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词常用典故与作者特定心境—文学论文
在《词源》一书中,张炎专列“用事”一节。使事用典是中国传统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也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张炎也在他的实际创作中践行着这一思想。清人陈兰甫说:“超玄谁似玉田生,爱取唐诗翦截成。无限沧桑身世感,新词多半说渊明。”‚这首诗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张炎词用典的某些特点,如张炎词喜用前人诗句化入己词。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张炎这302首词作中,作者大量使用了以下一些典故:陶渊明系列、杜鹃典故、屈原楚辞系列、刘禹锡诗、白鸥盟典故、谢安事、张绪事、山阳笛典故、李商隐诗、刘阮故事。现将以上十个典故进行详细论述:
1.陶渊明系列:张炎的思想行为受陶渊明的影响很深,偏爱将陶渊明的事迹及其诗作的风格、意蕴融入己词,表现了对陶渊明选择归隐的认同感,这在《山中白云词》里是随处可见的,比如:
古意萧闲,问结庐人远,白云谁侣。(《三姝媚》)
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
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还似东篱。(《声声慢》)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摸鱼儿》)
爱吾庐、点尘难到。(张炎《甘州》)
2.杜鹃典故: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中国古代有“杜鹃啼血”、“望帝啼鹃”两个典故。张炎的词作也是大量化用杜鹃典故,借以表达追忆故国的凄切哀苦,比如: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高阳台·西湖春感》)
待醉也慵听,劝归啼鸟。(《台城路》)
纵忘却归期,千山未必无杜鹃。(《忆旧游》)
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祝英台近》)
便啼鹃纵少,无奈时听。(《梅子黄时雨》)
3.屈原楚辞系列:张炎词中也大量化用了屈原的《离骚》、《山鬼》、《九歌》等文章中的诗句,比如:
荷衣换了。(《台城路》)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甘州》)
料应也、孤吟《山鬼》。(《琐窗寒》)
闭门约住青山色,自容与、吟窗清影,惊见华发。(《疏影》)
4.刘禹锡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几首诗歌,即《再游玄都观》、《乌衣巷》等是张炎经常化用入词的,比如: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南浦·春水》)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西湖春感》)
燕子人家,夕阳巷陌,行入野畦深窈。(《台城路》)
燕子寻常巷陌,酒边莫唱《西河》。(《风入松》)
5.白鸥盟典故:“白鸥盟”这个典故也是张炎经常使用的,比如:
西湖几番夜雨,怕如今、冷却鸥盟。(《声声慢》)
笑海上,白鸥盟冷。(《长亭怨》)
快料理归程,再盟鸥鹭。(《台城路·送周方山游吴》)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甘州》)
寄语盟鸥,问春何处好。(《台城路》)
6.谢安事:谢安是东晋名士,张炎在词作里也经常化用有关他的典故,比如:
拥吟鼻,征衣暗裂。(《凄凉犯》)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甘州》)
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月下笛》)
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还似东篱。(《声声慢》)
堪叹敲雪门荒,争棋墅冷,苦竹鸣山鬼。(《湘月》)
7.张绪事:“南齐武帝萧颐植蜀柳于灵和殿前,说:‘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南史·张绪传》)张炎常以张绪之风流仪态来比拟今昔之己态,故词中更是多次提及张绪,比如:
可怜张绪门前柳,相看顿非年少。(《徵招》)
张绪。归何暮。(《月下笛》)
那知杨柳风流、柳犹如此,更休道、少年张绪。(《祝英台近》)
8.山阳笛典故:张炎词中每每追怀亡友时,此典故总是频频使用,比如:
因甚忘归,谩吹裂、山阳夜笛。(《凄凉犯》)
旧情懒听山阳笛,目极空搔首。(《探芳信》)
旧怀难写,山阳怨笛,夜凉吹月。(《桂枝香》)
9.李商隐诗: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也是张炎喜用的一个,比如:
待得重逢,却说巴山夜雨。(《三姝媚》)
尚记得、巴山夜雨,耿无语、共说生平,都付陶诗。(《塞翁吟》)
何时更、听雨巴山,赋草池春晓。(《徵招》)
不恨片蓬南浦,恨剪灯听雨,谁伴孤吟。(《甘州》)
奈帘影妆楼,剪灯人语。(《真珠帘》)
10.刘阮故事:张炎以刘阮遇仙女、还乡已过七世之事来暗喻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这在他的词作中也是常用不止的,比如:
傍水开时,细看来浑似,阮郎前度。(《三姝媚》)
怕依然、刘阮桃花。(《南楼令》)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张炎在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时,他是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了这些典故,将它们剪裁融化入自己的词作中,这与他当时写作时的心境是关联巨大的。
结合张炎的身世与遭遇,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密集而大量的使用这些典故。清人江宾谷的论词绝句说道:“落魄王孙可奈何,暮年心事泣山河。商量未是人间调,一片凄凉不忍歌。”ƒ杨海明先生在《张炎词研究》中说道:“作者张炎,在宋亡前曾是一个典型的‘王孙公子’,宋亡后则‘落魄’成了一个‘遗民’词人。他的三百多首词作,基本就是对于覆亡了的南宋故国所唱出的一只凄凉哀歌。”④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张炎出生于豪门贵胄之家,他是偱王六世孙,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是他前期生活的基调,他是仇远《赠张玉田诗》中的“秦川公子谪仙人”,他更是戴表元眼中的“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的佳公子。然而当北方的铁骑踏破杭州的山水后,他就成了漂泊无依的遗民文丐。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毁灭性打击,给张炎的身心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剧痛灾难。因此,他的心境比一般人更加的敏感而多愁,这就导致了其词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故国覆亡的“黍离之悲”与无家可归的身世之感。而这种主题倾向使得词人在写作时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心境:悲愁苦闷、凄凉哀婉,整个词的色调是暗冷萧瑟的,整个词人的心态是念旧哀今的,而“今昔对比”的强烈导向性更是在词作的典故使用上表露的一览无余。比如,张炎特别爱用杜鹃这个典故,并且将此典故的内涵无限放大。关于杜鹃有两个常用的典故:杜鹃啼血与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不仅仅表达了一种缠绵悱恻、凄婉哀恸的情绪,更是融入了“不如归去”的沉重乡关之思。从这个典故深广的文化意义内涵上,我们不难洞察到张炎此时此刻的微妙心境:他眼见杜鹃啼血的场景,耳闻不如归去的啼叫,心里是波涛翻滚,极其不平静的,家恨与国仇的双重重压,将他本就不坚强的心压迫的更加脆弱而敏感,他渴望能够回到那繁华如梦的杭州西湖边去,更渴望这一片残山剩水只是一场梦境,他依旧能在西湖边上吟赏烟霞,品题风华。然而,杜鹃啼血这个情景是鲜艳而冷酷的,那杜鹃的啼叫也是刺耳而重复的,所以词人他才产生了越想念反而越是怕的矛盾心理,“怕听啼鹃”是种无奈而矛盾、怀念而惧怕的心情。
历史的沧桑巨变,共同的归隐经历,使得张炎与陶渊明的心灵体验形成隔代契合。陶渊明不仅在人格行为方面符合张炎的精神需求,而且在诗文创作方面也符合张炎的审美规范。在张炎《山中白云词》302首词作中,称引陶渊明及其诗文的作品竟达五分之一,就连“山中白云”亦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其内心强烈的慕陶情节由此可见一斑。
张炎也爱使用关合今昔对比,今不如昔的怀古念旧之作,比如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乌衣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在这些诗歌里,词人怀着一种深切的家国之感,在沧桑巨变与人事迁移的时间长河里,用一种繁华如梦的破灭感与虚妄感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之梦。“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正是这样的认知,使得词人的心境变得低沉而凄婉,深重的幻灭感使得他总习惯于关注那些展现今昔对比的诗作与故事里,他无法从眷恋的过去里跳脱开来,同时又深陷入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之下,心境是沉郁而悲凉的,也是柔弱而低婉的。
纠缠的心理重压之下,他都是选用这些暗淡而冷色调的典故,带着时间反差的对比意味,也带着今昔变迁的伤感内涵。这种典故使用的结果,就是词人心境变动的有力证明。张炎词大量采用积淀了今昔变迁的历史内涵和人事幻灭的人生遭遇的典故,从中可见他悲怆而凄然的人生体验,此典故之运用就是词人之心境的最佳反应。
张炎、夏承焘:《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9页。
‚黄畲:《山中白云词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27页。
ƒ吴则虞:《山中白云词》,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1页。
④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第一册)》,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2—173页。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