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色彩对影片叙事的艺术升华
对于影片的叙事而言,电影色彩除了能够掌控影片的叙事节奏,直接参与影片叙事外,色彩与影片叙事的关系,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艺术升华作用。这种艺术升华作用,往往也是影片的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在影片的矛盾冲突激化时,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电影创作者善于在这些关键点上,运用色彩来进行渲染、抒情,甚至是评价。
首先,电影艺术家通过色彩对影片叙事进行艺术升华时,通常会采用色彩的写意化处理。这种方式能够赋予影片画面以浓重的艺术气息,也会激发观众对影片的情感释放和认知思考。因为写意的色彩会造成与现实的距离感,与影片的叙事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性。正是这种“冲突性”可以使观众从影片的叙事时空当中,暂时超脱出来,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影片所展现的人物与事件。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采用黑白影片的制式,来表现犹太人心中那段黑暗的岁月。但影片偶尔也会闪现出一丝彩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在犹太人被德国纳粹从公寓中驱赶到街道上时,人群中出现了一个红衣小女孩,她急匆匆的钻进一幢公寓楼,然后麻利的躲在床下。天真的孩子此时已被恐慌包围,观者无不为之心痛。而在后来纳粹焚烧尸体的镜头中,我们又看到了装载死尸的车辆上那刺眼的红裙,这就是之前的那个小女孩儿。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动不动的尸体,这种强烈的视觉信号使观众警醒,并促使他们反思战争以及种族暴行的罪恶。
其次,色彩对影片叙事的艺术升华还经常出现在影片的尾声,起到总结性的作用。影片的尾声往往是矛盾冲突的回落阶段,恰当的色彩处理,会带动观众对整个影片故事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强化观众的情感,也使观众对影片的叙事有了更细微、更深入的理解。这是色彩对影片叙事进行艺术升华的又一典型表现。如,冯小刚的影片《1942》中,影片结束时,逃荒出来的范老东家只身一人决定踏上回家的路。半路遇到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爷俩手拉着手,踏上回程的路。此时机位逐渐上升,由平拍转为俯拍。灰黑色的山峦与白色的大地全景逐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白雪覆盖下的蜿蜒的路,分外醒目。小说中,路曾多次出现在画面中。逃荒者在漫无边际的路上行走,路的颜色也随着季节而变化。白色、土黄色、绿色,土黄色、白色,交替出现,表明了四季的轮回,揭示了难民漫长的求生之路。片尾再也没有长蛇般的队伍,只有爷孙两人在白雪皑皑之中分外显眼。影片于悲壮之中透射出生命的坚韧,令人感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