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 ——影视论文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也慢慢进入到了电影领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电影制作的准备、拍摄、后期剪辑及特效的制作等一系列过程,大大的减轻了电影人员的压力,使其拍摄简单快捷,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可以实现人们的想象,通过后期特效的处理,完成虚拟与真实接轨,过去与现在的桥接,数字电影的颜色鲜艳,画面清晰,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可以说数字电影是电影技术的工业革命。
从专业上来说,数字电影是指电影的拍摄、制作以及成品的放映全部采用数字技术,而不是通过胶片拍摄制作完成,并通过卫星、光纤、网络、光盘等物理媒介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公众眼前的影视作品。传统意义上说,数字电影技术是电影界的指路灯,会带领我们走上一个新的纪元,就像工业革命一样。数字电影是现代影视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卫星、通信和网络传输中主要信息内容之一,代替了胶片的时代,进入了数字时代。
数字电影的整体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数字电影后期制作阶段的图像动态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第二阶段是委托专门的数字技术服务公司对原版信号进行数字压缩、加密和打包,然后通过卫星或网络传送到当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将母版信号刻录成DVD只读光盘或录制到磁带等载体上,通过传统的特快专递等服务发送到当地影院。第三阶段是在当地各影院或地区数字信号控制中心对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和存储,获取和发送放映授权以及解密密码等。第四阶段是通过数字放映实现数字信号的放映。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经说过,“数字化”是步入新世纪的人类生存的福音,并宣称没有比特,就没有人类的前途。但不少学者对“生存的数字化”提出了很多反思性的意见,他们认为,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数字化以虚拟的形式突破了现实生存的制约,并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张扬了人性的表现空间,激发了人们对于想象和创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也带给人们了新的异化,他排斥了许多非人性和非人道的思想意识,它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从而导致了人对生命意识的颓萎。 因此在人类进入数字时代,非常有必要强调人文操守对于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设与意义支持。在为数字化带来生存便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欣然鼓舞的时候,也必须同时对人类因此进入一个可能被抽象化的世界而保持高度的警惕。
数字电影技术是一个新型的专业,也是这些年电影业发展的趋势,用数字化代替胶片的时代,经过后期的制作与改良让虚拟人物与现实人物结合在一起,给大众一个视觉上得冲击,最典型的就是《哈利波特》、《魔戒》、《星球大战》等等这些科幻电影,从开始接触这类视觉冲击里很强的电影到现在,人们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时空的跳跃。而现在上映的电影也都会用上这种后期制作的方法,电影基本脱离了老旧的胶片时代,数字化电影也是势在必行。
毫无疑问,电影作为时代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数字技术是现代电影的引路人。在经过几十年电影的发展,现代电影有了质的飞跃。鉴于数字艺术崛起与影视艺术的高科技竞争时代,并通过影视艺术广泛传播而获得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将数字艺术研究和电影研究分离开,因此数字电影技术也就成了现代电影艺术的研究方向,也是理论响实践回归的必然结果。
数字电影技术的巨大潜能,使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媒介,以网络、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电视等终端。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耗。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胶片,既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数字电影最大程度解决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的损失问题,即使一直放映也完全不影响影片的音画质量。数字电影不仅能避免出现胶片老化、褪色等问题,还可以确保影片永远光鲜亮丽,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使观众看不到任何画面的瑕疵的现象。
电影艺术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化摄像机已经可以完全代替胶片把影像和照片放在了程序里储存,再用电脑进行后期的制作、剪辑、配音、合成等等方式组成现在的电影。21世纪的到来已经成为了数字电影行业的新曙光,数字电影产业队友现代的电影人来说也不再是梦,去掉了繁杂的拍摄方式,迎来的是越来越快捷方便的拍摄手法与制作方法。我们未来要经历三大特点,弃用胶片、走出影院、解雇明星。
第一,“弃用胶片”。胶片在21世纪以前是电影的代名词,然而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数字电影之后,胶片就再也没有了以前的辉煌时光。首先就是《星球大战》用了数字电影的制作方式代替了演员,用收声设备代替了胶片,在拍摄中完全运用了数字方式进行拍摄基本没有了胶片的痕迹。自从这个系列的电影出现了,整个电影史也就改变了。
其实,从电影出现开始,电影就已经开始了数字化的进步,胶片被一步一步的改造直到现在,数字技术能够给导演,演员更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影片进行改造。《玩具总动员》就是一部完全数字化的“动画电影”。没有一个真人动用了110台电脑,耗时四年,花费了80万个电脑工作小时才“拍摄”出来。片中,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制造出来的人物、街道、风景、楼房、以及黄昏的落日,暴雨都十分逼真。
第二“走出影院”。现在的数字电影还是需要在影院观看的,但数字影院和传统的影院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在我看来,现在的数字电影放映模式,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了,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工具收看想看得电影,在不追求音效和影片质量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完全不在意影院的束缚,大大降低了成本。随着计算机和电讯业的发展,不进入影院看电影已经可以完全实现了,再也没有了原来的麻烦。这种技术必将成为雨后春笋一样满地吐绿,其蓬勃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电影发展的趋势。被数字电影武装起来的电影已经像文艺的蝴蝶布满了我们的视线当中。
第三,“解聘明星”。数字电影在业内之所以引起争论这点正是争论的所在,没有了明星的电影能拍好么。经验、演技、熟悉的面孔这都是一系列问题,数字化取代了人,成为了电影里的主演,很难想象没了演员的电影是什么样的,而那些文艺学家也正是因为这不愿意让数字电影发展起来。 电影作为一直以演员为主要成员的文化产业必然就少不了竞争。
20世纪大家熟知的《狮子王》中看到的生动的狮子形象,《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数字虚拟的影星已经出现在了现代的电影当中取代了原来的演员成为了现代的明星。在电脑影星的合成技术日渐成熟以后,数字虚拟场景也会代替现实场景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面对成熟的数字电影技术,在拍摄,拟音等方面已经不在依靠人工操作,而是将这些东西转化成信号进入了电脑。在数字制作过程中,只要你想要,就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有的导演已经说了:“我现在唯一的工作就是想象”。
数字化是电影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电影正处于胶片与数字并存、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产业化与数字化相互促进的关键阶段。电影既面临发展的良好契机也面临多方面的严峻考验通过电影行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和与相关产业的密切合作,利用我国电影从模拟向数字全面调整的机遇,必将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字艺术论》 廖祥忠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