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朗诵的审美底蕴初探
一、文学作品和朗诵的关系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朗诵艺术则是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其能够以声音的形式,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情感、思想、形象等予以更加深刻的诠释,在声音的流动中探求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色彩,最终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升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朗诵诗是植根于文学作品之中的,又能够使文学作品得到更加深入的表现,并表现出多种全新的审美底蕴。
二、文学作品朗诵的审美底蕴
1、音乐之美
朗诵艺术是通过朗诵者利用自己发声器官,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朗诵者的发声器官就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就是旋律,所以从音声化的角度来看,朗诵和音乐十分相似的,所以说朗诵最基本的艺术特性就是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有声性。朗诵的原材料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创作者以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以文字作为中介,利用想象、联想等手段,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就在客观上对欣赏者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倘若欣赏者文化水平有限,文学修养不高,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欣赏效果。而朗诵艺术则不同,其把书面语言转化为了口头语言,就像演奏家的创作一样,没有音乐基础的人看不懂乐谱,但是经过演奏家的演奏之后,却能够实现对旋律的感受。或者说,朗诵更像是欣赏者和文学作品中的一道桥梁,通过朗诵者声情并茂的朗诵,将无声的文学作品有声化,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从而能够为更多的欣赏者所感知。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朗诵的欣赏,也总是有着和音乐欣赏的同样的要求,希望朗诵者能够以声答意,以声传情。
其次是抒情性。从放声诵读这一点来看,朗诵和电视台播音、念文件等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后者却不能称之为朗诵艺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朗诵是一门充满了情感艺术,如同音乐一样,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凝结,每一首朗诵也都凝聚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情感和朗诵者的独特感悟。也就是说,朗诵本身就是一种二度创造的活动,朗诵者要有声有色的表现出原作品认识和感情,同时又要注入自己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让欣赏者感受到声音之美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创造之美
文学创作者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朗诵者绝不是这些文字的“搬运工”,而是要将其创造性的表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首先是对作品的全面分析。作品的作者是谁,创作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要创作这首作品,通过这首作品想要表达出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朗诵者对作品最基本的认识,只有将这些问题彻底研究清楚了之后,才算完成了基本的案头工作。其次朗诵阶段。在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体验之后,朗诵者则要利用自己的朗诵技术和经验,就朗诵的技术运用制定出从整体到细节的规划。从朗诵的整体的情感基调到每一字的轻重处理,无所不包。而且在一开始,是一种尝试性的朗诵,尝试的目的在于验证自己的感受是不是正确,还有哪些方面处理的不够到位等。在此基础上一遍遍完善,最终收获自己对作品的独特处理。所以这一个体验和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同时,这种再创造也是充满个性化的。因为朗诵内容仅是以文字形式出现,这就从客观上给了朗诵者以很大的再创造余地,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同的技术运用,都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甚至是同一个朗诵者对同一首作品的朗诵,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艾青先生的名作《我爱这土地》,李默然、鲍国安、任志宏等朗诵名家,都曾经朗诵过这首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朗诵艺术效果。李默然先生已是八十高龄,他的朗诵平和,情感变化幅度不大,但是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有着一种不竭的力量和情感,将一个老人对艾青那种爱国情感诠释的深入人心。鲍国安是一位中年朗诵者,他的朗诵沉稳流畅,更像是一个“知天命”的中年人向年轻人娓娓的讲述一个故事,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了那阴阳顿挫的语言之中。任志宏是一个年轻的朗诵者,他的朗诵激情澎湃,神采飞扬,将年轻一代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予以了力量的、高昂的的展示。由此可见,创造性也是朗诵艺术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特性,当我们听到朗诵者那慷慨激昂和情真意切的声音时,这些声音都凝聚着他们再创造的心血。他们将无声的语言有声化,将纸上的文字可视化,给文字以补充和丰富,最后获得和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3、音画之美
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朗诵艺术也从幕后走上了台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舞台朗诵。朗诵者既然站在了舞台上,舞台就自然会给朗诵者以帮助,这种帮助具体表现为多媒体技术对朗诵的辅助作用,让朗诵从单一的听觉艺术变为了试听一体、音画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如鲍国安朗诵的《沁园春 雪》,大屏幕先是展现出了黄土高原上大雪纷飞的场景,飘落的雪花将沟壑之间全部填满,黄河失去了往日奔流不息的气势,而是结上了厚厚的冰。群山像是一条条银蛇在舞动,而丘陵则像是很多白象在奔跑。当朗诵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时,屏幕上的画面变为了毛泽东同志这首词的手书,用笔恣肆,气势磅礴,章法结构变化万千,毛泽东风云激荡的人生传奇和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都运之于笔而倾之于纸。这时耳边再想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掷地有声的朗诵,词作中那种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所以说,在多媒体时代下,朗诵已经从一门以听觉为主的艺术,变为了一种音画结合的艺术,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展现,能够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感悟朗诵,加深自己的审美体验,使朗诵的艺术效果得到了全面的丰富。4、表演之美
在舞台朗诵中,朗诵者真正实现了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如果还是像之前一样,仅仅是朗诵的话,则会表现出和朗诵内容之间的距离,在视觉效果上一定是呆板的,需要朗诵者辅以恰当的的表演,让观众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如手势,在朗诵时,随着表达内容的变化,朗诵者情绪也会随之变化,这时候如果辅以适当的手势,则可以有效的帮助朗诵者抒发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获得和观众的共鸣。朱军在朗诵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时,为了表现出诗歌中所描绘出的寒冷,朱军就分别做出了搓手、搓耳朵和哈气等手势动作,向观众形象的描绘出了这种寒冷的景象,获得了良好的表达下效果。
如眼神,舞台朗诵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艺术,那么眼神在其中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朗诵者站在舞台上,观众所投过来的焦点都会汇集在表演者的眼睛上,只有朗诵者在朗诵中和观众有眼神上的交流,观众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朗诵者所传达给观众的情感信息。《台上的草原》这首诗歌的朗诵,诗歌的大意是表现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和朗诵者对大草原的热爱与赞美。朗诵者阿木古郎也是一个蒙古族人,在一开始,阿木古郎将右手缓缓抬起放至胸前,眼睛目视前方,让人一看就是在追忆往昔。观众在他的带动下,都闭上了眼睛,静静的听他讲述他心中那美丽的大草原。
如表情,在所有的非语言沟通中,最不容易产生歧义和争论的,就是表情,因为其是人们内心情感最形象和最精准的体现。所以在朗诵过程中,观众可以轻易从朗诵者的面部表情上获得信息,或者说,只有朗诵者的喜怒哀乐和朗诵内容的欢愁别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新年新诗会中方琼和杨柳的朗诵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中,两个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微笑中朗诵的,运用这种微笑的表情,表达出了对江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但是这种微笑的表情也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当方琼朗诵到描写孩子们的段落时,那句“草坡上他们却在比赛着骂人的粗野”时,原本微笑的表情骤然间变为了一种无奈和遗憾。看着他们变化的表情,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跟随着他们走进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朗诵可谓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说其古老,是因为几千年前就有着诗歌吟诵的传统;说其年轻,是因为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朗诵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大发展,文学作品朗诵也逐渐普及开来,并以鲜明的审美特征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朗诵将会是文学作品传播的又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了文学艺术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