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空了的媒体内部共和思想
萨空了作为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任《立报》总编辑时抢发消息,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七君子;奉命与胡愈之负责创办了《光明日报》;他的媒体内部共和思想,在纷繁芜杂的格局下,为中国人民亮起一座坚毅的灯塔。以下将从意识、人员、管理三个层面谈谈萨空了的媒体内部共和思想,以及其与西方媒体思想的对比和今日的反思。
一、意识层面:新闻救国,坚定发声
意识层面,自萨空了从事新闻工作之始,侵略者的铁蹄就在国土上肆意践踏,举国上下满目疮痍。因此,萨空了认为新闻工作应该肩负起民族国家的责任。
首先是新闻救国,具体来说通过办报来达到宣传抗战的目的,并且报纸应该拥护大众利益并为大众提供服务。总的来说,一是要唤起百分之一的中国人(社会精英)为其余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无能改变的普罗大众)的幸福而努力;二是要时刻关注行业领路人的动向,并及时反映给百分之一的精英,询问意见,给予反馈;三是要使百分之一的精英形成力量,监督领路人,教育群众。
其次是言论自由,坚定发声。萨空了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沟通,已从双向变成了单向,失去了向他人报道消息提供意见的权利,而只剩下了倾听他人所报道的消息所提供的意见的义务。这样会有三个弊端:1、新闻被恶人用作工具。被少数人利用而不是服务于多数人。2、打开局面时候,黄色新闻泛滥。3、报纸上的新闻失去了真正新闻的价值,而成了陈腐无聊的“杂志”。把持新闻的人“虚晃一招”,用黄色新闻麻痹读者,使其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下,淡忘民族意识,而新闻机构也可以因此安逸,不背负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责任。这样一来,新闻会被恶人当成工具,被少数人利用而不是服务于多数人。这样的情形明显是萨空了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他一直在为民族的自由发声而努力,其为劳苦大众献身的精神,渗透在他任《立报》总编辑的整个时期。如大量刊登宣扬"精诚团结、共同抗日"的救国主张,在《立报》组织报道“一二·九”学生运动;还刊登了许多对国家政治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如"七君子"事件报道、"西安事变"报道、"八一三"抗战报道等。
二、人员层面:能力过关,恪守道德
人员层面,萨空了认为,要从事新闻行业,就先要具备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然后才配做一名记者。详细来说,从业人员一是要坚守所办的报纸有益于人类,并且对新闻事业要具备一定的牺牲精神。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要受宣传的骗。比如看到一篇新闻,应当提醒自己到这一步,报纸至少受了三重主观的筛选(写稿人、选定人、编辑),它已经不是一个完全的事实。三是,宣传应当是“以先知,知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要“不应比事实多一分,也不比事实少一分,至少记住要的确忠于他自己的认识”。横向对比西方,这一点正好与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观点相契合:“新闻实践,是‘临场发挥的表演’,其元素是行为者对场景的诠释和在具体场景下策略的选择。”两者都认为新闻的创作存在主观的选择。四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树立好的新闻的标准,这标准首先是要与人类的生存直接或间接相关并且有益,其次是要新和真。“新”值得是相对而非绝对,它是相对于人类的已知水准而言。故在萨空了看来,想要把握“新”的含义,就必须以人们目前的认知水平作为标准。一些旧知识,也可以将其有价值的部分提取出来,变成新闻传达给观众。
三、管理层面:企业经营,服务大众
管理层面,萨空了秉持“重营业、更重事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要创办报纸,要知道自己出于什么社会环境,它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办报要配合它的轨迹发展。要跟随社会的发展道路,新闻事业应当成为企业,必须采取一般大企业的管理方法。不外乎要体现的是:权力集中、厉行法治、由细密分工而归于机动合作。
这大致需要建立几个部门:一是编辑部,负责报纸的言论写作、采访、编辑和出版工作。二是经理部,处理日常运营工作,如广告、发行、杂役管理等。三是印刷厂,管理印刷事物。并且各部门需要有层层会议并做好记录,再建立办事细则,算是一种机制内的立法手段,一种奖惩的机制,既能充分保证志愿尽心尽力工作,不偷懒懈怠,更能用薪资奖励进一步激发职员的工作热情。
并且,虽然是企业经营,也要反对以纯营利为目的。特别是在编辑报纸时,奉行“精编主义”,严格把关新闻的质量,照顾读者的感受。如《立报》在"精编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报纸的篇幅紧缩,使得报纸读者如《立报》标语所说"五分钟能知天下事"。除了奉行“精编主义”,萨空了还注重读者意识。他认为报纸一是要为读者服务,解决读者的困难;二是要把读者报告当成报纸新闻的重要来源,把读者变成通讯员;三是改革报纸文字,服务大众。他在《立报》副刊《小茶馆》的“点心”专栏里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个专栏是献给‘上层社会的人们’心目中所称为的‘下层民众’的,它将努力以浅显通俗的文字,写出些有益于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增进常识的文章。”
四、与西方对比:媒介同为统治工具,发展模式却各自不同
对比当时中西方的新闻思想,先看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的中国前有列强的炮火轰鸣,后又有国民党等买办阶级和军阀的钳制,在进退维谷的战争背景下,中国新闻的发展起起伏伏。而西方媒介,也经受着二战后的阵痛,美国处于新闻专业主义起步阶段,新闻业内外部条件基本齐备,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
中西方的媒介思想,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有宣扬自由的需求,并且都是公共领域的媒介,是被控制的媒介组织。国内,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新闻革命人仍然坚持为自由发声。而在辛亥革命后期,报纸被军阀和买办阶级控制,形成北京、上海两个中心。北京报纸为军阀服务,内战跳加官,政治属性突出。上海报纸则是被买办阶级控制,操作市场,主要体现为经济属性。放眼西方,进入20世纪后,片面追求“新闻自由”使资本控制了媒体,垄断扼杀了思想自由市场,建立“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呼吁日显迫切。许多“学术大咖”实际上充当的是服务于“帝国统治技术”的角色。这么看来,国内外的新闻事业虽都有自由发声之需求,却在实际发展中,不得不论为经济或政治的工具。
中西方的媒体思想同样也有所差异。西方国家新闻行业在自由市场和司法体系较为完善的条件下,各种力量相互制衡促使媒介呈现多元化发展,公营私营皆备;而以萨空了为代表的中国报人则心怀家国天下,主张“文人论政”,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试图以文章报国。
五、今日之反思:完全的新闻自由难以为继
总而言之,萨空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坚持新闻救国,且报纸要为人民服务,其一些思想极具前瞻性,直到现在还具有参考价值。如媒体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是在努力达到各类广告收益与新闻自身价值的平衡;与受众交流,注重受众的反馈,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数据收集反馈机制;对新闻进行精编,方便读者阅读,发展到现在则慢慢演变成了微博快评,“关键词”新闻,最大程度的做到吸引受众的眼球。
但是,通读《科学的新闻学概论》,以及萨空了的各项思想,我对其媒体内部共和思想的一些观点仍保留自己的意见。
如他认为新闻业应该不受第三方的干扰而独立发展,我则认为新闻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媒介在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没有绝对的客观和真实。新闻场会受到经济场和政治场的干扰。虽然他乐于接受新事物,比如成舍我的办报主张和马列主义的观点都曾让他受到震动,但是他的变化始终是温吞的,本质上,他坚持的仍然是徐宝璜的“新闻本位”的思想主张,其实是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思想色彩,毕竟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不可能存在完全的新闻自由。在今天看来,新闻只顾行业内部的自律坚守以及读者的感受,而忽视政治经济力量的介入和引导,也欠缺与社会的联系与考量,难以为继。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