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减负须从利益文化走向素质文化

作者:王小明来源:《中国教育学刊》日期:2015-07-30人气:812

    2013年,教育部曾为《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两次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关于学生“课业”问题的国家高级领导人重要讲话、指示和教育部级的“减负令”接二连三,但当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并未解决,而且还出现越减越重的“怪现象”。学者们从社会学、博弈论、政策学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而笔者认为,“减负”之途之所以步履维艰,有其深层次的文化根源。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追求利益为主导性价值取向的“利益文化”一直占据着文化的核心地位,致使人们将权力和财富视为“圭臬”。课业负担问题亦难逃利益文化的禁锢。大部分人认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付考试主要是为了获得稀缺的教育资源、体面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资格等利益,并获得入学资格和文凭。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最终获得较高层次社会生存所需的利益,几乎将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课业知识上,因而忽视了素质的多元发展,导致课业负担之疾积重难返。

    破解学生“减负”难题,必须从利益文化走向“素质文化”。素质文化以追求素质发展为主导性价值取向,其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身的素质发展。人的发展不仅仅是要应付枯燥乏味的功课和考试,而是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体素质发展的最优化。

    实现利益文化走向素质文化的转变,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师素质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宗旨,体现“素质文化”的引领性;评价目标的建立、内容的选择和标准的建构应尽量完整,体现“素质文化”的整体性;通过有效交往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体现“素质文化”的交互性;形成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完善机制,促进学生的自主与个性化发展,体现“素质文化”的独特性;研究和运用弹性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励每一个学生发展,体现“素质文化”的包容性。

    从“利益文化”走向“素质文化”,并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转变过程中,还需要批判性地保留“利益文化”中那些有益的成分,例如“利益文化”崇尚竞争,而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4368.html中国教育学刊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