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建筑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作者:王洋、张平青来源:原创日期:2014-02-28人气:1579
一、形式美的认知
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1]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和价值,它一般不直接体现什么内容,这当然并不等于说形式美是没有内容的,而是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多同某种普遍的、一般的象征意义或意味相联系,含义往往比较间接、抽象。
二、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有独立品格的概念,并已成为西方美学和艺术中流行的口头禅。他指出:艺术作品必有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作品就不能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2]。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其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和审美兴趣。
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对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能称之为“意义”,而应称之为“意味”,意味是某种内在于作品之中并能让我们知觉的东西。它是由作品清晰呈现出来的[3]。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乔治·朗桑塔耶纳早在1896年就指出:“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就是形式美问题” [4]。美学家克罗齐也明确指出:“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5]
三、建筑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和其他设计门类一样,建筑作品总是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一种形式的设计。设计的千变万化显现为形式的变化,形体体现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并受到当代美学家、建筑师们的高度重视。如果把建筑当作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看待,那就应该把“意味”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主题、概念或风格等意念内涵加以区分,应该把它理解为内容与形式之间更深层次的构成要素,正是这种更深层次的因素增添了建筑设计的深度、艺术情趣与品位。建筑作为一种语言体系,它的许多构成要素不能独立地表达某种含义,而只有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架构在一起时才会凸显出某种“意味”,也就是说建筑的语言因素只有构成特定的关系或形式架构时才能具有艺术的情趣和韵致。
要使建筑作品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必须根据建筑特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使诸因素显现出形式所特有的意味,这种由不同形式架构而造成的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视觉效果,总体归纳起来大致 可以分为:“再现的”和“表现的”两大类。
“再现的”是指客观地描绘和反映客观对象,建筑作品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基本吻合,形式意味往往是潜在的、隐藏的,有时甚至被清除了。现实主义的形式如在创作中运用得当,也会和抽象主义的形式一样有意味。
例如:波普艺术的代表克拉斯·奥尔登堡的极富戏剧性的雕塑作品,通过将日常生活用品巨型化的方式,使世俗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场所化的建筑性雕塑。他和弗兰克·盖里的舍雅特—代广告公司总部大楼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双筒望远镜,将仅有三层的办公建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三部分,其所产生的波普特征无疑具有轰动效应和示范作用。
“表现的”是指重视主体意识和创造个性,强调人的主观感情,艺术的意味特别的突出,强烈的表现因素令人充分的感受到。在这类建筑设计中,形式摆脱了内容的束缚而得到了解放,充分显示出它蕴藏的意味。
例如:勒·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运用抽象的象征,来达到对“个性”和“象征”的追求。设计师把教堂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以便使上帝能听到教徒的祈祷。以这样一种难以描述的形体用之于宗教建筑,对渲染宗教的神秘色彩是比较成功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它使直的硬的建筑,变成曲的软的建筑,使建筑从平面到空间、体量、细部都出现了有机的形式,好像一个可塑的随意的世界;又如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等等都具有建筑形式的表现意味,以表现的形式来表达意义的隐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的丰富情感和形式的多样性。
四、挑战
建筑师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追索,往往是建立在公众对建筑进行纯粹的审美观照的基础之上的,而建筑明显带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这种纯粹的审美观照往往是很难发生的。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基本是建立在人们以纯粹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美学的理想。
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 [1]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和价值,它一般不直接体现什么内容,这当然并不等于说形式美是没有内容的,而是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多同某种普遍的、一般的象征意义或意味相联系,含义往往比较间接、抽象。
二、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有独立品格的概念,并已成为西方美学和艺术中流行的口头禅。他指出:艺术作品必有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作品就不能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2]。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其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能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和审美兴趣。
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对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能称之为“意义”,而应称之为“意味”,意味是某种内在于作品之中并能让我们知觉的东西。它是由作品清晰呈现出来的[3]。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乔治·朗桑塔耶纳早在1896年就指出:“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就是形式美问题” [4]。美学家克罗齐也明确指出:“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5]
三、建筑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现代建筑设计和其他设计门类一样,建筑作品总是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一种形式的设计。设计的千变万化显现为形式的变化,形体体现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并受到当代美学家、建筑师们的高度重视。如果把建筑当作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看待,那就应该把“意味”和我们平常所说的主题、概念或风格等意念内涵加以区分,应该把它理解为内容与形式之间更深层次的构成要素,正是这种更深层次的因素增添了建筑设计的深度、艺术情趣与品位。建筑作为一种语言体系,它的许多构成要素不能独立地表达某种含义,而只有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架构在一起时才会凸显出某种“意味”,也就是说建筑的语言因素只有构成特定的关系或形式架构时才能具有艺术的情趣和韵致。
要使建筑作品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必须根据建筑特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使诸因素显现出形式所特有的意味,这种由不同形式架构而造成的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视觉效果,总体归纳起来大致 可以分为:“再现的”和“表现的”两大类。
“再现的”是指客观地描绘和反映客观对象,建筑作品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基本吻合,形式意味往往是潜在的、隐藏的,有时甚至被清除了。现实主义的形式如在创作中运用得当,也会和抽象主义的形式一样有意味。
例如:波普艺术的代表克拉斯·奥尔登堡的极富戏剧性的雕塑作品,通过将日常生活用品巨型化的方式,使世俗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场所化的建筑性雕塑。他和弗兰克·盖里的舍雅特—代广告公司总部大楼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双筒望远镜,将仅有三层的办公建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三部分,其所产生的波普特征无疑具有轰动效应和示范作用。
“表现的”是指重视主体意识和创造个性,强调人的主观感情,艺术的意味特别的突出,强烈的表现因素令人充分的感受到。在这类建筑设计中,形式摆脱了内容的束缚而得到了解放,充分显示出它蕴藏的意味。
例如:勒·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运用抽象的象征,来达到对“个性”和“象征”的追求。设计师把教堂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以便使上帝能听到教徒的祈祷。以这样一种难以描述的形体用之于宗教建筑,对渲染宗教的神秘色彩是比较成功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它使直的硬的建筑,变成曲的软的建筑,使建筑从平面到空间、体量、细部都出现了有机的形式,好像一个可塑的随意的世界;又如查尔斯·摩尔的意大利广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等等都具有建筑形式的表现意味,以表现的形式来表达意义的隐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的丰富情感和形式的多样性。
四、挑战
建筑师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追索,往往是建立在公众对建筑进行纯粹的审美观照的基础之上的,而建筑明显带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这种纯粹的审美观照往往是很难发生的。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基本是建立在人们以纯粹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美学的理想。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