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伦·坡小说的死亡意象
爱伦·坡被不少作家奉为“现代主义鼻祖”,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中的许多思想及题材,为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主要流派提供了丰富的作品题材与理论指导。可以说,不论是在创作主题、美学思想还是在叙事技巧等方面他就是一位超前的现代主义者,他大量的描写人类的病态心理,甚至人类的死亡。如《贝蕾妮丝》中主人公埃加尤思对亡妻牙齿的病态迷恋。他的这些创作手法、美学思想对美国甚至世界上后来的现代主义作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爱伦·坡研究协会前任主席杰拉尔德·肯尼迪说过:“无论人们对爱伦·坡的文学成就持何种异议,不可否认的是,还没哪一位南北战争前的作家像爱伦·坡这样在当今社会受到欢迎和认可。”
一、死亡意象的塑造
爱伦·坡一生留下了七十多篇小说,对死亡的关注则贯穿于小说创作的始终。他对死亡意象的贡献不仅在于描述死亡的作品,更体现在他在这些作品中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坎坷痛苦的人生经历,将自身的经历融注于作品中,通过死亡主题暗喻了工业化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危机进行揭露。
(一)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
提到一个作家作品中对死亡意象的大量描写就不得不提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人的病态扭曲的心理,这种情况,在不少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体现。现代主义的涌现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现象。但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出现了一位具有超前性的被称为“现代主义鼻祖”的作家,他就是爱伦·坡。
爱伦·坡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科技和现代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兴起的时候。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美国来说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将美国的经济推到了世界的顶级水平,但也为美国带来了许多困扰,后期出现的经济危机几乎对美国是毁灭性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人们的道德普遍堕落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不少作家开始着眼于这一点,而爱伦·坡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描写使得人类能够理智的看待工业革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随着科技及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逐渐兴起,人们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现代社会中也早已“丧失了传统的整体感和完整感”。之前人们之间那种淳朴、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
从《一桶蒙特利亚白葡萄酒》到《黑猫》再到《泄密的心》等诸多作品中来看,爱伦·坡始终关注的都是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和工业化文明对人类造成的异化。在《一桶蒙特利亚白葡萄酒》中,蒙特瑞索仅仅是因为曾经遭受过福杜纳托的打击侮辱,就想要杀掉福杜纳托以报复他,并最终将他骗到自家的地下酒窖残忍的将其活埋。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已经毫无宽容对待可言,他在实施杀人计划的过程中并未有任何的局促不安,杀人后也并未有一丝悔过之心。他的心灵已经被这个工业社会完全异化了。
(二)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命运思考
《被发光的人》是爱伦·坡创作的幽默讽刺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要传达的是他对人类生存状况和未来命运的深沉忧思。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史密斯这一滑稽幽默的主人公形象,从主人公身体残疾为切入点,作者以极其冷漠淡定的态度将他被异化的心灵剖析得淋漓尽致。在《被用光的人》中,高大威武的将军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而这一点让故事叙述者“我”不解),一次拜访让“我”看到一个活像“人彘”的怪物,原来将军那健美的四肢、完美的牙齿和头发竟然都是组装上的。将军在“组装”其身体的时候,对那些能修补现代人“缺陷”的人造器官向“我”逐一进行了详尽介绍,其酷似广告宣传的话语揭示了人造器官标准化生产所包含的商业资本主义特性,可以说史密斯将军的现状完全是被工业化社会和人类谋害的,其实他已经是“死掉了”。
《尸变》中的沃尔德马先生是一个身患肺结核将死的病人,他在接受当时一种新型、风靡的催眠疗法后,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但却经历了比死亡更可怕的痛苦。一次次的被催眠,被痛苦,但却不能自己结束生命,沃尔德马先生如同一个没有尊严的物体被当做了试验品献给科技。可以说,《被用光的人》、《尸变》是对美国19世纪上半叶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写照。19世纪上半叶,爱伦·坡见证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工业科技文明的日新月异,然而工业迅猛发展业给美国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因此,爱伦·坡就工业文明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重生下的希望
在爱伦·坡的许多作品中,不仅写了死亡,也写了重生。爱伦·坡的家庭出生使他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他相信有重生。基督教认为,重生是指人类经历了灵魂的再生,与每个人都经历的身体的第一次出生相对而言的,是一个与拯救相关的术语。爱伦·坡继承了基督教的这一观点并对其有新的发展,基督教认为神是重生的关键,而在爱伦·坡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看,则是他认为重生决定于人类经过自己的努力,重拾理智而获得的新生。
在小说《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中,获得重生的莫诺斯向他的爱人尤拉讲述死后的感觉,重生后的莫诺斯比任何活着的人和任何时候都深刻清楚的认识到迅猛发展的工业化蹂躏了原始大自然的魅力和清澈,曾经有机会可以将这一切恢复却没有珍惜,失去良机的人类没有了能力恢复大自然的一切,而现在解救这个奄奄一息的世界最好的良药和方法就是死亡后得到的重生,重生之后的人类抛弃生前的思想。作品叙述了只有在超越生死以后的人们才会有所觉悟,才会开始自我反省这一道理。试着唤醒人类在大自然还未完全被我们摧毁之前尽自己的能力挽救它。小说《厄舍古屋的崩塌》中的叙述者“我”就是工业社会的代表,全篇以“我”作为线索,将罗德里克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我”最后逃出了这座毛骨悚然的古屋。如果说玛德琳的“重生”是为了想拖住罗德里克和整个社会伴随着古屋消失在死气沉沉的湖水中,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幸而最后“我”逃了出来,在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蜕变之后,重拾了人类失去的理智,给了人类新的希望。而蜕变,也正是工业社会中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
二、死亡元素的形成
(一)个人经历的影响
爱伦·坡一生的遭遇用他表兄尼尔森·坡在书信中对他的描述就是“命途多舛,一生苦难”,他幼年就遭受了父母双双离世的悲惨境遇,15岁时连相依为命的养母也因病逝世,与养父关系决裂。在学校期间又多次遭受经济上的窘迫处境,虽然成绩优异,但却沾染了酗酒、赌博的陋习,因而最终导致学业都无法继续。后又承受了失去妻子的痛苦,在妻子去世两年后他本人也与世长辞,仅活了40岁。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步入文坛后也并未被许多人理解,可能是由于性格中孤僻的因素导致他曾经与许多前辈大师多次发生争吵,更是有许多人认为他是伪君子、酒徒,质疑他的人品。文坛的排斥、社会的不公、养父的冷酷无情加上妻子去世这一而再的打击,这些都压抑着他的内心。加上幼年的不幸遭遇这些都成为促使他在作品中大量描写“死亡”以宣泄他内心的痛楚。可以说是长期以来的艰苦生活经历使得爱伦·坡自觉不自觉的将创作的注意力转向人性病态扭曲的一面。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大都具有冷酷、孤寂、麻木无情、心理扭曲变态的人格。而他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正如邹会明在《试论爱伦·坡文学创作中的死亡之美》一文中提出“大量的死亡描写体现了爱伦·坡在失意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之观点。他越是对社会中这些丑陋的一面进行深刻的剖析越是表现出了他内心对于美好的追求。
(二)社会环境的熏陶
前面已经提到过,爱伦·坡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19世纪上半叶,美国已经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工业革命也逐渐从英国传到了美国,美国开始步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产品层出不穷,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工业革命也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随着发展的日益加深,许多隐藏在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暴露出来,人性被金钱扭曲、经济危机层出不穷、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等,人类的生存面论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曹明伦先生就曾用“所有不幸时代中最不幸的时代”来代指这一时期的美国。每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美国梦”逐渐破灭,资本主义丑陋的一面逐渐浮出水面。面对这样的社会,爱伦·坡深知仅仅凭着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选择了最直接也是他最擅长的创作方式,力图通过这样唤醒人们的内心,从而可以改变现状,获得“重生”。因此,他的作品不仅凸现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同时也预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疾病。
三、结语
死亡是大多数作家写作中都会涉及到的题材,尤其是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常见。爱伦·坡用死亡反映当时发展的工业社会带给人类生存的危机感,人类在科技有着巨大发展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往往过分的追求欲望,在社会发展中狂妄自大,不能与自然界和谐的相处,在科技面前逐渐被异化了心灵,从而逐渐陷入了精神和生存的双重危机中。爱伦·坡在作品中用重生给人类带来了新出路,叙述了“只有经历死亡后的重生才是工业社会中人类进行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这样的中心主旨,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