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好人难寻》浅议奥康纳小说的叙事策略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也是美国南方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与20世纪下半叶的其他作家相比,奥康纳的文学创作可谓独树一帜。她冷峻而热烈的语言、笔下夸张扭曲的人物形象,以及宗教命题与暴力美学的结合等,都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历久弥新的阅读审美体验。奥康纳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却成为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笔。她站在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对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进行着细心的观察与审视,对战后社会传统道德信仰的动摇、人们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有着深切和敏锐的洞察。她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善良的乡下人》,以及长篇作品《智血》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作家的这一创作出发点,表明了奥康纳对现代社会个体精神生态的忧思,以及如何摆脱精神困境的不懈思索与探寻。
奥康纳总是能够选用最贴切的表达形式与特定的作品内容相结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与立场。《好人难寻》是她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她以尖锐的笔触,抨击了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正不知不觉的失去精神家园,慢慢走向麻木不仁的危险。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如,荒诞主题、畸人形象、怪诞风格和宗教立场等分析过这篇小说。该篇作品至今仍是人们研究奥康纳写作的重要参考范本之一。本文以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例,从隐喻的运用、辛辣的讽刺,以及双线程叙事三方面,探讨了奥康纳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隐喻的运用
隐喻是《好人难寻》最鲜明的叙事策略之一。在这篇小说中,奥康纳通过巧妙的隐喻设计,使小说具有了浓重的寓言性特征,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在她的作品中,隐喻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手段。
首先,小说中将人与动物用隐喻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现代社会人类的异化。隐喻的手法,主要通过展现出两事物之间的共通之处,从而达到用一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目的。在《好人难寻》中,众多人物都与动物有着类似的特征。如,贝雷的妻子头上裹着的头巾,两角扎得像兔子耳朵一样,而贝雷的下巴如同“马掌一样僵硬”。小说中的核心人物,老奶奶更是与动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她旅行时装在车上的黑色旅行袋,就像河马的脑袋。而在旅行袋的下面还藏着一只篮子,用来装她的老猫(这是后来发生车祸的关键)。当他们一家到达红萨米餐厅,唱机中响起《田纳西圆舞曲》时,老奶奶“棕色的眼睛炯炯发光,脑袋瓜子摆来摆去,做出一副坐在椅子上跳舞的姿态”,从视觉上强调老奶奶与蛇的姿态非常相像。老奶奶责骂对餐厅老板娘出言不逊的孙女时,发出的“嘶嘶”声,则进一步从听觉上强化了她与蛇的相似。从奥康纳以上手法可以看出,作家是故意将老奶奶与蛇联系在一起。蛇作为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的动物,是西方世界中邪恶的象征。而纵观老奶奶在小说中的表现,则同样充当了邪恶的代言,她的自私任性是一家人陷入险境的根源。老奶奶偷偷藏匿的猫是导致车祸的重要原因,而她对孩子们撒谎来达到自己拜访故地的目的,却将一家人引向了荒无人烟的旷野。她在一家人陷入困境并且遇到通缉犯时,第一个叫出了通缉犯的姓名,这显然是帮了倒忙。老奶奶用宗教来归化“格格不入”时,实际上她自己都没有真正的皈依。老奶奶对宗教的信奉具有明显的功力性,这是奥康纳将其与动物联系起来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人完全变成了自私自利的动物,这种异化是奥康纳运用隐喻的基础。
其次,“格格不入”是暴力的实施者,而他诡秘的身份也是宗教启蒙者的象征。奥康纳借“格格不入”之口,表达对现代人抛弃上帝的担忧。“格格不入”对老奶奶说:“耶稣叫人起死回生时,我没在场。要是我在场,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我也不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儿了。”从“格格不入”的话语中,读者可以看到,现代人对上帝的信奉已经到了只有亲眼看到神迹才会相信的地步。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实实在在的信奉,而是出于对神迹的畏惧,才实现对上帝的皈依。自19世纪末尼采断喝“上帝死了”,人们对基督教信奉的根基被动摇,而宗教也逐渐从神圣化走向世俗化。“格格不入”体现了理性主义对宗教的背离,而奥康纳借助这一角色,表达出对现代人的深深忧虑。作为“南方文学的先知”,奥康纳本人对宗教是虔诚皈依的。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用暴力使蒙昧者皈依的范例。如,《善良的乡下人》中的波因特,就是这样的人。同样的,《好人难寻》中的“格格不入”,也是一个暴力实施者,他的暴力有如天启,这种暴力加诸于肉体和精神,从而完成了对宗教蒙昧者老奶奶的启蒙。老奶奶在死的瞬间,完成了对宗教的皈依,“她半躺半坐在一摊鲜血里,象孩子那样盘着腿,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此时的老奶奶在小说中首次展现出纯真与明澈的形象。她死后的安详状态展现了皈依后的超脱,这正是奥康纳带给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辛辣的讽刺
辛辣的讽刺在《好人难寻》中俯拾皆是。奥康纳通过讽刺这一叙事策略,在小说叙事的推进过程中,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困顿与危机。
首先,对于老奶奶这一人物,随着事件的推进,奥康纳多处运用到讽刺的艺术手法,将其自以为是与虚伪的人性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开始,作家便通过人物心口不一的行为,讽刺了人物的虚伪。老奶奶不想去佛罗里达洲,而是想去东田纳西州去探望老朋友。因此,她努力去说服儿子改变主意。但老奶奶不肯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讲明,却用杀人犯“格格不入”做挡箭牌,以担心家人的安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她站在那里,一只手叉在瘦小的胯骨上,另一只手冲着贝雷的秃脑瓜子擦拉擦拉地摇晃手里的报纸。‘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窜逃呐。瞧这里说他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鬼名堂。有这样一个逃犯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要是那样做,良心上说不过去哟!’”。作家这一心口不一的行为,讽刺了老奶奶的虚伪。
在《好人难寻》中,奥康纳还通过许多细节描写,讽刺了人物的盲目与滑稽。老奶奶在出游前精心装扮自己,使自己的衣着、举止看上去像一个尊贵的妇人。她甚至想着“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我暴死在公路上,谁都能一眼辨认出我是一位高贵的夫人”。在遇到格格不入后,即使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她仍不忘整理自己的帽檐,维护自己的高贵形象。、作者运用这种细腻的描写突出了她的自我陶醉,极力去建立自己身份地位上的优越感的努力,以及处处从自我出发的自私。这些琐碎的细节串接再一起,将她的滑稽可笑暴露无遗,体现了讽刺手法的力度。
此外,奥康纳对于“格格不入”的描写也充满了讽刺意味。这一讽刺并非针对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揭示了社会的荒诞性。作者笔下“格格不入”这一冷血杀人犯,与人们惯常概念中的不同,他带着眼镜、面露腼腆,言语举止彬彬有礼。这种有修养的外貌与本质的凶残恐怖形成反差,讽刺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标准。此外,“格格不入”是社会荒诞逻辑的牺牲品。他做过苦工、当过兵,曾经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看到太多社会的阴暗,又被稀里糊涂的以杀人罪投进监狱。“格格不入”的经历讽刺了社会的荒唐与荒诞。
三、双线程叙事
双线程叙事是《好人难寻》的又一叙事特色。一方面,奥康纳的双线程叙事为小说营造了悬念的氛围。在小说的初始,“格格不入”就已经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老奶奶扬着手中的报纸。报纸中所刊登的正是“格格不入”越狱的消息。他与其他罪犯在佛罗里达洲一带流亡,对附近的居民造成严重的安全困扰。奥康纳通过这一方式,使男主人公自然、巧妙的进入读者的视野。这使得老奶奶一家人去往佛罗里达的旅程充满了悬念和恐怖因素。
另一方面,《好人难寻》的双线程叙事也延拓了小说的审美空间。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格格不入”与老奶奶的谈话是主线,老奶奶家人在树林中一个个被枪杀是副线。两人之间爱你的谈话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是小说揭示影片主题的关键。而副线作为一种背景,也起到了关键的衬托作用。这种双线程叙事使得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也带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体验。老奶奶正是在这种暴力与死亡之下的灵魂洗礼中,获得了救赎。
综上,《好人难寻》这篇小说体现了奥康纳高超的叙事艺术。隐喻、讽刺与双线程叙事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审美空间,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意境。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