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科学运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分析

作者:陆丽娟来源:《安徽科技报》日期:2025-09-13人气:5

冠心病作为主要慢性疾病之一,对中老年人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其康复不仅依赖药物治疗,还要借助科学的运动,促进心肺功能改善、降低心血管风险。许多老年患者常因运动耐量下降或对运动安全的担忧,导致康复锻炼难以长期坚持。事实上,通过合理选择运动类型、灵活调整强度并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绝大多数患者可在安全范围内获得显著健康收益。对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运动价值,促进冠心病患者康复。

  一、运动前做好评估与准备工作

  (一)全面医学评估

  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特殊性,若未在运动前进行检测评估,极易对老年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运动之前应接受全面的医学评估,以保障运动安全。重点评估心脏功能、代谢指标、运动耐量等指标,明确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分级,并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依据代谢当量MET评估结果设定相应的运动强度,如低危患者MET≥5可尝试中等强度运动,中高危患者需在监护下低强度活动。同时,还要评估骨骼肌肉状态、平衡及认知功能,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最终由医生综合结果出具运动处方。

  (二)科学选择运动环境与装备

  老年冠心病患者应优先选择空气清新、无污染且温度适宜的场所进行运动,如公园、社区健身步道等,避开高温高湿、寒冷或空气污染严重的区域,由此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诱发疾病风险。在装备方面,需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运动服,搭配防滑、支撑性好的运动鞋,减少关节压力与跌倒风险。若进行户外运动,可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免中暑或晒伤;使用心率监测设备实时追踪心率变化,将运动强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三)提前准备药物与急救用品

  日常运动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并确认药物在有效期内,放置于方便拿取的位置;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还要备好降压药、降糖药,并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同时,建议佩戴医疗警示手环或携带急救卡,注明病情、用药信息及紧急联系人,以备不时之需。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痛、心悸、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静坐休息,若症状未缓解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确保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二、合理选择运动类型与强度

  (一)低强度有氧运动

  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来说,低强度有氧运动是运动康复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如每日散步30分钟,可分次完成,速度以每分钟60~80步为宜,保持呼吸均匀、能正常对话,避免快速行走或爬坡;每周练习3~5次太极拳或者八段锦,每次20~30分钟,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增强肌肉力量与关节灵活性,并调节呼吸节奏,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喜欢水中运动的患者还可开展水中行走、轻柔游泳等运动,每周2次,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尤其适合肥胖或关节退变患者,水温应控制在28-32℃之间,以免血管收缩;患者还可在平坦路面上骑行,对于行动迟缓、病情较重的患者,推荐使用固定式健身车更为安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60%,每次15~20分钟,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二)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的功效在于提升关节活动范围、改善体态平衡,将其应用到老年冠心病患者群体中,可辅助增强运动耐量,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患者可每日静态拉伸5~10分钟,重点拉伸肩颈、腰背、髋膝及踝关节。例如,坐姿体前屈,双腿伸直,缓慢俯身触碰脚尖,保持15~30秒,重复2~3组,避免过度用力或快速弹振,以轻微酸胀感为宜。还可学习基础的瑜伽动作,如树式,即单腿站立,另一脚贴于支撑腿内侧,双手合十上举,保持平衡10~15秒,每次10分钟,配合深呼吸放松身心。

   (三)灵活调整运动强度

  除了合理选择运动类型之外,老年冠心病患者因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需灵活调整运动强度,以确保安全与康复效果。患者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医学评估结果,采用强度分级方法,优先采用主观疲劳量表,以“运动时能持续说话但无法唱歌”(RPE11-13级)为中等强度基准,或通过心率控制。若患者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应适当降低强度目标。每周根据身体反应微调运动量,如出现持续疲劳、胸痛、心悸或夜间睡眠障碍等,说明运动强度过高,身体吃不消,应减少10%~20%运动量;若运动后轻松舒适且心肺功能改善,可逐步增加5%~10%强度。季节交替时,夏季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运动;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引发血管痉挛。

  三、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是一场“持久战”,应从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搭配柔韧性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针对运动强度进行精准调控,每一步都要以安全为前提、结合患者的医学评估结果,为其制定针对性运动方案,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同时,患者在长期运动过程中,能够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形成“身心同治”的良性循环,享受更有活力的晚年生活。





文章来源:《安徽科技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317.html 

上一篇:Irisin在网球运动中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