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 ——从“天下观”到“共同体”的思想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其核心思想既植根于中华文明“天下观”的历史传统,又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致力于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更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因
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认知框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于商周、经儒家系统化为“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哲学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世界”,强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超越血缘与地域界限,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理想。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强化了“天下一统”的合法性,使“大一统”成为中华文明存续的核心逻辑。这种“多元共生”的智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雏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特质
从周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疆域想象,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其哲学特质还体现在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在“天下观”影响下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心态,尊重并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多元民族文化的欣赏上,更深刻体现在对民族差异的认可与尊重上,由此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创新
马克思在1844年7月撰写的《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概念。传统“天下观”的“公”更多体现为统治阶层的道德理想,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将“共同体”的主体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华文明“天下观”的终极指向是“世界大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则追求“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二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中实现有机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理念,不仅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指引,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哲学品格。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