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学人》对香港“占中”的报道——新闻论文
一、 背景
“占中”是出现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的“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
香港激进反对派号召发起的“占领中环”运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抗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4年8月通过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 按照这个政治改革的构架,全体香港人可以用一人一票的方式,从提名委员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中选出自己的行政长官,这在香港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香港激进反对派认为普选方案应该以“国际标准”制订,他们置依法选举行政长官的基本原则于不顾,试图争取“真普选”,非法“占领 ”了香港多处交通枢纽并冲击政府办公地点及依法维持秩序的警察 。
西方媒体一向对发生在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感兴趣。关于此次香港“占中”事件,西方媒体也进行连篇累牍。西方媒体高举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一直标榜自己自由、公正、客观,那么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上他们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始终强调国际视野和深度分析,深受欧美政经精英的欢迎。因此本文以该杂志为例分析西方媒体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并与该杂志对“占领华尔街”报道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对比。
二、 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了自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 《“一国两制”在香港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经济学人》含有“香港”的共20篇文章,从报道的版面、标题、内容等入手,对该系列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尝试总结《经济学人》的报道特点。
为了更好的分析,本文也采用了对比分析法,将《经济学人》对美国“占领华尔街”与此次“占中”事件的报道进行了简单比较。选取了自2011年9月17日至2011年12月31日含有“占领华尔街”的共9篇文章。
三、 报道特点
(一)高度关注事件发展动态,时效性较强
《经济学人》的目标是做一份全面的、针对世界的周报,因此它对于时事关注度较高,较一般杂志而言时效性更强。在报道时间上,7月1日香港反对派组织大游行,《经济学人》在7月5日便发出报道;8月17日爆发反“占中”游行后,在23日的期刊进行报道;9月28日“占中”正式启动后,《经济学人》更是在最近一期10月4日的期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在12月16日香港警察完成清场后,《经济学人》在12月20日发表两篇文章。可以说,《经济学人》全程跟踪香港“占中”事态的发展,及时报道。
然而,在报道“占领华尔街”时,《经济学人》并没有如此及时。“占领华尔街”自2011年9月爆发,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占领华尔街” 以惊人速度在美国形成燎原之势并蔓延至全球 1500 多个城市,但在9月24日、30日离该事件最近的两期刊物并没有进行报道和评论,只有在10月8日才出现第一篇文章,回避了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
(二)报道数量多、密度大
非法“占中”在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经济学人》在紧接着的10月4日一期中用多达3篇的篇幅报道和评论该事件,整个10月共四期刊物均有跟踪该事件的发展,而在该事件正式开始前《经济学人》均有报道。根据运动的时间、规模和冲突的激烈程度等,本文将香港“占中”事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的报道数量如下表所示:
表1 《经济学人》有关中国及香港“占中”的报道
报道数量 阶段 分类 |
前期 (6.10—9.27) |
中期 (9.28—10.25) |
后期 (10.26—12.31) |
报道总量 |
有关中国的报道 |
70 |
22 |
43 |
135 |
有关“占中”的报道 |
7 |
8 |
5 |
20 |
从表中可以看到,《经济学人》在运动的中期有关“占中”报道数量最多,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报道数量相对较少,而有关“占领华尔街”的报道和评论在将近四个月中一共只有9篇,而且主要集中在10月,在11月和12月的文章里只是简要提到和评价。
(三)报道版面突出
在排版时,《经济学人》将香港非法“占中”的报道放在了版面比较突出的位置。《经济学人》在“占中”期间发表的20篇有关香港的文章中有4篇是社论:6月21日 “占中”尚未正式开始前的 “Hong Kong and China—— A showdown looms”;9月6日的“The struggle for Hong Kong”;10月4日的” China and Hong Kong——The Party v the people” 以及12月20日的 ” Unrest in Hong Kong——It’s not over”。这些文章均作为编辑推荐放在了封面上,而且10月4日的封面图片就是学生“占中”的照片(图1)。这张封面照片呈现的图景是天下着雨,学生带着口罩站在人群里,眼神迷茫,而上面醒目的文字为” The Party v the people—Hong Kong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future of China ” 。通过封面,对于并不了解具体实情的西方民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学生非常弱势,而香港政府和中国政府非常强势,并与香港的民众站在了对立面,这显然不符合实情。
图一
令人讶异的是,在报道“占领华尔街”运动时,《经济学人》所采取的方式则低调很多。
10月8日的有关“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第一篇文章放在“美国”专栏的最后一篇,只有在10月22日该运动规模不断扩大之时才出现在社论里。
(四)选择性报道
《经济学人》的报道和评论多从非法“占中”的学生角度报道和分析,较少关注受“占中”大面积影响的商户和香港居民,更选择性忽略了“占中”这一事件破坏法治、撕裂香港社会的本质,一味偏颇地攻击警方和政府。相反,在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被伦敦警察厅的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导致的8·6伦敦暴乱的报道中,《经济学人》的报道主要从伦敦警力不足、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导致骚乱大规模进行等角度出发,并没有深入英国的种族问题以及其他产生暴乱的原因。与“占领华尔街”活动大规模爆发之后美国特警开着防暴车介入,机枪手做射击姿势,枪口对着示威者相比,香港警察无疑温和很多,可是在《经济学人》上,香港警察被称为“暴徒”,而美国特警却没有如此称呼。
(五)观点鲜明,立场较单一
在2014年6月10日到12月31日共20篇有关香港“占中”的文章里,《经济学人》的观点都非常鲜明,即支持非法“占中”。每一篇文章对香港的近况稍作报道后就进行大篇幅的论述。
2014年8月23日有关“占中”的文章标题就是”Politics in Hong Kong—Learning from the enemy”,文章认为香港17日反“占中”的许多参与者不是自发进行的,只是有拿钱才参与该活动,有很多人来自大陆而不是香港本地(”It was obvious that many protesters had been bused in, paid and treated to lunch, and in many cases had come from other parts of China. ”),但作者并未提供事实材料证明这一观点,对参加“占中”人员的目的则丝毫不予质疑,认为他们都是出于对政府的不满才参加的,这显然是带有偏见的。在9月6日版的社论” Democracy in China--The struggle for Hong Kong”里“香港市民千万不能放弃‘真普选’的要求,这不仅是为了香港好,也是为了中国好”这一句 (”The territory’s citizens must not give up demanding full democracy—for their sake and for China’s”)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的立场。整篇文章主要的观点就是8月通过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不民主,只有一人一票公选出来的行政长官才符合民主标准,而提名委员会全部都是亲中共的(文章用了”all”),一定会损害香港利益(This is bad for Hong Kong.),在这20篇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经济学人》还提出非法“占中”是可以接受的,但香港警察的劝解、干预、喷胡椒水都是不可接受的,学生们袭警以及任何的暴力都是被逼无奈的,都是香港政府和中共的责任······这些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与此相对应,《经济学人》在第一篇报道“占领华尔街”运动时标题为” The inkblot protests”。(这里”inkblot protest”比喻游行运动的动机很广泛,不统一)同样是占领运动,香港的“占中”被冠上“雨伞革命”,而在全美甚至欧洲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仅仅称为抗议。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相关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经济学人》对香港非法“占中”的报道仍然是西方对华负面报道的固有模式,使用双重标准。
首先,对“占中”事件关注度非常高,及时地报道和评论事件发展的动态;其次,有关的报道数量也较多。然而,与该杂志宣称的“客观、公正、平衡”标准相反,《经济学人》在此次事件中置事实和法律不顾,态度鲜明地支持非法“占中”,对香港警察、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横加指责,许多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没有真正做到客观,甚至还呼吁英国政府插手香港“占中”事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报道和评论“占领华尔街”运动时,《经济学人》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报道时间延迟、数量和篇幅少、进行冷处理,在报道内容上为美国政府和资本主义体制辩护,有时还嘲笑抗议者。
由此可以看出,媒体报道深受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的影响,西方媒体虽然自称“客观、公正”,但在报道与自己国家利益有冲突、意识形态差异较大的中国时,总是会采用各种方式抹黑中国,而报道有损自己国家利益的负面事件时会低调处理。不过,我国媒体也可以从中学习。我国媒体在宣传意识形态方面一直存在宣传味过浓的问题,因此国外民众看不懂。反观国外媒体,同样在宣传意识形态,他们善于通过对事实的选取、细节的刻画和词汇的使用将意识形态隐藏在新闻自身的特点之间,从而获得较多的受众和较高的媒体公信力。
注释:
①《香港“占中”十问》,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0-03/6649570.shtml。
②《香港怎么了:10个问答说清“占中”》,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9893
③《香港怎么了:10个问答说清“占中”》,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9893
④ Anonymous, Politics in Hong Kong—Learning from the enemy,The Economist, August 23,2014
⑤Anonymous, Democracy in China--The struggle for Hong Kong,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6, 2014
⑥Anonymous, Democracy in China--The struggle for Hong Kong, The Economist, November 6, 2014
⑦刘雨竹:《“从“占 领华尔街 ”运动看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群体性事件》,《天府新论》,2012 年第 4 期
参考文献:
1.匿名, 香港“占中”十问.
[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0-03/6649570.shtml, 2015-2-5
2.匿名,香港怎么了:10个问答说清“占中”[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9893, 2015-2-5
3.Anonymous, Politics in Hong Kong—Learning from the enemy[J], The Economist, August 23,2014
4.Anonymous, Democracy in China--The struggle for Hong Kong[J],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6, 2014
5.黄平,陈欣新. 香港“占中” 行为的非法性质[J], 港澳研究, 2014:4
6.刘雨竹, “从“占领华尔街 ”运动看美国媒体如何报道群体性事件[J],天府新论,2012:4
7.陈咏华, “占领中环”的本质及应对[J], 时事报告,2014:8
8.刁海青, 从“占领华尔街 ”事件分析美国新闻自由的本质及启示[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 2011:10.
9.郭纪, 从“占领华尔街”运动透视西方“独立媒体”[J], 求是杂志, 2011:24
10.李慧娟. 浅析中西方媒体对中国暴恐事件的报道——以人民日报、BBC、CNN报道为例[J], 赤子, 2014:0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