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文学论文

作者:苏玉霞来源:《芒种》日期:2015-01-01人气:387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美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体学家,他以高超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开启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先河,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人物”。纳博科夫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的贵族家庭,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后移居美国,曾在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学校任教。1955年纳博科夫发表了后现代主义小说《洛丽塔》,该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曾一度被视为禁书,如今它已成了二十世纪的经典之作。

一、简述《洛丽塔》的主要内容

    (一)《洛丽塔》的主要内容。《洛丽塔》讲述了大学教授亨伯特和十二岁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少年时期,亨·亨伯特曾与少女阿纳贝尔有过一段“疯狂的、笨拙的、毫无羞怯、痛苦难忍”的恋情,最后阿纳贝尔因病早夭,从此亨伯特得了恋童癖,他非常迷恋九到十四岁的少女。成年之后,亨伯特与瓦莱里亚结婚,他努力抑制“下流的欲望”,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很短时间。为了继承叔叔的遗产,亨伯特来到了美国,之后他迷恋上了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的小女儿洛丽塔,为了能亲近早熟、热情的小女孩洛丽塔,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太太。后来,夏洛特从亨伯特的日记中知道了他对洛丽塔的迷恋,夏洛特异常激愤,在出门时她遭遇车祸身亡。从此以后,亨伯特、洛丽塔开始了乱伦的情恋,两人以父女的身份游遍美国各地,亨伯特总是利用零花钱、零食、服饰等东西控制洛丽塔,使之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年龄增长,洛丽塔开始讨厌这种乱伦生活,“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最终她离开了亨伯特。失去精神寄托的亨伯特异常绝望,疯狂地寻找洛丽塔,并杀死了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莱尔·奎尔蒂,而亨伯特也死于狱中。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它以解构现代主流文化的思维方式、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极力推崇非理性、边缘、解构、历史断裂等,后现代主义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在后现代话语体系中,传统价值和规范遭到彻底破坏,“逻各斯”、“形而上学”受到广泛质疑与批判,“意义”成了缺席的风景和消失的黄昏。[1]可见,后现代主义意味着颠覆传统、解构权威、消解崇高、断裂历史,也意味着更加彻底的民主、自由、平等,代表着一种无中心的、无秩序的、多元的秩序。后现代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建立于反传统的基础上,是一种感性上的快乐主义、知行上的反理性主义。纳博科夫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小说《洛丽塔》更是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将后现代特征渗透到多个层面,从道德、婚姻、法律、哲学、语言等多个方面颠覆了传统文学。例如,在20世纪中期,反宗教、反道德、性放纵等仍是西方文学非常忌讳的话题,而纳博科夫却将乱伦、反叛写入小说《洛丽塔》之中;主人公亨伯特的行为具有颠覆性,他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违背道德、受到严惩,但仍冒着入狱的后果采取行动,体验反叛的价值与意义。

三、《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一)元小说。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它更关心作家怎样写小说,元小说往往会声明作家在虚构小说,并告诉读者虚构手法和创作过程。上世纪70年代,美国作家威廉·H·伽斯首次提出元小说的概念,他将“黑色幽默”、“荒诞派小说”等有后现代特征的小说命名为“元小说”,他认为元小说有以下特征:超越叙事文本束缚,能直接评论叙述,叙事结构不连续。[2]《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非常明显,它暴露了小说虚构性,解构了自我真实,作家以“造真”手段创设陷阱,自我暴露叙述的虚假,让小说成为元小说。《洛丽塔》出版后,欧美各国掀起了一场“洛丽塔旋风”,有人以《洛丽塔》为据研究美国的道德状况,纳博科夫则认为,“文学是创造……也侮辱了真实”。 

    首先,博科夫非常重视细节描写,他的细节描写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在第二部分故事时间、地点、人物等清晰明了,有律师为故事作证,这些使故事非常“真实”。纳纳博科夫曾说,“每当我想起《洛丽塔》时……小说情节由此得以点缀”,作家运用过分真实而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故意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性,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其次,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夹带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创造陌生化效果。作家常对读者明言“故事是虚构的”,并插入凌驾于小说人物之外的“我”。例如,第一部分是作者亨伯特的自白书,可小说没有第一人称“我”,而是用“作者”两个字,产生了强烈的陌生化,拉开了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距离。

    再次,自我暴露虚假。小说中亨伯特常提醒读者自己是一个精神病人,告诉读者他记载的与洛丽塔相识的日记是不可靠的,日记是“作品”,“可能修改过了”。“我体内的艺术家气质占有绝对的优势……我把这视为我的艺术责任”,这无疑告诉读者:《洛丽塔》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回忆录;亨伯特是一个艺术家,疯狂地爱恋着洛丽塔这件艺术品,“我疯狂占有的不是她……她自己是没有生命的”。[3]此外,小说前言也并非真实生活的反映,作家虚构了读者——心理学家约翰·雷。

    (二)反体裁。后现代小说反对一切成规,常将不同体裁混合在一起,使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等模糊不清,这种现象被称为反体裁。《洛丽塔》描写了亨伯特与洛丽塔的畸形恋情,是一部变态的爱情小说,小说第一部分“白人鳏夫的自白”有着传记色彩,这部分揉进了日记体裁,作家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记述了亨伯特奇特的经历,剖析了亨伯特丑恶的灵魂,又借“约翰·雷博士”之口交代了所有人物,使故事情节、整体结构清晰完整。第二部分讲述了亨伯特与洛丽塔周游美国的故事,他们从新英格兰到西海岸,再到比尔兹利城,这是典型的游记写法。然后,作家记述了洛丽塔失踪的故事。有陌生人跟踪洛丽塔和亨伯特,后来洛丽塔在医院失踪,亨伯特和拐骗者展开了一场斗争,整个故事悬念迭起,犹如一部侦探小说。        

    (三)戏仿。戏仿是一种不和谐的摹仿,它刻意摹仿某个作者的词语、态度、口气、思想等,使作品内容显得滑稽可笑。纳博科夫认为,“戏仿是游戏”,是一种高超的文学艺术。[4]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戏仿,比如小说的文学样式形式多样,附载着书信、日记、诗歌、戏剧、评注等多种文体,小说序言为“一个鳏夫的自白”,主人公亨伯特的自白式叙述与卢梭作品中的坦白自我极为相似,都希望通过自白获得灵魂净化。同时,《洛丽塔》还戏仿了传统的爱情主题,因为在这部小说中看不到任何爱意,亨伯特与瓦莱里亚结婚只是为了掩饰他的恋童癖,他与夏洛特结婚只是为了接近洛丽塔,他追求洛丽塔只是为重温过去恋情,而且这种恋情也是扭曲的、变态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此外,小说戏仿了侦探小说,戏仿了柯南道尔、福尔摩斯等大侦探的名字,如奎尔蒂像侦探一样尾追与跟踪洛丽塔与亨伯特,亨伯特像侦探一样寻找线索,查阅了数百家旅店的登记簿;小说还戏仿了《尤利西斯》的人物心理描写,以人物内心描写揭示了真实的人性;小说戏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主人公亨伯特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双重人格。再如,《洛丽塔》戏仿了爱伦·坡的诗歌,住旅馆时亨伯特曾用爱伦·坡用过的名字登记,亨伯特初恋的少女的名字、年龄、住址、结局等与爱伦·坡的新娘极为相似,亨伯特龌龊、疯狂地追逐违背人伦的恋情,也与爱伦·坡笔下的主人公极为相似。[5]

    (四)反讽。小说《洛丽塔》以反讽手法颠覆了传统秩序、生活伦理和道德理想,充满浓重的道德反讽意味。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道德堕落、阴暗卑鄙、内心变态的罪犯,他却怀着一种真挚、热烈的情感追求爱情理想,而这种爱情却是违背人伦和婚姻道德的。《洛丽塔》描写畸形恋情,歌颂纯洁爱情,这无疑充满了反讽意味。亨伯特有着欧洲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但他却有着违背伦理道德的爱好——恋童癖,暗恋上了性感少女洛丽塔,他将洛丽塔当作“真”与“美”,作为自己梦想的唯一目标。“事实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洛丽塔”,因为去夏令营时洛丽塔就不再是“完整”的女孩了,在旅店中她还主动勾引亨伯特,这暗示了亨伯特的爱情是虚幻的、自欺欺人的,不过是他满足变态心理和罪恶私欲的借口。在狱中,亨伯特承认自己犯下的罪孽,对自己以肮脏龌龊的方式追求违背人伦的恋情表示忏悔,这无疑是他的追求行为的一种反讽,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和行为上的混乱。[6]

    对洛丽塔而言,这种荒唐的乱伦行为也是一种嘲讽。洛丽塔天真可爱、充满活力、清纯活泼,又喜怒无常,满口脏话,她对亨伯特有着微妙的情感,洛丽塔接近亨伯特是为了获得父爱,但是对父爱的向往让她变得疯狂,她主动去勾引亨伯特,并跟随亨伯特游荡美国各地,使父爱变成了乱伦的恋情。后来,洛丽塔指责亨伯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毁了她的美好青春。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态度变化,反映了她的幼稚、荒唐和无知,也带有浓重的反讽意味。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颠覆了传统小说形式与小说理论,它弱化了传统的社会价值、道德规范,带给读者丰富而复杂的阅读体验,小说中模糊的主题、复杂的结构、混杂的叙事手法、亦真亦幻的情节,有着浓重的后现代文学色彩。

参考文献:

[1]李玥琦.纳博科夫的后现代主义与《洛丽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2]蒋秀珍,廖志勤.《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李莹.《洛丽塔》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先锋文本[J].山东社会科学,2008,(9).

[5]王桂林.《洛丽塔》中的戏仿——《洛丽塔》的后现代色彩[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6]陆建德.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7.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