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对生活的观察、感知及思考中激发影视作品创意
近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批专业及非专业团队的影视作品。这些团队是影视行业的一股新鲜力量。我们在称赞其中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深刻的创意作品的同时,也在感叹这些创意的思想源泉如何获得。我们知道创意是不可复制的,所以不断的针对创意思维进行训练,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术到思想,乐此不疲。不过,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影视艺术以及影视艺术与观众的精神对话时,或许从根本上去探寻生活带给我们的思考更是必然重要的。
一、什么是创意?
(一)创意?
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简单来讲创意就是打破陈规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想法。
(二)影视作品的创意元素
影视作品主要包括电影、短片、纪录片、广告等类型。无论哪一类,它的创意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形式,一是内涵。
在形式上,影视作品的创意包括分镜头设计、摄影摄像技术、灯光照明、录音音效、舞美设计、后期剪辑特效等等诸多元素。比如,《碟中谍》、《谍影重重》等获得高票房的好莱坞动作大片,就是在镜头、剪辑、特效等元素上非常完美的创作。而内容则是作品通过故事所要表达的一种情感或需要传递的一种思想。诸如《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优秀影片,除了有色彩、光线等视听语言的完美诠释外,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的思想性。还有《阿凡达》,这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创意的优秀影片。通过技术实现了科幻的剧情,从人物造型到叙事无一没有体现出创意。同时,它反映的人类的文明与生态的平衡之间的矛盾更发人省醒。
《阿凡达》的剧本早在电影上映前就形成了。可是导演卡梅隆足足等了十年,等到技术成熟才开机。所以,形式的创意是围绕主题思想展开的,内容的创意更缺不了技术的支持。
(三)影视作品创意产生的社会功能
诚然,近年一些好莱坞动作巨片获得可观的票房,满足了人们快食主义的需求。但是这或许也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真正能够带给人们温暖的,激励的,可以在未来再次重温回顾,交流鉴赏的还是那些在思想内涵上有着深度的作品。
从韩国的《搞笑一家人》到中国的《爱情公寓》、《武林外传》都深受观众喜爱。这样的长篇电视情景剧,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能够在其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忘记烦恼。从娱乐功能来说它们是很成功的,但是我们的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不得不提及影视作品的社会功能。
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洞喻中,就已经向世人展示了电影最初的形式。柏拉图呼吁大家走出洞穴去看看风和日丽的世界,但是人们发现外面的世界不仅仅是风和日丽,也有电闪雷鸣,就还得回到洞穴。[1]这难道不是电影最本质的涵义吗?人们可以在绝望时走进影院,获得激励和新生,也可以在桀骜不驯之时走进影院,接受批判和反省。我想,这才是影视作品的魅力和灵魂。既是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的一种阐述和表达,也是人们宣泄的一个渠道和一个治愈的场所。
二、思想性、时代性是影视作品创意的内涵
技术与形式只是影视作品创作的工具,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才是其真正的灵魂。重拾了电影的社会功能,我们发现感动我们的一部部电影,一则则广告,一个个纪录片都是来自生活中,人们最真实的情感,最深沉的矛盾,最痛苦的无奈,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凝练。
如中国的一些老影片——从三十四十年代的《渔光曲》、《夜半歌声》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柳堡的故事》、《地道战》、《英雄儿女》、《大李小李和老李》、《咱们的牛百岁》、《庐山之恋》、《瞧这一家子》等等,都是当时人们喜闻乐道的影片,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改革开放,这些影片无一又不是深深的烙上了明显的时代的特征,符合当时人们的社会状况,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符合当时的思想风潮。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把握这样的思想性呢,我们又该怎么从生活中获得这样的灵感呢?
三、生活才是创意之源
(一)从生活中寻找线索,挖掘空隙
1.留心观察 多问为什么?
我代表着最小的社会单元,我所要抒发的喜怒哀乐就是人们生活最朴实无华的生活。每天发生的事情太多,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很丰富,总有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找到了人们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的一个抒发点之后,就需要从空隙中延展。把主题思想隐藏在你的叙事之中或者你的形式之下。
(1)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以自己为圆心,以一天为半径画圆。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比较特别让你记忆深刻,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快乐?激动?兴奋?或者失望?悲愁?焦虑?伤感?愤怒?等等。可以写写日志,既能整理思绪,也能帮助你思考这些事情,这些情绪从何而来。
(2)远离喧嚣,倾听内心
在极其平静的某个时刻,翻看自己的日志或者微博,根据这些生活中零零星星的线索,去挖掘出你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刚好这份情感是被大家忽略了,或者你的感受比别人更为特别,立足点不同。那就证明创意的火花已经悄然的在你内心涌现。
(3)把你的感触和大家的感触找到一个交集
影视作品是与观众的精神交流,那必然很在意与观众的共鸣。因此,当我们以自我的生活世界为重心,挖掘而来的故事、观点、情绪能不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好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交集。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调研,把你将要进行创作的素材提炼为几个简单的问题,问问周围的同事朋友,发发微博看看大家的议论等等。
(4)换一个角度,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北宋大家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正好阐述了我们在观察生活时的两个重要方面。诗的前半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告诉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问题,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切入点去看会发现不同的形态,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诗的前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告诉我们,有的问题还需要跳出问题本身来观察,才能有更伟大的发现,既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
2.请拿起手中的放大镜
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网络、电视节目,看到社会生活中各个阶层发生的各种事件。
有关注民生的新闻,有关注国家及国际间重大事件的新闻解读,有关注社会发展的,有关注和平的,有关注国际关系的。从这些节目中,我们常常会有感动?反省?思考?自然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灵感。
2014年新年春晚之后,各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片很多,优秀的也很多。因为这具有时代性,符合国家的提调,也符合社会的需求。比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宣传片《孝道》:“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宣传孝心,表达父母无私大爱的片子很多,但是这部公益片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一个空隙,找到了生活中家家户户都有的期待:“等你怎么样,我就享福了。”而“怎么样”却没有头啊。
比如,近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公益类综艺节目,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生活遭遇厄运的人如何站起来,激励着我们。那我们应该怎么珍惜拥有的,怎么理解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看到多少平凡的人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怎么坚持着一点点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感动着我们。那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这个队伍更加壮大?每天的《今日说法》,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发生在身边的惨案有着多么荒唐的动机,刺痛了我们。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我们又应该怎么排解这些怨恨,安抚受伤的人们?每年的3.15晚会,让我们有机会知道被披露的消费欺骗和罪行,激怒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联合起来,维护权益……。
这些点点滴滴,大大小小的关于我们生存的社会的情感或问题或矛盾,何不用手中的放大镜放大和提升,去歌颂去探讨去化解。
3.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把你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这些年,和平环保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很多。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改善,人文素养也得到大范围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问题,关注地球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微博,报纸,论坛来关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进展,通过书籍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与发展。这个过程会让我们具备文化底蕴,会让我们变得睿智。我们会越来越习惯用辩证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自然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就多了很多开放式的结局。
比如,电影《后天》、《我,弗兰肯斯坦》;纪录片《地球人类消失之后的样子》、《尘与雪》等等,无不在思考和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所困惑的问题,亦或在关注人自身们内心世界的激荡与平静。
思考使人进步,面对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只要有所思考就会在你的大脑里留有痕迹,这个痕迹就是你创意的源泉。
(二)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1.用形式帮助你的思维激发创意
找到了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又将这个内容放回生活中,与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找到共同点,展开联想。这样就能获得创意。
电影《盗梦空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电影《云图》,在一部电影里并行交错着讲了六个故事。他们都从形式上有了很不一样的创新,但故事也都是回归于生活。
再比如《黑洞》,就一个反映人类贪欲的短片。把它放回生活中,与保险柜联系起来,贪欲有一只无形的手,就好比那个科幻的洞。
2.请注意提问的方式
如果你问自己一道数学题1+1=?只有一个答案,如果是?+?=2,会有无数的答案。所以,找到了生活素材和激发了创作欲望的这个对象,接下来的创作,需要调动你的一切感官,试着问自己很多问题,并且用高质量的问题获得意想不到的答案。当你带着将要创作的课题又重新回到生活中时,你的立场,你的见解,你的眼界,和你的心胸已经不同了,生活会给你答案。
比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妈妈的等待》,反映母亲为孩子的付出,最后老了默默的等待。这个题材永不会过时,但是要看影视作品的形式了,否则还是会引起反感。一个场景,只是轻轻的移拍,一辈子的时间就展开了。
(三)忠实于思想
近年在网络上走红的一些影视短片,或者广告或者微电影,都通过了形式上的创新来陈述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表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魔法师对决》讲述了两位魔法师喝了无数种魔法药水获得魔力来战胜对方,但是最终双方都“醉了”的简单故事。但是无论形式多么有创意,如果脱离了主题,也就没有了意义。比如在票房上还算不错,但口碑不佳的电影《画壁》。其投资在6500万左右,其中特效投入占了1300万。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将其总结为无思想、无剧情、无高潮、无看点的“四无”电影和有狗血、有脑残、有白痴、有恶俗的“四有”电影。虽然这样的评述有点太过极端,但这部片子到底是在歌颂爱情还是在映射现实,反正一样都没说清楚。其实像这一类的影片在中外影坛上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形式是很好的包装,可以暂时将我们要阐述的道理,反映的思想隐藏起来,吸引观众慢慢看完。但是它必将是为主题服务的,它应该肩负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使命。
结语
2014年4月26日,一则“光脚院士”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因为其衣着的朴实无华与其学问的光耀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影视作品的创作何其不是如此?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炫人耳目的视听新感受,但是繁华背后,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才会散发光耀,留下时代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