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电影中暴力生成的必然性
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博大精深。据相关史料记载《韩非子》是最早对“侠”进行定义的,其后各种武侠作品以及侠客形象不绝如缕,可以说侠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深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国人。加之,中国武术中的拳脚功夫和“十八般兵器”更是将崇尚侠义的文化精神、惩恶扬善的文化主题转化为“打抱不平”的行为。武侠电影离不开暴力。武侠电影是武侠文化的产物,主要是用来表现武侠精神的,但武侠精神则依赖于侠客实施暴力的侠客手段来体现,因而,所有的武侠电影都以“武”作支撑,都将暴力打斗、冷兵器影像作为其重要的视觉审美形式。暴力元素成为武侠电影的“惯例系统”,没有暴力的武侠电影不能称为真正的武侠电影,暴力已成为武侠电影长期存在的基础。[2]
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广泛使用,武侠电影中的冷兵器符号和暴力性元素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成为吸引消费、进军国际影坛的重要视觉原料。纵观各类题材的影片,暴力已成为吸引观众屡试不爽的法宝,究其原因在于暴力满足了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一方面,人们对暴力的崇尚是人作为高级生物的一种天性。西方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康·洛伦茨认为人的原始本性中存在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会引起特殊的、极其强烈的快感,会使部分人成为丧失理性和道德约束的激烈的挑衅者。在现代文明秩序中,暴力侵犯是被禁止的,但如果这种攻击性长期得不到宣泄会造成人的精神出现暴躁、易怒等情绪,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移情通过旁观拳击、摔跤等对抗性比赛或观看电影中的暴力等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压抑。[3]随着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人们对暴力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抗更为激烈,还要求对抗形式更为美观。武侠电影作为以打斗和冷兵器带来的暴力视觉影像为视觉审美的艺术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内心攻击欲望。另一方面,武侠电影中的暴力更多体现为一种审美,它通过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渲染暴力,使观众在移情中宣泄日常压抑、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审美快感。电影的实质在于营造一种“白日梦”的幻觉,使观众在“入片状态”中满足其内心深处潜藏的无意识欲望。此外,观众在观赏武侠电影时,合乎情理的“叙事动机”、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仅消除了观众对暴力的恐惧,满足了观众的“施虐情结”,使观众得到心理上的补偿,而且还使暴力得到了道德上的支持,以一种隐匿的方式保障了国家现行秩序的相对安全。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