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三明中村回瑶窑青白瓷造型与装饰研究

作者:王苗苗来源:原创日期:2014-03-05人气:1412
 

一、引言
“所谓青白瓷,是指其釉色介于青白两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它综合白瓷素净、乳白瓷失透、青瓷青翠欲滴的诸多特性,具有胎质细腻、体薄透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滋润清雅等特点。”[]
北宋(公元960-1127年)时期,江西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效果如玉的青白瓷器后,深受时人喜爱,很快这种胎体轻薄、釉质润洁如玉的“假玉器”风靡大江南北,众多瓷窑争相仿烧,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窑系。经考古调查发现,当时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继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瓷的窑场,三明中村回瑶窑青白瓷的生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明,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回瑶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林果场四周的数十座山岗坡地上,面积几十万平方米。1985年三明市文物工作者以方志记载和地名特征为线索,发现了这个主要生产青白瓷的古代窑场。虽然在造型、装饰上,回瑶窑青白瓷有诸多的简单无法与景德镇等名窑相比,但其整体艺术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具有自身的体系和风格。
二、三明中村回瑶窑青白瓷造型与装饰
(一)三明中村回瑶窑青白瓷的造型特征
中村回瑶窑是一处以烧造青白瓷为主的民窑,其产品主要有碗、盏、盘、碟、杯、执壶、枕等传统生活日用器,这些民用瓷通常呈现出粗犷厚实、纯真质朴的造型特征。
北宋早期末或中期:此时为中村回瑶窑的创烧期。这一时期瓷泥选料较精细,淘洗沉腐较成熟,胎色以白居多,少数废品白中带灰;采用拉坯成型,工艺规范,故而器物内、外壁几乎不见利坯痕迹,胎体制作较薄,断面致密;圆器类口部多尖唇微卷沿,圆唇少;腹部多弧鼓;圈足以高大为主,边窄平切;烧成温度高(至少在12500C以上),金属声强,胎上一般不见空隙和黑色杂质。如北宋中期青白釉侈口深腹碗(图1),小尖圆唇,口微侈,深弧腹,较高深圈足,足内外墙修刮细致直立,足边窄小而平切。北宋中期青白釉侈口弧腹碗(图2),口沿微卷,弧腹外墙下收,内墙较直,较高深圈足,足边平切较规整。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为该窑场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瓷胎的质量整体比早期稍逊色些,胎色显白;采用拉坯工艺成型,但造型制作不如创烧期时规范,器物口部圆唇,口外弦有制唇样或重唇,器壁多直斜,外壁多见利坯所留下的弦纹或跳刀痕,内腹部或底部多有一周较深的凹弦纹或内底下凹,圈足变矮、挖足变浅、足径变小、足边变宽;烧制时还原气氛好,敲击胎体金属声高而实在,断面少有空隙,但有糯饭萤光之感。如北宋中晚期青白釉敞口浅鼓腹碗(图3),圆唇,浅腹微弧,大圈足较矮,挖足不理想,器内芯有一周较深的凹弦纹。青白釉唇口弧腹碗(图4),口外弦制唇样,直腹微弧,外壁见细弦坯纹,器内底下弧凹,矮大圈足,内墙挖足浅且成斜状。南宋初青白釉敛口盘(图5),外唇微内敛,斜直腹,矮圈足,挖足随意,器内刻一圈凹弦纹。此时期亦看到一些仿生造型器物,如南宋青白釉花口深腹杯(图6),小圆唇,口沿微外侈,小束颈,深弧腹,喇叭高足,口制成五瓣花口。南宋青白釉花口高足杯(图7),尖圆唇,喇叭足,口制成五瓣花口,外壁饰五道深凹竖纹,内壁相应出筋五道。
南宋中晚期至元明:该窑场的青白瓷生产由鼎盛慢慢下滑并走向衰落。该时期瓷胎淘洗不若前期细致,胎色灰白;拉坯成型工艺草率,器物造型粗糙简陋,器壁向厚重方向发展,器外壁多见利坯痕稀,圈足旋制随意,变得更矮些,足边乱抹一道;瓷胎烧结致密度差。如元代青白釉侈口折腹盏(图8),侈口,束颈,软折腹,由于平收的下腹与窄小圈足间直径比例悬殊过大,随着烧制过程中窑炉温度的升高,器物下腹产生塌陷,造成器物外壁粘窑渣一周,器内底一圈凹弦纹。元青白釉碗(图9)圆唇略尖,唇内边突出,上腹微弧鼓,腹下微收,矮圈足。
宋时,由于经济的发展,贸易的繁荣,北方民族南下战争等原因,制瓷工匠纷纷向南移民,促进了南方瓷器工业的发展繁荣,也带动了福建瓷业的大发展。中村回瑶窑自北宋早期末或中期开始烧造青白瓷日用生活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其青白瓷生产发展到顶峰,于南宋中晚期至元明慢慢走向衰落。创烧期青白瓷造型规整、体形轻盈,各部位比例恰当,造型完善,很好地满足了实用需求。发展期造型不如创烧期时规范,器物各部位或多或少存在着缺陷,带来实用上的不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造型,比如花口杯、瓜棱壶,这些仿生造型的出现说明这一时期工匠们的制瓷水平大大提升,但为什么器物造型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呢?大致是因为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回瑶窑为了扩大产量,增加窑炉装烧量,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制瓷规范性上有所放松。衰落期的回瑶窑青白瓷制作工艺更为粗糙,形体更加厚重、简陋,造型缺陷更加明显。随着瓷器品相的变差;周边优质窑场青白瓷产品的竞争;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元时回瑶窑青白瓷生产每况日下,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而走向衰落,至明便一蹶不振了。
三、三明中村回瑶窑青白瓷的装饰特征
回瑶窑青白瓷采用了胎装饰、釉装饰等装饰方式。装饰纹样既有几何纹又有花卉纹,组合形式既有单独纹样又有组合纹样。工艺上运用了刻、划、印、贴塑、书写等技法,各种技法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合。
(一)胎装饰
胎装饰是指在器物内、外壁通过刻、划、印、堆塑等技法装饰图案纹样,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或器物自身造型优美形成装饰性。回瑶窑青白瓷胎装饰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及堆塑。另有少量器形口部制成花口造型,内壁对应花口出筋,俯视器物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儿,煞是好看,如青白釉花口深腹杯(图6)和高足杯(图7)。
划花装饰:在半干的坯体上,用竹、骨、木、铁质尖针状工具划出细线花纹。划花手法灵活,线条粗细均匀,自然纤巧。北宋中晚期青白釉碗(图10),器内划“S”和“3”字形纹,其间等分地配以篦纹,组成一朵花卉。线条流畅似行云流水,构图灵活疏朗,空间利用合理,整体纹饰呈现出舒展、流畅自如的装饰意味。

刻花装饰:在尚未干透的坯体表面用铁刀或竹刀工具刻制出花纹。刻花刀法分“单入侧刀法”和“双入正刀法”。前者刀锋一侧深,一侧浅,截面倾斜;后者刀锋两侧垂直。刻画线条有宽有窄,转折变化多样,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南宋青白釉浅腹碗(图11),器内运用单入侧刀法刻画“3”字形曲线纹,其内配以篦纹。刻画刀法娴熟,线条长短搭配,粗细结合,虚实相间,展示出朴素隽美的装饰风格。
印花装饰:以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印花操作简单节省工时,由此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元青白釉模印三鱼戏荷纹敛口弧腹碗(图12),印具制作精良,工艺精细入微,印痕干净利落,花纹凹凸有致,清晰明朗;印花构图严谨规整,主次分明,鱼头部、身体、尾部、鱼鳍形象处理简洁干练,主体纹样与辅助纹样有机结合,富于节奏感。。
堆塑装饰:将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铺首等形态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型的坯体表面,再罩釉入窑烧成。这种装饰手法充分发挥了瓷土的有粘性、易塑的特性,体现了瓷土对于装饰的适用性,实用的同时更富趣味性。北宋青白釉短颈壶(图13),虽只剩口颈部一块残片,但明显可见其颈肩部堆塑花瓣纹,极富立体感。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回瑶窑青白瓷流行刻、划花装饰,印花少见。或单独刻、划;或刻划结合,刀法细腻简练,布局多疏朗,一般施于器物内壁,也有内外兼作的。南宋中晚期至元明,刻划花手法少见,印花极为盛行,且多施于器物内壁与底心。工艺的转变与回瑶窑青白瓷对于产量的追求不无关系,随着对于产量的追求,印花这种操作简单,节省工时,提高生产效率的装饰技法自然在南宋中晚期得到全面运用。
(二)釉装饰
青白瓷是属单色釉装饰,或瓷器素胎,单纯以釉色和釉质来表现装饰效果,或有色或无色的透明釉罩在经过刻、划、印等胎装饰的瓷器表面,同时体现釉色美与纹饰美,装饰性更强。(后者在“胎装饰”问题中已作叙述,这里只谈素胎纯釉装饰。)
回瑶窑青白瓷多采用蘸釉、浸釉和荡釉等方法施釉,故釉有及底也有不及底,以不及底为多。
其青白釉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质感。北宋中期或早些,釉色有的呈现比较纯正的影青味,色泽白中泛水绿色,釉面稍厚,有莹润的玉质感;有的白中呈现出微弱的粉青并带淡淡的黄色,不见棕眼和其他窑病,极少开纹片。北宋晚期至南宋初,釉色白中泛闪青绿色,亦有一部分略泛微弱的米黄色,也有不少出白色粉感较强的,釉面光洁而少开长条细纹片,南宋中晚期至明初,釉色白中闪青灰,釉面有棕眼或细桔皮纹。
(三)装饰纹样
回瑶窑青白瓷上的装饰纹样种类大致有几何纹和花卉纹。几何纹有粗、细条弧纹、篦纹、放射纹、网纹、“3”和“S”字形曲线纹、凸棱纹、弦纹等;花卉纹有莲纹、莲蓬纹、菊纹、四季花瓣纹、竹节纹、水藻纹,三鱼戏荷等;另有少量文字装饰纹。几何纹多出现在运用刻、划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上;花卉纹多运用印花技法装饰于瓷器之上。这是由纹样和工艺技法各自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刻、划花操作自由、随性,更易表现几何纹随意、自然、飘逸的特征;印花模具制作规范、精良,更能表现出花卉纹样那细腻、微妙的细节变化。
回瑶窑青白瓷装饰纹样一般不作精雕细绘,寥寥数笔绘出条弧、莲花、竹节等纹样,这些纹样题材都是和自然、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心理喜好紧密相连的。它们经过制瓷工匠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法,以不同的神情意态与器物形体相结合,成为实用美和艺术美的和谐共融体。
四、结语
回瑶窑自北宋中期或早些开始烧造青白瓷,至南宋中晚期达到鼎盛,至元明时期走向衰落。其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高,年代之长是福建古窑中少有的。造型上,回瑶窑青白瓷在北宋早期末或中期时呈现出制作精细,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制作较粗糙,南宋中后期至元明制作更为粗糙;装饰上,回瑶窑青白瓷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呈现出釉装饰减少,刻、划几何纹增多的趋势,并出现了少量印花工艺;南宋中晚期至元明,刻、划几何纹逐渐减少,模印花卉纹日益盛行。这种造型上呈现日趋简易、粗略,装饰上追求快捷、省时的特点,说明了当时的回瑶窑青白瓷烧造以市场为导向,为了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量,不断在造型与装饰上做着变化。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