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作品与美国南方文化身份
美国作家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南方作家群中最闪耀的一位,也是南方作家群中“南方”的文化身份印记最为明晰一位。福克纳是密西西比州拉法埃特县人,自幼在奥克斯福镇上长大,一生都眷恋自己那方“邮票般大小”的南方故乡,南方就是他赖以生存的养料提供者,福克纳除了在年轻时曾离开家乡去北方的纽约体验了一段“流浪者”的生活以外,他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南方家乡中度过,并且根据自己的家乡塑造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县以及杰弗生镇,其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在这个虚构的地方展开,尽管地名乃至一些风景都是福克纳虚构的,但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以及人物情节背后的文化传统则是典型的美国南方写照。凭借着《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Absalom!1936)等十五部杰出的长篇小说以及多篇中短篇作品,福克纳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同时也是属于美国南方的文化王国,深刻地影响到了许多以地域情怀为写作特点的后世作家。对于“美国南方”这一文化标签或曰文化身份,福克纳的态度是复杂的,但相比起艾伦·泰特、斯塔克·扬等作家来说,他对于那片故土的热爱,对于美国南方曾经拥有过的历史传统的留恋是毫不掩饰的。应该说,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化身份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美国南方哺育了年少时的福克纳,在他成年时又给予他一方安静的,可以专心写作的天地,反之福克纳用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介绍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沧桑,诠释了美国南方精神。要了解福克纳,美国南方的文化身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入口。
一、乡土情感与福克纳文化身份的构建
福克纳最为留恋南方故乡的,除了人们身上那些古典英雄式的美德以外,就是南方那曾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在福克纳生活的时代,南方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不可阻挡地出现了,美国南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工业文明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愈发会使人对过去进行下意识的美化。福克纳的《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歌》被称为“森林三部曲”,在小说中福克纳批判了人们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认为这是十分邪恶的,南方那充满诗意的自然风光一旦被破坏就再也难以恢复,唯一的出路就是与大自然达成和解。例如在《熊》中,大熊老班是艾萨克从小就听到的传奇,然而在他们在森林中见面之时,这头神秘的大熊没有伤害艾萨克,而是仿佛带有灵性一般地默默走开了,这种场景显然是不可能在北方的那些大城市中看到的。曾经做梦都想成为猎人的艾萨克年纪越长,大自然教给他的东西越多,最后大森林成为了艾萨克的妻子与情人,小说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模式,体现了福克纳对工业文明伤害自己乡土情感的怨怼之情。
二、家族世系与福克纳文化身份的构建
福克纳创建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缜密的人物、故事体系,它就如同一张大网,通过这个体系,读者可以很好地将福克纳的小说串联起来。这样一个体系的创立,不仅能形成互文,便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对于美国旧南方来说,它区别于北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类型。在南北战争之前,在旧南方占统治地位的是种植园农业经济,一个个与大城市迥异的农庄组成这种经济的基石,而每一个农庄,几乎都是一个白人种植园主家族,里面则有数量不等的黑人奴隶为之劳作,由于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繁衍的后代也需要继续为奴,因此这种劳动关系是十分稳定的,与之相应的,白人家族中的成员关系也是较为稳定的,为了维持这种宗法氏族关系,南方奉行着一套与北方不同的礼仪和价值观。这种大家族的生活方式,种植园的劳动方式既有其有生命力的一面,如在田野庄园中辛勤劳动的人们生生不息,同时又有其死气沉沉的一面,阶层之间过于固定的南方势必在经济发展上要被北方所抛在后面,南北战争便是这两种经济制度尖锐矛盾爆发的标志,即使没有南北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方的这种生活生产方式也必将被淘汰。
对于这种家族世系的利与弊,福克纳都十分清楚,他既十分尊崇那些白手起家,独自一人建立起庞大家族的英雄,又深知这样的家族受农耕经济的限制是必将遭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的结果的,无论人们有多不愿意接受,还是要承认北方所代表的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是美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讲述的就是家族是如何在个人的奋斗之下名震一方,勤劳聪慧的人如何获得财富与名望的故事,另一类讲述的则家族是如何在不肖子孙的手中没落的。应该说后者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在福克纳进行创作之时,南北战争早已结束,蓄奴制度也已经崩溃,福克纳本人也是极为反对种族主义的,但是他又对种植园经济崩溃之后衰败、彷徨的南方故乡感到十分凄凉。经济转型并非一件易事,南北战争和一战消耗掉了大量的人口,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获得了选择工作的自由,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也影响了南方,一时间南方的人口锐减,几乎十室九空,年轻人纷纷到繁华的北方寻找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克纳对没落的家族显然是更为熟悉的。在《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中,曾经涌现过州长、将军的康普生家族一代不如一代,在主人公昆丁这一代时,出了一个天生有智力缺陷的儿子班吉,而昆丁的妹妹凯蒂则违背了所谓的南方淑女的道德准则,在将贞操草草献给了达尔顿·艾米斯之后又沦为了一名妓女,昆丁似乎是唯一有希望继承家业的一位年轻人,他考到了北方的哈佛大学,因此老康普生才郑重其事地将代表家族荣誉的手表交给他,然而昆丁本人是一个极为脆弱怯懦的人,对自己的妹妹有着扭曲的感情,父辈的殷切希望给予了昆丁极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因为看不到家族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康普生家族至此彻底凋零,昆丁的死意味着复兴旧南方希望的破灭。
三、南方文化传统与福克纳文化身份的构建
南方的文化传统对于福克纳影响最深的无疑是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是整个美国南方文化的基础,从外部来看,它影响着人们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甚至是蓄奴制和种族主义的帮凶;从内部来看,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意识,南方作家大多都出身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自幼接触来自长辈与教会学校的宗教教育,以福克纳为例,他的父母乃至外祖母都是教堂的常客,福克纳本人极其热爱《圣经》,将其视为自己最喜爱的书籍之一,在成年之后,福克纳曾经表示,自己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的,并非后天的选择,与自己主动去相信多少无关,这种对信仰的坚定也同样体现在奥康纳等南方作家的身上。
对于《圣经》的喜爱反映在福克纳的创作上就是借鉴《圣经》原型进行创作,在自己的小说里形成与《圣经》的互文。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押沙龙,押沙龙!》,小说借鉴了《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下篇中有关于大卫王的故事。如前所述,福克纳对于那些白手起家的庄园主是持敬重之心的,故而在《押沙龙,押沙龙!》中,与大卫王对应的萨德本。但是他们在致富的同时大多也有原罪。小说主人公,从一个山区穷白人奋斗到“萨德本百里地”主人的萨德本能将前妻的财产留给她,孤身一人在美国打拼并创下一份家业,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出于浓厚的种族主义偏见,抛弃了自己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统的前妻和亲生儿子邦恩,在发家致富后另娶他人,最终导致自己的亲生儿子邦恩爱上自己的亲生女儿,而另一个儿子亨利则杀死了邦恩,萨德本煊赫的一生最后不仅家业灰飞烟灭,子嗣也几乎绝后。在《押沙龙,押沙龙!》中,除了有《圣经》色彩以外,还有萨德本的种族主义思想,萨德本妻子的所受的压抑人正常欲望的“南方淑女”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壁垒分明的贫富差异,老派绅士们的礼仪等等,都是南方文化传统的体现。
提起威廉·福克纳,人们总会联想到美国的南方。他的南方传奇故事,推动了新南方文学的兴起,使这个曾被门肯贬斥为"文学沙漠"的地区,出现了被称之为"南方文艺复兴"的文学繁荣。在福克纳之后,美国再也没有哪一位作家有着如此强烈的对旧南方的缅怀和继承南方传统的使命感,同时值得庆幸的是,福克纳没有采取一种“向后看”的历史观,他能直视并以文学的方式批判南方的弱点与不足,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福克纳,他可以称得上是最后一位南北战争的“精神孤儿”。种植园经济为主的美国南方农业社会已经一去不返,但是福克纳留给人们的一系列有关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小说则将永久地散发出它们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黎 明.论威廉·福克纳的乡恋情结[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87-90.
[2] 虞建华.历史与小说的异同:现实的南方与福克纳的南方传奇[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6(6):119-120.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