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原因及控制对策
作者:聂乃钟来源:原创日期:2014-02-14人气:1093
1 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1.1机理性原因
1.1.1混凝土干缩裂缝。是指砼在凝结硬化期间,因表面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干缩裂缝。当砼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高于砼内部从里到外泌水速度时,表面就会产生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1.2 混凝土的沉陷裂缝。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1.1.3 砼自收缩裂缝。高强砼早期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早期应力松弛能力下降,造成出现收缩变形后产生的拉应力比普通砼大,容易出现裂缝。
1.1.4 温度裂缝。分为水化热引起内外温差、形成拉应力造成裂缝,热胀冷缩造成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1.1.5 现浇板平面形状突变部位,由于应力集中,产生裂缝。
1.2 施工方面原因
1.2.1模板支设不牢固。模板支撑未经计算,造成支撑刚度不够,楼板产生变形过大,引起裂缝。
1.2.3 板的四周支座处承受负弯矩的扣筋及阳台板的主筋应设置在板的上部。由于绑扎错误或施工中将钢筋踩到下面,楼板出现裂缝。
1.2.4 终凝前未及时用木抹子收压。
1.2.5 养护不及时或养护不到位。
1.2.6 施工中为便于操作,随意加大塌落度或现场加水。
2 楼板裂缝的控制对策与措施
2.1砼方面
2.1.1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
2.1.2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普通砼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内,防水砼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55以内。
2.1.3 控制砼的塌落度。泵送砼竖向构件应控制在180—200mm,水平构件应控制在160—180mm。最大用水量宜控制在180kg/m3,不得超过190180kg/m3。
2.1.4 优化配合比设计,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砂率宜控制在40%以内。
2.1.5 掺和料应优先选用粉煤灰与水渣微粉的双掺技术。粉煤灰的使用应符合JGJ28《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水渣微粉的掺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30%,水泥用量不应少于200 kg/m3。
2.2 设计方面
2.2.1当建筑物长度大于40m时,应设伸缩缝。
2.2.2 外墙面及屋面均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2.2.3 在房屋端部及转角单元在山墙与纵墙交角处,凹角处均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
2.2.4楼板砼强度一般不宜大于C30。
2.3 施工方面
2.3.1 模板支设。模板支撑体系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支撑立杆的间距不大于900mm。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确保砼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拆模。
2.3.2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
2.3.2 钢筋绑扎。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阳台板钢筋,一定要保证绑扎位置正确。必须设置马凳筋,马凳筋可呈梅花状布置,间距不大于1m;操作人员不得踩踏在上述钢筋上作业。
2.3.3砼的浇筑。砼必须振捣密实,严禁缺振、漏振;严禁操作工人现场加水,以防砼离析;终凝前至少用木抹子收压两遍。
2.3.4 大体积砼施工,要做好内部降温。
2.3.5 砼的养护。
混凝土浇捣后,12小时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终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在养护期内,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吊运重物时,重物堆放位置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楼板的冲击影响。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楼板上不得吊运堆放重物;在大于10Mpa时,也要既保证施工的连续高效,又要保证前期施工的结构强度刚度,才继续进行下层结构施工。
1.1机理性原因
1.1.1混凝土干缩裂缝。是指砼在凝结硬化期间,因表面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干缩裂缝。当砼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高于砼内部从里到外泌水速度时,表面就会产生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1.1.2 混凝土的沉陷裂缝。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1.1.3 砼自收缩裂缝。高强砼早期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早期应力松弛能力下降,造成出现收缩变形后产生的拉应力比普通砼大,容易出现裂缝。
1.1.4 温度裂缝。分为水化热引起内外温差、形成拉应力造成裂缝,热胀冷缩造成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1.1.5 现浇板平面形状突变部位,由于应力集中,产生裂缝。
1.2 施工方面原因
1.2.1模板支设不牢固。模板支撑未经计算,造成支撑刚度不够,楼板产生变形过大,引起裂缝。
1.2.3 板的四周支座处承受负弯矩的扣筋及阳台板的主筋应设置在板的上部。由于绑扎错误或施工中将钢筋踩到下面,楼板出现裂缝。
1.2.4 终凝前未及时用木抹子收压。
1.2.5 养护不及时或养护不到位。
1.2.6 施工中为便于操作,随意加大塌落度或现场加水。
2 楼板裂缝的控制对策与措施
2.1砼方面
2.1.1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
2.1.2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普通砼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内,防水砼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55以内。
2.1.3 控制砼的塌落度。泵送砼竖向构件应控制在180—200mm,水平构件应控制在160—180mm。最大用水量宜控制在180kg/m3,不得超过190180kg/m3。
2.1.4 优化配合比设计,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砂率宜控制在40%以内。
2.1.5 掺和料应优先选用粉煤灰与水渣微粉的双掺技术。粉煤灰的使用应符合JGJ28《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水渣微粉的掺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30%,水泥用量不应少于200 kg/m3。
2.2 设计方面
2.2.1当建筑物长度大于40m时,应设伸缩缝。
2.2.2 外墙面及屋面均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2.2.3 在房屋端部及转角单元在山墙与纵墙交角处,凹角处均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
2.2.4楼板砼强度一般不宜大于C30。
2.3 施工方面
2.3.1 模板支设。模板支撑体系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支撑立杆的间距不大于900mm。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确保砼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拆模。
2.3.2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
2.3.2 钢筋绑扎。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阳台板钢筋,一定要保证绑扎位置正确。必须设置马凳筋,马凳筋可呈梅花状布置,间距不大于1m;操作人员不得踩踏在上述钢筋上作业。
2.3.3砼的浇筑。砼必须振捣密实,严禁缺振、漏振;严禁操作工人现场加水,以防砼离析;终凝前至少用木抹子收压两遍。
2.3.4 大体积砼施工,要做好内部降温。
2.3.5 砼的养护。
混凝土浇捣后,12小时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终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在养护期内,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工序的施工。吊运重物时,重物堆放位置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楼板的冲击影响。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楼板上不得吊运堆放重物;在大于10Mpa时,也要既保证施工的连续高效,又要保证前期施工的结构强度刚度,才继续进行下层结构施工。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