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对电影改编的影响
不同小说经过不同导演的改编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和思想内涵。莫言曾申明他的作品任由导演增删,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导演的创造欲望和主动性,而且还为导演提供了耐人寻味的故事。但莫言小说作为电影改编的原材料,依然在叙事特征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对改编后的电影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影片呈现出独特的莫言风格。
第一,莫言小说对电影叙事的影响。小说语言与电影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电影语言是小说电影改编的关键性问题。莫言的小说有着鲜明的叙事特色,他的小说在思想、美学容量以及空间张力上达到了最大的极限叙述程度,这使得他的小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感与镜头感,这种先锋式的叙事方式使得导演在改编他的小说时必须考虑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的调整。[3]传统上的视角主要有用于被叙述事件的结构感知角度和通过文字表达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间接作用于事件的视角,但莫言小说在叙事时常采用叙述者兼转述人的双重视角,如《红高粱》中,莫言以“我爷爷”、“我奶奶”这个独特的视角成功的将历史与现在整合在一起,打通了历史与现代间的障碍。同时,莫言常依托本人经验,在作品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称,这种人称特别钟意于对往事的勾陈,有利于作家表达主观感受,但却无法深入到作品人物的内心,这时莫言常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内部设置由故事中的人物担当的转述人,向读者泄露作品中人物的秘密,并预示人物的命运走向,这也是造成改编莫言小说多采用画外音电影叙事方式的重要原因。如《红高粱》中的画外音起着提供欣赏角度、串联故事、整合视角的作用;《暖》中的画外音起着交代故事情节、提供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机会,等等。[4]
第二,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受众期待。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不仅能为影片提供完整而成熟的故事情节框架,而且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观众目光,增加票房收入。莫言擅长写人写事,他小说中的人物是丑行与浪漫的结合体,男人粗犷豪迈、野蛮暴戾,女人美丽泼辣,挣扎在伦理道德边缘;他的故事是饱含飘逸灵气和幽深鬼魅之气的乡间传奇,角色怪诞,象征意义繁复。莫言小说中遥远野蛮充满生命力的乡间、带着血性和灵性的对生命力的张扬为现代精血枯竭、灵魂浮躁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遐想的跑马场,而他作品中的感觉体验、乡土叙事和传奇建构既是带给读者震撼的因素,也是造成观众对改编影片产生期待的重要原因。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为世界读者熟识莫言小说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展开了对莫言小说影视改编权的争夺,引发了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热潮。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暖》、《白棉花》等都曾获得多项大奖,执导的都是国内知名导演,而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更使莫言小说电影改编攒足了关注度。
莫言小说具有传奇化的乡村故事、民间化的历史视角、强烈的视觉画面感和镜头切换的影像化特征,尤其是他在创作时有意加重影像因素,使得他的小说产生了一种视觉审美倾向,便于导演的改编和电影拍摄,因而,吸引了张艺谋、霍建起等国内许多知名导演的关注。但并不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适合被改编成电影,如何将小说文本转化为可视的电影文本是影视界值得深思的问题。因而,在改编莫言小说时,导演们既要以小说文本为根本,又要不断挖掘文本中的“影视”因素,这样才能拍摄出高水平的影视艺术作品。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