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印象主义
一、引言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起源于法国画坛却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印象主义艺术家主张要以作者亲自的体验和感觉来观察事物,用色彩和光线效果对物体作总体化描绘,致力于以感情状态来表现和捕捉模糊不清、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1]1880年之后,印象主义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运动,存在于音乐、文学等领域。文学印象主义与绘画、音乐中的印象主义一样,注意瞬间感觉经验向感情状态的转化,追求个性化的效果,反对对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理性的提炼加工,但与绘画印象主义相比,文学印象主义又体现出独特的特点。绘画印象主义画家追求真实的表现某个时刻、某个观察角度对客观世界产生的印象。[2]
二、人物形象的印象主义刻画
“光”与“色”的运用是印象主义画派最显著的特点,《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采用了印象主义的手法,即,不以具体、实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而是通过描写人物当时给人的感觉印象,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形成读者对人物的看法。这种印象式人物刻画源于印象画派,印像派画家认为绘画的对象和主题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在物体上所反映的强烈的光色变化。[3]菲茨杰拉德将这种方式运用到人物形象刻画上,将描写的重点放在人物周遭光影所带来的感受来反映人物的思想状态和精神本质,从而使人们形象、性格更为犀利。
(一)黛西。在作品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黛西的具体外貌,而是以白色和银色的光线烘托来展示,使读者对她的象征意义有了感知。在叙述者尼克眼中,黛西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强烈的、明媚的光,就连自然界的光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这使他深切的体会到主人公盖茨比对她近乎膜拜的爱恋。黛西“身穿白衣,衣裙在风中飘荡”,这个活像童话中的仙子一般飘忽不定的女人,有着洁白的脸、白色的跑车、洁白高贵的豪宅和白色的窗帘,她就像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想,一个纯洁的女神,一个代表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她像“白银一样闪闪发光”。这种印象主义描写既与当时无根飘零的爵士时代以及为追寻激奋而怅惘的永远“不安定地东飘西荡”的状态相吻合,又为作品所表现的时代和人物奠定了基调。[4]
白色虽然耀眼,但与其他颜色相比,白色又是没有颜色、没有内容的,带给人的是不真实的虚幻感。黛西低低的叫人侧耳倾听、令人激动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动听,令人向往,在盖茨比的一句“她的身上充满了黄金的气息”后,尼克才真正领悟到外表娇美俊俏、高贵浪漫、性感迷人的黛西却是一个自私冷酷、没有感情、徒有一幅美丽躯壳的俗物,虚幻的光华掩盖了空虚与浅薄,缺乏内在实质的空虚是其基本特征。主人公盖茨比奉她为女神,将她视为梦之追寻所向,尽管他对黛西的本质有着清晰的认识但他拒绝接受这样的事实:外表温柔美丽的黛西不是他追寻的完美对象,而是现实社会的绝妙代表,一个“世俗的典型本质的化身”。此外,黛西总是在黑暗或接近黑暗的微光中出现。初次与尼克见面时,读者从餐桌上的烛光中看到她,她正熄灭桌旁的蜡烛;莫莱特死后,盖茨比看到她时,她正在熄灯。这些都发生在朦胧的黄昏,微弱的光使黛西处在阴影中。由此可见,盖茨比将梦想寄托在一个生活在灰烬之谷的人身上,希望之光注定要被毁灭。
(二)盖茨比。与黛西的光彩亮相不同,盖茨比第一次出场时,他的形象在光线的衬托下像极了一幅黑白素描:盛夏明亮的夜晚,一个人从大厦的阴影里走出来,晦暗的黑暗场景给主人公盖茨比蒙上了一层神秘之雾,使读者很长时间没有机会直接看清他的真面目。这种延迟展现人物的技巧不仅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而且还与后面“患相思病的幼稚青年”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戏剧性。
盖茨比始终与绿色保持着联系。小说几次提到盖茨比凝望海的那边绿灯的情景:他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胳膊,海的那边除了一盏又小又远的绿灯,什么都看不到,这盏绿灯是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与追求,在他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黛西接受盖茨比邀请到他的豪宅参观时,盖茨比对她说“你家码头上有盏绿灯整夜都在闪烁”,执着于爱情与信念的盖茨比以为梦想终于得到实现;盖茨比的悲剧就在于他被自己信奉的这盏绿灯蒙蔽了双眼,以为这盏灯近在眼前,但实际上却远在天边,他明知后果却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虚幻的海市蜃楼。尼克与盖茨比相识是在灯火辉煌、缤纷奢华的宴会上,明亮耀眼的灯光营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尽管灯光在黑夜里显得更亮,但它毕竟不同于自然界的强光,它是不断变化的,企图在黑暗中为自己点亮希望之光、维系幻想世界的盖茨比无论倾注多大的热情得到的也不过是刺眼、刺心的剧痛。
光是绘画的主人,明暗交错的光影是绘画上的奇迹,菲茨杰拉德深谙光线带来的触动不仅具有极强的震慑性,而且还能使人物的精神本质带给读者微妙的体验,彰显内涵的实质,因而,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会以“速写化”的粗放笔触描绘人物面貌,以丰富的光色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主题的印象主义表达
在印象派画作中,光因被赋予非凡的含义而成为画作的主角,在作品中起着提炼精髓的作用。[5]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使用了独特的光线来描绘光影中的纽约,这不仅使梦想与光线达到惊人的一致,而且还使光线与小说主题表现相互渗透,升华了作品主题。
(一)月光。寒冷的月光带给人悲哀和不祥之感。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以凄清寂寞的月光暗示主人公梦想的破灭。盖茨比第一出场是在盛夏一个凄凉的月夜,冷冷清清的月光昭示着凄清的寻梦之旅。在灯火通明、光彩炫目的宴会上,尼克正在“仰望着银白的星光”,当“月亮升的更高了”的时候,具有传奇色彩的富翁盖茨比在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出来了。宴会结束时,尼克发现“一轮明月正照在盖茨比的别墅上”,“明月依旧”,夜色依然美好,但欢声笑语已经消失,只留下“酒醒人散”的凄凉和惆怅。[6]
尽管盖茨比凭借自己执着的信念和努力成为了富翁,但他要在布坎农之流横行的美国社会建造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是不可能的,盖茨比的幻想、梦想脱离了现实社会,因而,在凄冷月光下,在梦想的旅途上,只留下一个孤独凄清的背影。盖茨比笃信的“美国梦”背离社会,与现实格格不入,因而,他还没有梦醒就永远地沉睡了。盖茨比死后,尼克在梦中看到“阴沉沉的天空和黯淡无光的月亮”,揭示了盖茨比个人的梦想悲剧。
(二)阳光。在希腊神话中,太阳具有双重性的象征意象:既给生灵带来生机与光明,又给万物造成灾难和毁灭。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阳光也体现出双重性象征意象,既是爱情和希望的象征,也是新富与旧富之间深层矛盾的象征。当盖茨比与黛西重逢时大雨倾盆,当两人恋情复苏时“太阳出来了”,重温旧梦盖茨比心中灿烂无比,就连他的豪宅也映射着阳光;但对于一个梦想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新富来说,阳光只会青睐那些“与生俱来”的社会上流人物,尽管他如此渴望阳光、努力追逐阳光,但得到的只是回归黑暗或在灯光中寻求慰藉,这也是盖茨比喜欢亮灯、喜欢灯火通明的原因。由此可见,盖茨比的梦想是依靠虚幻的灯光来维系的,一旦失去灯光,他的梦想就像他的别墅一样“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整个坍掉了”。在盖茨比临死前,尼克看到阳光残酷地照在刚露出头的小草上,但盖茨比至死都没有明白他的梦想是被酷热的阳光融化的。
(三)绿光。绿色是希望和生机的象征,在盖茨比心中,黛西家码头上那盏又小又远、遥不可及的“绿灯”就是他的希冀和梦想所在。在他眼中,那盏在雾中若隐若现的绿灯既是传统贵族的象征,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精神追求,它不仅召唤者盖茨比,也昭示着盖茨比一生在为一个注定失败的梦想而努力,但背离社会的梦想渐行渐远。闪烁着绿光的“美国梦”虽然描绘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激励着做着“美国梦”的一批人,但在上流社会人士看来,它是如此的荒诞无稽、不堪一击,背离现实渐行渐远的“美国梦”不仅造成盖茨比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毁灭,还导致了人类的一大悲剧。盖茨比的死亡不仅标志着虚幻的“美国梦”的彻底幻灭,也再现了真实世界的原本色彩,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
印像派画家被誉为“光的诗人”,他们善于用热烈的色彩制造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在文学领域,菲茨杰拉德也堪称是一位印象大师,他以诗一般的语言捕捉并再现转瞬即逝的主观感受、画一般的风格创造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以天才的眼睛和技艺超群的手将社会的形色交响乐记录下来,探究表面繁荣、浮华社会背后的真实。作品中出现的任何东西都各具色彩,在光影的映照下,语言的繁复与简洁、色彩的绚烂与淡雅融为一体,既体现出不竭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又重现了破灭的梦的主题。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