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伊朗电影的叙事风格——以萨米拉·马克马尔巴夫的电影作品为例
引 言
“马克马尔巴夫家族” 是伊朗著名的电影世家,莫森·马克马尔巴夫是伊朗除了阿巴斯之外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在伊朗创建了“马克马尔巴夫之家”,这是一个民间电影教育机构。为伊朗培养了众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电影艺术教育并成为演员和导演的。萨米拉·马克马尔巴夫就是莫森的长女,她是一位80后女导演,她虽然年轻,但是电影作品却相当成熟,可以说她的作品是反映伊朗现实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苹果》、《下午五点》、《黑板》等,她的作品风格与他父亲一样都是走写实主义路线,并且关注底层民众,关注人的思想、人的经历和人的生存状况,作为一名女性,她的电影作品情感更为细腻,有着真实平凡而又不可企及的美。下面我们以《黑板》为例谈谈伊朗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伊朗电影的叙事特征
《黑板》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在伊朗与阿富汗交界的库尔德地区,一群教师背着黑板四处寻找学生想要教他们认字来谋生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位主角一个是赛德,一个是瑞波尔,讲述了他们不同的经历。故事质朴无华但却执着而深情,充满了善意与无奈。这部电影虽然是故事片,但却使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仿佛是对生活的再现;虽然涉及战争,却没有任何战争的场景,但又让人们无时不刻感觉到战争的存在(如战机的轰鸣、流弹的爆炸声、难民的惨叫声),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一)关心人、人的经历、关心人的思想痛苦和人的生存状况
电影开篇的一段情节是赛德来到一个老人的院子里,老人想请赛德帮他读儿子的来信,其实这封信是来自巴格达监狱的死亡通知书,赛德并没有告诉老人真相,而是告诉他,他的儿子过得很好,给老人留下了希望。反映了像赛德这样普通伊朗人内心的善良以及社会的残酷,当镜头中出现一个个背着黑板远行的人像时,就像是背着救赎的十字架的耶稣一样,画面沉重而发人深省,具有极强的东方色彩的美学精神和哲学思考,并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本质。
(二)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寻求诗意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是赛德在路上遇到一群伊拉克难民,但无人愿意向他们学习知识,无奈之下,他以40个核桃的报酬给这些难民当向导。在途中他与一名带着一个孩子的伊拉克女人结了婚,聘礼是赛德唯一的财产——黑板。结婚仪式之简陋让人甚至觉得可笑,但生活的残酷的,能够在残酷的生活中找到一点归宿感又有何不可?在电影中有这么一段:途中休息,赛德认真地用粉笔写下了“我爱你”并不厌其烦的教着女人,而女人始终沉默着不愿抬头,然而后来女人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我们明白了原因,她说:“我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每个站都有人上上下下,唯一没有下车的是我的儿子”。 然而,这恰恰是一种原生态般的诗意,是在恶劣生存环境下彰显的最真挚的感情。看似根本不像出自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的女人之口,但是往往没有文化的人却总能说出颇具哲理的话,她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她无法再去爱眼前这个男人。
二、伊朗电影的叙事美学特色
(一)以探求人性和生命的本质为目的
在莎米拉之前的电影《苹果》和《下午五点》中,这种反抗愚昧和对人的禁锢,追求人性的解放等元素都有明显的体现,而这种追求在影像的表述中就是赋予人物以细腻的性格,体现为性格之美、责任感、人文关怀等,进而形成了伊朗民族独特的态度,平凡中带有深度,这种态度是谨慎的、质朴的,同时也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追寻。在影片《黑板》中,贫瘠的土地、破旧的黑板和零零散散的枪声交相辉映。结尾处有这样的画面,难民们在朝拜祖国,自己的国家就在前方,清晰可见。大雾之下的地面是战争的废墟——铁丝网和空弹头。当残酷的战争和虔诚的宗教文化针锋相对时,我们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太沉重了,战争在影片中只是一个契机,战争的契机加重了人们的贫穷,加深了人民的困顿。萨米拉本人曾表示她描述的是伊朗自己的故事。但她并不是刻意的去判断或者随意指责。她希望能够揭露人性和生命最深处的本质,而不是去批判错与对。
(二)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故事
为了让影片更加贴近现实,让细节更加原汁原味的反映生活,伊朗新电影很多都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其显著特征就是用纪录片式的表现方式去拍摄故事片,阿巴斯、莫森等众多伊朗导演的很多作品中都使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的美不同于好莱坞华丽的美,而是一种自然之美。伊朗电影的旗帜性人物阿巴斯曾表示,电影是以记录事物为目的,画面与现实相比,应该更加具有资料性,人们只有通过画面才能意识到某种事物的存在。在影片《黑板》中,无论是导演视角下的难民,还是把儿子看作成自己生命的女人,亦或者是那群背着黑板谋生的教师,这林林总总的形象中,都保留了一份童真,这份童真使得人们能够透这些衣衫褴褛的形象,看到人本真的一面。伊朗导演强调内心的震撼和精神上的共鸣,他们真实地观察自然、记录生活,体现了东方美学中美与真实互为统一的审美观念,崇尚没有人工雕琢的天然之美。
(三)体现了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吸纳,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的坚持
伊朗与中国一样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伊朗电影之所以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光彩而频频获奖也正是源于伊朗导演对本国文化的吸纳以及伊朗导演独到地观察世界、国家、民族、集体与个人的悟世能力,当然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创作态度。伊朗民族自身拥有着执着的特性,这种执着、顽强的品质似乎成为了伊朗电影的一个标签。在我们熟知的伊朗电影中,无论是 《小鞋子》中那个蒙受着巨大委屈,固执地请求老师要参加比赛的男孩,《坎大哈》中不停行走一定要找到妹妹的女记者,《哪里是我朋友的家》中艰难地固执地寻找朋友的家的小学生,还是《黑板》里自比为火车将儿子视为唯一乘客的逃难的女人,这些人物是如此固执地保有着一种信念和责任感以致任何障碍都不能改变他们的既定动机和行为。透过这些电影,我们看到的正是伊朗导演在以本土题材为创作对象的前提下,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的坚持。相比较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在消费主义文化的熏染下,所欠缺的正是这种民族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所以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人学习的。
结 语
由于宗教的原因和文化的差异,伊朗电影总是很难走进我们的视线而显得神秘,如果我们认为伊朗电影就是反映其国内的贫穷和悲惨,我们只是用怜悯的目光去看待伊朗电影,那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的去解读电影,如果我们认为伊朗电影就是反映是战争和暴力,那么我们就会更加的无法靠近它。其实,当伊朗电影的这种神秘感和伊朗本土文化力量结合时,那种美感绝对比好莱坞带给我们的要持久、要真实、要深刻。
中国已故著名诗人海子曾经在他的《风》中写道:
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
—— 海子
这句诗很好的诠释了伊朗电影的特色,伊朗电影寻找的正是贫穷中的美感、灾难里的生命力、破败中的力量、绝望中的自由,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寻找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茵. 知识救世的尴尬·浅谈伊朗电影 [J] 电影文学.2008年24期
2.高力 任晓楠.镜像东方•纪实主义:从伊朗新电影到中国新生代 [M] 四川出版集团.第1版 (2009年10月1日)
3.安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伊朗电影美学观初探[J]电影评介.2006年13期
4.海子.给母亲[J]文苑.2006年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