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学价值及民俗内涵
引言
自商代始,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初露端倪, 中国古代文化初露端倪的最原始城市可以说是河南偃商城。在周朝的早期,可谓是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如此盛景除了得益于周朝政治稳定、经济兴旺之外,更重要的联系是皇族的关注及艺术文化的前进。这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丰、镐两座京城。自周以后,我国的文化在规模和形式上开始步入正轨。继而到了春秋时代,我国古代文化艺术臻至巅峰,众多城市走在文化艺术的前沿,比如秦国咸阳、楚国郢城、鲁国曲阜、齐国临淄等等。但中国的古文化艺术进程中,对其有着深远意义的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对宗庙和礼制的推崇,人类与自然的谐和相处、对文学的器重。然而鉴于历史悠久,我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思想和知识在相关书籍中并非完善,某些思想与见解也仅仅现于《周礼》等书籍。《诗经》作为我国首部诗歌总集,其中所涉及的文化是博远精深的。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因此《诗经》是品鉴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最好的途径。
一
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主要是在古代哲学思想之下演变而来,而古代哲学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各个不同派别的文化精髓融合到了一起。此类文化艺术体征就被大家广称之为“多元”艺术哲学。这种艺术最显而易见的一处就是诉求道法天然,人天共一,由此我国原始的文化艺术思维形成之前往往会再三品鉴自然文化中的精髓,从而确定最具有色彩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在古代被冠以“风水”。在文化艺术中,古往今来,百姓最感兴趣的是风水。在《诗经·公刘》中曾经就有这样一段:好心的公刘,开辟的土地宽广,观测日影上高冈,勘察山南和山北,观察清泉流向。成立三军轮班考察,对每一寸土地都精心考量,开出田地产食粮。丈量展到山西方,族人的土地真宽广。此乃咏颂周朝民族始祖刘开疆扩土之诗词,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了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风水学。周民族祖先公刘在到豳地创业前,首要做的是占卜选择宜居之地,有“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由此句可知,在风水文化中,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选择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没有水,则天地万物无法生存。再者水的质量问题也关乎到生命延续。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有很多文书将到了水质状况,《周易·并卦》就提出“并派不食”,《周公全书》曾细致的分析出水质的重要因素取决于土质,通过观察土质的颜色就能辨别水质。水费则糗,水黑则苦,水白则甘。著名的风水学先生张寻龙用气试水。他主张水色碧绿味则甘甜,水气香则主大贵;水色清白,水味清幽,水气温则主中天;水色淡淡,水味辛烈,水气劣作主无贵。由此水源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刘躬亲曾率领大众对原野、山川、土壤、清泉等进行深刻的检测及勘察之后确定住址,由此得出实践经验在我国古时城市文化进程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诗经·大雅·绵》中曾对先祖公亶父建都城之前的一部分风水勘察迹象:“平原之地宽广肥沃,细品苦茶如饮甜品,细致思索及规划,问龟占卜求挂,卜言此次绝佳,适宜长居久安。” 古公亶父的此种占卜龟壳之法虽带有巫卜之性,但却真实的体现出周朝民族对于建都选址的关切。将风水学思路纳入到建城的规划之中,给之提供较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选择优越之地建造城池,通过全面分析该地的生活环境,同时将人们生活氛围融入到天然环境之中,将人们生息之所择于人物共处的和谐之境,也就是古文所言: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在土地肥厚环境优美之地建都生衍,所建城池既有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又能依托环境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综上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内在联系。
二
根据前文所述,秦朝初期的文化已经有了详细的思维模式,当然也涵盖了占卜选址,通过实际勘察从而择优定都,这些无不说明中国风水在先秦时期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人对于风水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文化的探求以及给后人所带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财富。此文化所表现的是古人对艺术的追求之上。这种文化首先体现在对艺术的追逐和完善上。《诗经·大雅·绵》曾有言:“从东面打到西面,要管理很多事物,首先找见司空定下工程,此后再找司徒定下帮工,房屋及宫室就开始建立,准绳必须得笔直,捆牢木板也得顶打实在,筑庙的动作非常的整齐。”他们各司其职,分管土地和役工,还设置官员,专门负责处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管制。“设官分职”建立城市的管理系统,这不仅体现了周朝对城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保证了周人在城市文化建设布局上的有序性、整体统一性和稳定性,保证了城市建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周先民这种城市建设文化思维还体现了城市布局的合理性。《诗经·大雅·绵》曰:“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决定在此定居。定居之后又开始划定左右隙地的用途。画经界。分条理。挖沟泄水修田塍。“疆”,画经界。“理”,分条理。划分田界,治理土地,开沟挖渠,仅从字面上看,就蕴含了古人对城市治理的思想。可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布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运用合理的策划方法对城市建设进行布局,这本身就是一种和谐、实用的艺术。而且从发掘二里头商城、安阳殷墟等商代城市遗址中可以看到,在商周时期,他们把称之为“国”的城市划分成为特有的功能区。其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手工业区和商业贸易区。人们常常在城的东部地区活动,而东部一般为商业区。在春秋时期尤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所在城市中心的商品交易不断膨胀,经营活动范围日趋增加,随后就产生了如今我们所说的商业区。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势头之下,城市中心区域的商品经济膨胀,商品交易成形成了规模性的市场并日渐繁华。《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曰:“东门外的广场漫山长满绿草,两家距离虽然很近人儿却好似遥远的地方,东门外的一株栗那家好整齐,我想念你,你不来找我我很心急。“《陈风·东门之杨》:“东门的大白杨,叶子正在低唱,约好的黄昏见面,一直等到了明星东上,东门的大白杨,叶子真正低叹,约好的黄昏见面,一直等到了明星璀璨。”这两首诗中多次提到的“东门”即城市的东城门,可见在先秦时代都城的东部是比较繁华的地方,白杨习习,茹藘、栗树重重,环境优美渐渐形成情人约会之所,这两首诗歌虽为情诗,但也反映出当时城市文化建设布局的一些基本情况。再如《诗经·小雅·伐木》提到“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文中讲的是通过饮酒摆宴、歌舞欢乐表达人的感情,建立和睦的朋友关系。意思是“朋友,你要是有酒就赶快拿上来,要是没有呢就赶快去买来。”,可见,在当时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已经出现了售卖酒的酒肆和酿酒的作坊,酿酒的作坊从侧面体现了春秋时代的城市文化建设走向商业化,同时也印证了《管子·小匡》中记载的:“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咯,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城市文化的建社促进了商品交易的扩大,商业区域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繁荣,简单而实用的城市建设功能区分使得城市走向繁荣。
三
古代文化艺术的出现,是社会文化将走向巅峰不可或缺的桥梁,它从雏形到成熟,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始于人类对野兽侵袭的抵御、对部落之间的战争的防御。这个阶段延续了整整一个冬春。但由于各国诸侯之间攻伐不断,城市文化建设布局中军事和防御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而防御占了主导位置。到了春末,西周前期,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逐渐分离独立。到了西周春秋前期,城市的其它功能也日益强大。
《诗经》中古代文化艺术还表现在对礼制的遵从对风水文化思想的推崇。在西周时期,随着周王朝国势的繁荣昌盛,制定了一种完美的宗法礼制文化艺术,并将这种文化艺术融汇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诗经·小雅·北山》有这样一段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是根据宗法等级秩序来创造城邑文化艺术规模的格局。它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诗经》中有很多诗篇记载着不同形式的宗庙文化,《诗经·大雅·菘高》中有言“有傲其城,寝庙既成”和“奕奕寝庙,君子作之”②。由此可见文王定都,礼制建立,君主持政,祭祀活动,宗庙是不可替
简而言之,运用文化艺术中的风水学思想进行探究,在文化艺术格局中贯彻简单朴实的艺术思维,在文化中注重对其艺术形式加以鉴赏分析和对礼制文化的遵从,以致《诗经》中记载的文化艺术,别具一格。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