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文章发表

作者:中州期刊来源:原创日期:2012-01-05人气:1397

一、教学过程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播放一段“泰坦尼克号”录像,怎样?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有!

点评:学生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且对浮沉这一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教师直接引人课题内容,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这一短短的录像片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师“轻的物体在水中漂浮,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你们认为这种观点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之间可轻声讨论.

A生:我认为不对,刚才录像中“泰坦尼克”号这么重也能浮在水面,而一枚小铁钉却沉入水底.

B生:我认为对的,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沉人水底.

师:你们两位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用日常生活感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错.

师总结:以上两位同学都能用所学的密度知识和日常生活感受来说明,很好.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共同探究:决定物体浮与沉的条件是什么?

演示:教师拿出三个乒乓球,一个注人一定量的水,一个注人一定量的盐水,另一个是空的.

师问:若将这三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放手的瞬间,它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运动?

你们猜测猜测,好吗?

生   一个乒乓球沉下去,一个沉到一定深度就停下来,一个浮在水面.学生观察结果:确实如此.(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分析)

师问   最终三个乒乓球都静止不动时,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受力怎样?三种静止状态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

(1)沉到底(下沉)G>F

(2)停留在水中(悬浮)G=F

(3)浮起来(漂浮)G=F

点评:教师在这儿为学生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自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碰撞与启迪,主要有下列特点:(1)教师的提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将物体浸没于液体中,其只受浮力和重力.(2)便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受力分析展开讨论.(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的互动,补充完善浮沉条件.因为浸没,所以V=V,FgV,G=ρgV从而将受力分析转化为密度的比较.

师总结(略)。

师问:如何使下沉的乒乓球浮起来?

点评:承上启下,简洁过渡,直奔主题,有任务驱动性,便于学生利用新构建的知识体系解释物体的浮与沉,便于学生归纳了解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为以后的潜水艇、密度计的学习作好准备.

演示:往水中加盐,改变液体的密度,使浮力增大.

师问:如何使漂浮、悬浮的乒乓球下沉呢?

点评:通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给出实验方案,让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教师采用连环设问进行启发诱导.又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虽然学生没有动手实践,但教师的演示完全在学生的思路引导下代为操作,这样一来不但丝毫无损学生主体作用,反而提高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演示:往水中加酒精;或在乒乓球中注入盐水,增加自重.

师问:你门能否从密度大小的关系上去归纳总结出浮与沉的条件呢?

学生总结:

漂浮

悬浮

下沉

ρ>ρ

ρ=ρ

ρ<ρ

 

 

点评:探究不仅是指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让学生作课堂小结,教师再作补充完善,既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又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精神,但学生的小结有点“例行公事”,缺乏创意,教师可以让他们开展自评与互评,这样可进一步使学生思维升华甚至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我们的反思

我们认为这是一次较好的反映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探究性教学尝试.首先学生在探窍中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所所想、所思、所做的既不是沿教师既定的轨道进行,也不是照搬书本提供的方法去做,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包括对问题答案的猜测,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实施,直接获得与众不同的结论(虽然不完整).在这里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共同体中的一员而成为探究的合作者和鼓励者,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建构要自主,科学探究要合作,情感、意志要体验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适时、必要的介入,促进了探究的持续深人与发展.我们知道,科学探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智力跋涉,其中潜在着大量的障碍和学生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介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探究向纵深发展.在学生处于极其迷茫的状态时,也需要教师的及时的介人.并以意志的鼓励和方法的启示来促进探究的继续.当然教师的指导又必须是谨慎的,因为过多的指导和过分的干预必然削弱学生探究的自主性,甚至还会剥夺学生的自由创造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但是教师应知道不要急于将正确的方法或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真正的体验,体现了探究的本质在于学生的自主建构的新教育理念.

总之,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学生解决多少具体问题,而是要学生能“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引导他们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要使学生具有挑战权威,叩问经典的勇气,我们教师明白了这点,就会自觉地去设计一些精彩的问题来,并经过认真策划后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