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应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目的 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4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 结果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更高。 结论 应当加大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常规心电图由于简单、迅速、无创伤等特点,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只能记录患者静息状态较为短暂的心电变化的弊端日益凸显,而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常具有检出率高、检查速度快的优点。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问题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4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49.3±6.8)岁。其中,陈旧性心梗患者7例,心绞痛患者37例,患者病史最长28年,最短3个月。
1.2诊断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心电图组和动态心电图组,每组各22例患者,且所有患者在受检查前3天停止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数据处理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组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测组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较高,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图检出结果的对比
诊 断 例数 室性早搏二、三联律 室性早搏成对 房性早搏二、三联律 房性早搏成对 短阵室上速
动态心电图 22 12 10 13 9 8
常规心电图 22 5 3 6 2 3
注:与常规心电图检出结果比较,ΔP<0.05。
3.讨论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可以导致不同状况的心律失常,有些虽然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但同样可以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据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检测在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率,能够更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频率和严重性。结合本实验研究结果以及据相关研究数据可以得出:与常规性心电图检测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动态心电图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的起因、持续时间、频率以及发生终止规律,检测出隐匿性心律失常;其次,可以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不仅能够协助医师选择抗心律失常药,是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之一,而且能够为医师调整剂量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法以及安装何种起搏器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最后,动态心电图能够协助判断传导阻滞,检测心律失常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而及时确定治疗方针,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之,动态心电图长时间检测性和高检出率等特点,能够更迅速的诊断出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应当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佳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比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3):59-60.
[2]刘海燕.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03):113-114.
[3]靳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J].求医问药(下月版),2013,(07):176-177.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