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流国企宣传工作的优化路径
作者:张保振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07-30人气:112
宣传工作是物流国企塑造品牌形象、凝聚内部力量、衔接社会公众的重要纽带。在市场竞争加剧与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物流国企需摆脱传统宣传的刻板模式,构建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宣传体系,让企业价值真正走进员工心里、融入社会视野。
一、锚定宣传内核,凸显国企特质
物流国企的宣传不能脱离“国”字底色与行业属性。要紧扣“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定位,把企业在重大物流通道建设、应急物资运输、乡村振兴物流保障等方面的实践作为宣传主线。比如在报道中欧班列运营时,既要讲清货运量、通达国家等硬数据,更要挖掘背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战略意义;在呈现抗疫物资运输时,不仅罗列运输车次,更要聚焦“国家队”的责任担当,通过司机连续48小时赶路、调度人员通宵值守等细节,让“国企姓国”的形象可感可知。
同时要结合物流行业特点,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解读专业领域。把“多式联运”转化为“货物从火车转汽车无缝衔接,比原来快3天”,将“智能仓储”具象为“机器人分拣,每天处理2万单包裹零失误”。避免堆砌“赋能”“闭环”等抽象词汇,让宣传内容既体现行业高度,又接得住地气。
二、创新载体形式,打破传播壁垒
传统的宣传栏、内部刊物已难以满足当代传播需求,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矩阵。线上可打造“物流微纪录片”系列,用镜头跟踪一趟货运列车的全程,记录司机、调度员、货主的真实故事,通过企业微信视频号、行业媒体平台传播,这类带着烟火气的内容往往比专题报道更易引发共鸣。
线下可设计“物流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学生参观智能仓库,让大家亲手触摸自动化货架,体验货物扫码入库流程。在企业内部,把安全培训变成“情景小剧场”,让员工扮演司机、安检员,通过模拟违规操作的后果,比单纯宣读制度更有教育效果。这些互动式宣传既能消除公众对物流行业的陌生感,也能增强员工的职业认同感。
三、打通内外链路,形成宣传合力
宣传不是宣传部门的“独角戏”,需激活全员参与的内生动力。可建立“员工通信员”机制,鼓励一线司机、仓库管理员记录工作中的闪光点——也许是暴雨中用塑料布保护货物的举动,或是帮客户解决特殊需求的暖心瞬间。这些来自基层的素材,往往带着最真实的情感温度,经过专业整理后,能成为打动人心的宣传内容。
对外则要联动上下游伙伴构建宣传共同体。与合作的制造企业、电商平台联合策划“物流+产业”主题宣传,通过货主讲述“因为物流时效提升,产品出口订单增加30%”的案例,从第三方视角印证企业服务价值。这种多方参与的宣传模式,既能拓展传播维度,也能深化合作关系,形成“1+1>2”的传播效应。
四、坚守真实底线,拒绝形式主义
物流国企的宣传最忌“喊口号”“摆架子”。要杜绝为了宣传而编造故事、过度美化成绩的现象,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在报道绿色物流转型时,不必回避初期投入大、技术攻关难的现实,而是展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逐步降低碳排放,这种真实坦诚反而更能赢得信任。
同时要警惕“数据堆砌症”,避免把宣传变成报表展示。每一组数据都应搭配对应的场景解读:说“年货运量超千万吨”,不如加上“相当于为500万家庭运送一整年的生活物资”;讲“降低物流成本15%”,可以换算成“帮助中小企业每年节省3000万元运营费用”。让数据与民生关联,才能让公众真正理解企业创造的价值。
物流国企的宣传,本质是在讲述“国家所需、企业所能、群众所盼”的故事。唯有扎根行业实践、贴近人心需求,用真实替代刻板,用细节取代空洞,才能让宣传工作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社会的桥梁,为物流国企的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更强大的合力。
一、锚定宣传内核,凸显国企特质
物流国企的宣传不能脱离“国”字底色与行业属性。要紧扣“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定位,把企业在重大物流通道建设、应急物资运输、乡村振兴物流保障等方面的实践作为宣传主线。比如在报道中欧班列运营时,既要讲清货运量、通达国家等硬数据,更要挖掘背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战略意义;在呈现抗疫物资运输时,不仅罗列运输车次,更要聚焦“国家队”的责任担当,通过司机连续48小时赶路、调度人员通宵值守等细节,让“国企姓国”的形象可感可知。
同时要结合物流行业特点,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解读专业领域。把“多式联运”转化为“货物从火车转汽车无缝衔接,比原来快3天”,将“智能仓储”具象为“机器人分拣,每天处理2万单包裹零失误”。避免堆砌“赋能”“闭环”等抽象词汇,让宣传内容既体现行业高度,又接得住地气。
二、创新载体形式,打破传播壁垒
传统的宣传栏、内部刊物已难以满足当代传播需求,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矩阵。线上可打造“物流微纪录片”系列,用镜头跟踪一趟货运列车的全程,记录司机、调度员、货主的真实故事,通过企业微信视频号、行业媒体平台传播,这类带着烟火气的内容往往比专题报道更易引发共鸣。
线下可设计“物流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学生参观智能仓库,让大家亲手触摸自动化货架,体验货物扫码入库流程。在企业内部,把安全培训变成“情景小剧场”,让员工扮演司机、安检员,通过模拟违规操作的后果,比单纯宣读制度更有教育效果。这些互动式宣传既能消除公众对物流行业的陌生感,也能增强员工的职业认同感。
三、打通内外链路,形成宣传合力
宣传不是宣传部门的“独角戏”,需激活全员参与的内生动力。可建立“员工通信员”机制,鼓励一线司机、仓库管理员记录工作中的闪光点——也许是暴雨中用塑料布保护货物的举动,或是帮客户解决特殊需求的暖心瞬间。这些来自基层的素材,往往带着最真实的情感温度,经过专业整理后,能成为打动人心的宣传内容。
对外则要联动上下游伙伴构建宣传共同体。与合作的制造企业、电商平台联合策划“物流+产业”主题宣传,通过货主讲述“因为物流时效提升,产品出口订单增加30%”的案例,从第三方视角印证企业服务价值。这种多方参与的宣传模式,既能拓展传播维度,也能深化合作关系,形成“1+1>2”的传播效应。
四、坚守真实底线,拒绝形式主义
物流国企的宣传最忌“喊口号”“摆架子”。要杜绝为了宣传而编造故事、过度美化成绩的现象,敢于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在报道绿色物流转型时,不必回避初期投入大、技术攻关难的现实,而是展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逐步降低碳排放,这种真实坦诚反而更能赢得信任。
同时要警惕“数据堆砌症”,避免把宣传变成报表展示。每一组数据都应搭配对应的场景解读:说“年货运量超千万吨”,不如加上“相当于为500万家庭运送一整年的生活物资”;讲“降低物流成本15%”,可以换算成“帮助中小企业每年节省3000万元运营费用”。让数据与民生关联,才能让公众真正理解企业创造的价值。
物流国企的宣传,本质是在讲述“国家所需、企业所能、群众所盼”的故事。唯有扎根行业实践、贴近人心需求,用真实替代刻板,用细节取代空洞,才能让宣传工作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社会的桥梁,为物流国企的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更强大的合力。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