾一度濒临失传的蒙古族安代舞,正是在民族文化自信觉醒后重获生机,其粗犷雄浑的舞姿,正表达着草原民族对生命不息的礼赞。更关键的是,文化自信赋予我们创新转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底气。唯有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核,方能在保留其魂魄的前提下实现舞姿语言与现代表达的巧妙结合。如傣族孔雀舞,在保留其优雅神韵的同时,艺术家大胆融入现代编舞元素,使其在当代舞台更显魅力,令古老舞韵焕发时代新辉。当文化自信成为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那些古老舞步便不再是博物馆里供人凭吊的标本。舞者们挥动自信的双臂,让传统肢体语言化作跃动的文化星火,每一舞动姿态都成为民族精神在今日的深情回响——此乃文化复兴路上最令人心醉的铿锵足音。
1.3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其本身即是文化自信持续增强的生动实践与有效途径。当年轻一代亲身习得安代舞的奔放步伐,理解苗族锦鸡舞所承载的族群迁徙史,他们便是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维度上建立起与民族文化的深刻联结。这种联结转化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由衷自豪。同时,非遗舞蹈走向世界舞台——如《千手观音》的全球震撼,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更让世界感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活力。每一次成功的展示与交流,都是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上的有力彰显,从而激发国人更深沉的自豪感。
可见,文化自信与非遗民族舞蹈之间,实为一种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共生关系。非遗舞蹈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与载体,其繁荣有赖于文化自信提供的丰沃土壤;而文化自信又在舞蹈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舞动中得到淬炼与升华。唯有在文化自信的照耀下,让这些承载着民族灵魂的古老舞步,既不失其本真性内核,又能不断融入时代脉搏,才能令其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永远绽放独特光芒。民族舞蹈的生命力,恰是文化自信最真实、最动人的心跳。
2.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民族舞蹈教育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非遗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显著进展。非遗民族舞蹈进校园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重要实践,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创新,为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机会,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内涵,提升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湖北民族大学将土家族苗族鼓舞的动律规范化,并融入教材编写,为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组织舞蹈表演、编排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的同时,参与高水平选拔,舞蹈剧《神农溪号子》和《恩施抬工号子》在央视亮相,既展现了非遗民族舞蹈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潜力,也激发了师生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的激情,拓宽了民族舞蹈创新的路径。
然而,非遗民族舞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不足,许多高校的非遗民族舞蹈课程仍停留在技艺传授层面,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第二,教材编写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教学资源参差不齐。例如,部分教材未能充分结合非遗民族舞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影响了学生对非遗民族舞蹈的全面理解。第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传统课堂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播效果。
此外,非遗民族舞蹈传承还面临一系列挑战。随着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非遗民族舞蹈的原生态特征正逐渐被淡化。部分非遗民族舞蹈在文化旅游产业中被过度商业化,导致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被削弱;传承渠道的局限性导致舞蹈技艺的传播范围狭窄,难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减弱的背景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加剧了这一问题,民族民间舞蹈往往被视为“过时”的艺术形式,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和支持。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传承空间被压缩,使得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
3.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民族舞蹈教育传承的创新路径
3.1系统性构建非遗民族舞蹈教育课程
构建非遗民族舞蹈教育课程的系统性需要兼顾文化传承、技艺传授、美学培养和现代教育规律,包括目标设定、内容分层、评价体系等多维度。首先,设定多维课程目标体系,包括文化传承、技艺传承、美学教育和创新应用四个方面。其次,分层设计课程内容。根据非遗民族舞蹈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设置文化理论模块+技艺训练模块+实践与创新模块的课程内容,有效提高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另外,科学设计评价体系。非遗民族舞蹈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包括技艺维度+文化理解+创新维度三个方面。技艺维度通过动作准确性、节奏把控等量化评分;文化理解可通过对舞蹈符号的阐释能力进行评价;创新维度可通过对学生改编的作品与传统文化契合度进行评价。
3.2构建体系化的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教材
构建体系化的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教材需要以“文化性、科学性、实用性、可持续性”为核心原则,既要忠实记录传统,又要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一方面,构建文化认知+技艺训练+传承创新三级教材内容体系。文化认知模块,图文并茂展现民族舞蹈文化;技艺训练模块,分解技术要素,清晰标注技术要点;传承创新模块,利用传统符号现代转译案例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理解和创新。另一方面,提供活页式教材+数字资源包新形态教材,一方面在纸质教材预留空白页供学生记录田野调查笔记,同时为学生设计配套APP,让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多样化,学习效率更高。
3.3创新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非遗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在尊重传统核心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从“静态传承”到“活态进化”的转变。第一,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首先,利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如学生可以通过VR头显在仪式语境中学习舞蹈,强化文化理解。其次,利用AI纠正学生舞蹈动作。如苗族芦笙舞学习中,利用AI实时比对学生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偏差。第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利用OBE教学理念,反向设计教学过程。如以“能独立演绎一场祭祀舞”为目标,逆向设计“文化解读-动作拆分-仪式复原”教学模块。二是采用项目制(PBL)和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和技能的习得。三是通过视觉、听觉和体感构建多感官协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社区嵌入式教学模式,将非遗民族舞蹈教育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其原生的文化土壤中,如在侗族鼓楼前学“多耶舞”,由寨老讲解“踩堂”的社区规约等,通过“在地化学习”实现传统技艺、文化认知与社会关系的深度融合。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参与教学指导,加强校企合作与社区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展示平台,促进文化的活态传承。
3.4构建非遗民族舞蹈的新型传承生态
非遗民族舞蹈传承渠道的局限性,本质上是一个“传播失效”问题——传统口传身授的方式难以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传播逻辑。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破圈层、强互动、可持续”的新型传承生态,将非遗舞蹈转化为一种“社交货币”,使其在当代社会关系中重新流通。这既避免为迎合市场而丧失本真,又突破“博物馆式”传承的僵化困境,最终实现“传统不死,只是更酷”的活态传承。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切入:一是让舞蹈“活”在云端。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单位可以与抖音、B站合作推出“非遗舞蹈挑战赛”(如#傣族孔雀舞指尖挑战),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给Z世代用户。同时,在虚拟世界(如腾讯数字长城)复现原生态舞蹈场景,允许用户通过VR设备参与“跨时空拜师”(如与藏族锅庄传承人虚拟共舞)。二是打造“国潮舞蹈社群”。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单位可扶持年轻传承人成为“舞蹈网红”,用vlog展示幕后训练,如彝族左脚舞的晨练日常,强化“养成系”陪伴感。同时,可以鼓励高校街舞社进行非遗改造。利用传统舞蹈Remix大赛等赛事,鼓励大学生将民族元素融入街舞,如蒙古族抖肩舞×Locking。三是构建商业反哺机制。利用非遗舞蹈盲盒,将传统文化进行IP化、碎片化、游戏化改造,降低非遗传播门槛,构建可持续的商业反哺机制。
3.5建立非遗民族舞蹈传承的动态治理体系
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不能仅依赖静态保护,而需构建一套“监测-反馈-调适”的动态治理体系,以应对全球化与商业化带来的挑战。首先,通过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时追踪舞蹈传承状态,例如利用AI动作识别技术分析商业演出中动作变异的程度,并对比原生舞谱数据库,生成文化失真指数。其次,建立多方参与的反馈机制,包括传承人、学者、社区代表和文旅企业,定期评估舞蹈的存续状况,如发现过度商业化或传承断层,立即启动文化修复预案如暂停商业授权、组织原生语境复训。最后,实施弹性调适策略,允许非遗舞蹈在核心文化基因如仪式功能、典型动作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例如将彝族烟盒舞的律动融入现代舞剧,但需经过文化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数据驱动+社区共治”,使非遗舞蹈在活态传承中保持原真性,同时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4.结语
非遗民族舞蹈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在坚守文化本真的基础上,赋予其当代生命力。本研究围绕非遗民族舞蹈的教育传承,从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当前非遗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系统性创新路径。本研究虽初步构建了非遗舞蹈教育传承的创新框架,但要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创新性发展”的质变,仍需在理论深度、方法精度和实践广度上持续突破。未来应着力打造兼具文化根性与时代活力的新型传承体系,使非遗舞蹈真正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活水源泉”。通过教育创新,我们有望实现从“技艺传授”到“文化赋能”的跨越,让千年舞步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