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塑——《黑色圣母像》的解构主义解读
一、引言
被誉为“英国文学的老祖母”多丽丝·莱辛在88岁高龄时,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而获得了200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从幼年到青年,非洲二十三年体味“分裂文明”的生活经历给莱辛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非洲为背景写成的很多故事后来收集编撰成《非洲故事集》(Collected African Stories),其中囊括了莱辛写作生涯中许多经典之作,涉及战争、爱情、政治、女性等问题。《黑圣母像》摘自该故事集,文章描写了在殖民主义蔓生的世界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情感只能走向被扼杀的结局。本文拟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探讨该文本以此揭露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否定殖民主义存在的价值。文中,莱辛作为一个敏感而自省的白人作家,冲破固有的白人界限,走进非洲世界,去重新解读非洲的图景,重新定义这片土地上的入侵者。
以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认为,解构形而上学二元对立就是“要去解拆一切不平等的对立概念,从而颠倒在本质与现象、内容与表现、隐含与显现、物质与运动关系上的传统观念,对绝对理性、终极价值、本真、本源、本质等有碍于自由游戏的观念提出质疑”。(王岳川,248)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的对象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的中心地位依赖于等级制的二元对立:内容/形式、西方/东方、男人/女人、善/恶等等。前者处于优先地位,后者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存在,二元对立的两方必定总是处于不平等的等级秩序中,一方永远处于中心位置,而另一方则处于倾向被否定被忽略的位置。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旨在消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哲学,指出二元对立中受支配的一方有可能会颠覆“中心”而成为中心,指出二元对立中受支配、处于边缘地位的一方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处于中心的一方,从而倡导一种多元主义。文本中的米歇尔本属地位较低的俘虏,但是作者赋予他高贵的品质与地位较高的上尉形成强烈反差,颠覆了白人引以为傲的固有地位。
二、白色与黑色的较量
十九世纪白人入侵后,非洲土著就备受白人歧视,白人认为非洲黑人是野蛮人,文化科技落后、愚昧,这些“低等人”不能够治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需要“至高无上”白人的治理,白人的入侵有了“正当”的理由,于是,他们昭然若揭地在这片土地上剥夺资源和劳力,霸占肥沃的土地,把这片土地的主人赶到贫瘠的土地上,于白人而言,黑人生而为奴,为白人所领导。白人在非洲这片土地拥有绝对至上权力,少数白人统治者大多数黑人。
早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初期,著名学者约翰·史密斯和威廉·布莱德福特在《普利茅斯记事》一书中最早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白色进行了肯定的描述。白色被视为“高洁”“善良”的象征。长久以来在西方,一直存在着白色优于黑色的思维方式,前者冠冕堂皇地把后者隔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沿袭了几百年。在西方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中,“白色”的优越性被不断在主流文化中得到强化。不断证明白人文化优于其它民族文化。而在《黑圣母像》中莱辛动摇了人们通常对此熟悉的一些观念,并对此提出质疑。在传统的殖民小说中,白人拒绝甚至蔑视和有色人种交往,但在此文中,被拒绝友情的米歇尔显得包容和有尊严,白人凌驾于黑人之上的固有优越被质疑。当米歇尔画黑圣母时,上尉告诫“你不能有一个黑圣母”之后他“感到周身不适”。圣母被涂成黑色,让他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者难以接受,神圣的圣母是黑皮肤,这是他从未所知的,这让他作为一个白人的高傲自尊受到严重贬低,他与米歇尔有了分歧,黑圣母代表非洲古老传统的画作,是黑人的精神慰藉,但这恰恰与白人主流文化相悖。米歇尔对黑圣母的痴迷和敬仰和上尉的极力排斥昭示着两人来自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文本结尾处,米歇尔从容地向上尉告别足以使白人高高在上的逻各斯中心崩裂。从某种意义上,意大利战俘米歇尔拯救了英国上尉垂死的灵魂。上尉徘徊于内心坚固的等级制度及对友谊的渴望。纵观全文,故事对上尉是否会接受米歇尔友谊还是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的选择充满了疑虑。最终,上尉还是拒绝成为米歇尔的朋友。分别之时,他没有用白人种族一贯优越的话语权命令米歇尔留下。亲手扼断友谊之门时,他自己也只能是“默默地转身面对墙壁流泪”,上尉对自己不可选择的人生方向感到羸弱无助。白人殖民者在非洲困苦的精神生活与其内心的挣扎在这段友谊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心灵的选择一次次遭到挫败,使得白人逻各斯中心被解构。经济高度发达的白人世界与精神文明相对发达的黑人世界相比,显得力不从心。
三、殖民主义者与非殖民主义者的抗衡
20世纪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之后,许多作家批判“白人至上”的殖民主义者,莱辛也不例外,作品中的黑色是让殖民者作呕的颜色,是提醒白人有强烈的与生俱来的种族优越感,他们傲慢地对待非洲土地上的人民。莱辛把《黑圣母像》故事背景置于二战末期的津巴布韦,作为权利象征者的上尉和作为俘虏的米歇尔,在殖民关系中的这一强一弱颠覆了他们原本的位置,
表面上是上尉一直在维护战俘米歇尔,实际上米歇尔把他们悬殊的身份关系过度到了平等的地位。上尉对角色的转变感到很轻松,但这仅仅发生在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作为一名高高在上的战胜国上尉,他不敢公开承认这份与俘虏的友谊,当将军质疑米歇尔能力时,上尉申明他是我的朋友,在危难时为米歇尔两肋插刀,像男人一样去维护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种友情在战时尤为珍贵,这在有关非洲殖民地的文本中极为难得,这也是莱辛妙笔之处。但在之后告别时,本应是战俘的弱者却体现出了对友谊的坚持。米歇尔送给给斯托克一个背着婴儿的黑人妇女的画像,但是斯托克告诉米歇尔“从这滚出去!”,米歇尔回应“是的,先生”,这一声撕心的告别让斯托克面对墙壁默默流泪,他失去了挚友,痛苦袭入身体,让他蜷缩,作为战争胜利者的斯托克不能随心所欲地向朋友告别,不能让两人的友谊曝光。米歇尔十分恭敬地鞠躬酒醒之后的斯托克在乎自己殖民者的身份,正式这种身份让两个男人就这样失去了友谊,作为上尉所属的种族主义社团不能容忍任何一个白人和“非纯种白人”有任何交集,这是白人群体的固有观念。最终,上尉无奈地选择了维护白人统治者不可置疑的高高在上的地位,拒绝了米歇尔诚挚的友谊,他无力逾越理智的底线,意识清楚地选择了一种他不想接受的结果,作为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内心对于友谊的渴望不得不让位于他作为白人的信仰和政治立场。在这看似和平的土地,似乎有看不见的暗流在汹涌澎拜,不仅来自于被殖民土地上的人,也掺杂着白人内心的挣扎。“不与除白人以外的人为友”是每一个白人应尽的义务,他们要维护白人的地位和绝对地忠诚自己的文化。这种畸形的观念剥夺了一个白人交友的权利,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和摧残。莱辛在结尾如是控诉了殖民主义,战争的冷漠。
莱辛没有着墨于黑人在殖民主义压迫下的生存状况,而是描述了白人在社会不合理的社会伦理中艰难求存的心理历程。她生动刻画了非洲殖民背景下两个小人物的关系演变,揭露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整个人类造成的创伤;殖民主义就连人类最真挚的友谊也不能包容,虚伪的种族制度必然灭亡。
四、结语
在《黑圣母》中,莱辛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刻画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描写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类在这种制度下的生命状态,故事最后以上尉“对墙壁流泪,悄悄的”结束,这种悄无声息的的哀怨告诉人们殖民主义已经深深地腐蚀了白人的灵魂,即使职位再高,任凭社会地位处于优势,囿于殖民主义内的上尉也无法得到人类都渴望的友情;即使人性自然情感的流露,和米歇尔的心灵契合,也无法逾越殖民主义这个界限,所以结局是必然的。
在充满对立和矛盾的殖民地,统治者固有的殖民主义或者种族主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在分崩离析的环境中保持人格的健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王岳川. 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丽丽.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英〕多丽丝·莱辛(万紫译).黑圣母[J].百花洲,1983,(第4期)
4王泉,朱岩岩.解构主义[J].外国文学,2004(3):67-72.
5夏琼:《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唱歌》[J].当代外国文学,2001(1):132-136.
6于丽琴,评多丽丝·莱辛的《黑色圣母像》[J].绵阳师范学院报,2008(3):69-71.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