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诊断讨论——医学论文
1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
在临床上,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存在特异性,临床症状基本上是由胆囊是否存在梗阻、是否与结石合并来决定的。通常是在B超检查过程中察觉,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对其给予定性,同时难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性与恶性加以鉴别。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主要凭借超声对胆囊息肉进行有效的诊断,超声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即有较高的检出率,使用简单方便,价格较低,同时还可以动态的观察出病变的大小、数量、所在位置、胆囊壁是否变化以及和结石合并与否等。超声造影能够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血供状况清晰准确的显示出来,不但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与诊断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对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外,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查方式还有CT检查,但是检出率相对较低,价格偏高,因此在临床中不是少用。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特点
依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特点,皮执民将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胆固醇息肉等三类,其主要的特点为:第一,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特点主要是小息肉,通常是在两个以上[3]。在人体胆固醇代谢出现异常状况时,泡沫细胞会将其吞噬掉,然后在聚集在一起形成多发性息肉,并附在胆囊壁上,通过胆固醇结晶的形式,其所在的位置可能是在胆囊的各个位置,没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第二,腺瘤样增生,它是属于增生性病变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以间质和上皮活跃增生进而构成的腺腔样结构,在其上皮中可能出现非典型性增生,这种情况可能会存在潜在的恶变。第三,炎性息肉可多发,也能单发,其直径约为4~5mm,通常会伴有胆囊慢性炎症,并且没有癌变倾向的病变。
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
(1)手术治疗的时机:目前针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能否进行手术治疗,意见不一[4]。葛长青等人觉得胆囊息肉的直径和胆囊腺瘤样息肉的比率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极为显著的关联,尤其是针对胆囊息肉直径大于0.5cm的患者,在发现并确诊之后应该及时采取内镜下治疗措施。现对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加以说明,并予以手术治疗。第一,单发病变,直径在1cm以上,蒂粗大的,年龄在50岁以上,特别是处在胆囊颈部的患者[5]。第二,通过多普勒彩超检查,出现胆囊边不清、病变存在丰富的血供、浆膜浸润以及基底部变厚等,说明是恶性新生物。第三,胆囊息肉病变存在症状明显,且反复不断的患者。第四,多发病变,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有明显症状的患者。第五,胆囊直径小1cm,没有症状的患者,在相隔6个月之后应该来院进行检查,假使出现病变变多、变大,且有明显症状的,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当前,通常指出胆固醇性息肉没有出现恶变的,就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如果出现极为显著的症状,那么就应该考虑进行治疗。
(2)手术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恢复快、创伤较小,且住院时间较短等优势,已经成为首选的胆囊疾病治疗方法[6]。在手术中,通常进行常规性切开,并对其息肉病变进行观察,针对病变在1cm以内,并且对肌层没有造成侵犯的,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加以治疗。伴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了解到胆囊为免疫功能器官,考虑到切除胆囊之后将会导致LC手术风险、增加大肠癌发病概率以及手术之后消化功能变化等诸多因素,针对胆囊功能较好,可以切除良性息肉,并且能够完全取净结石,胆囊炎症不是很明显,在手术中对病理加以证实,发现并不是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例,可以采取保留胆囊、切除息肉的手术予以治疗。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是通过微创构建通道,运用纤维胆道镜切除息肉,能够任意对镜头端进行改变以便达到胆囊口位置,避免出现盲区,进而导致残留息肉。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医院中已经开始采取保胆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包含对胆囊息肉患者利用硬质超声胆道镜实行诊断与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