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 ——从“天下观”到“共同体”的思想传承与创新

作者:陈星宇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7-30人气: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其核心思想既植根于中华文明“天下观”的历史传统,又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致力于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更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因

  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认知框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于商周、经儒家系统化为“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哲学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世界”,强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超越血缘与地域界限,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理想。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强化了“天下一统”的合法性,使“大一统”成为中华文明存续的核心逻辑。这种“多元共生”的智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雏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特质

  从周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疆域想象,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其哲学特质还体现在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在“天下观”影响下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心态,尊重并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多元民族文化的欣赏上,更深刻体现在对民族差异的认可与尊重上,由此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创新

  马克思在1844年7月撰写的《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概念。传统“天下观”的“公”更多体现为统治阶层的道德理想,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将“共同体”的主体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华文明“天下观”的终极指向是“世界大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追求“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二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中实现有机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理念,不仅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指引,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哲学品格。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