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群体事件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很多学者认为的:在当今网络群体事件中,即使从众心理、社会压力、社会恐惧总是存在的,“沉默的螺旋”在当今网络中群体事件中依然是存在减缓现象的,即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因为新媒体环境中,微博和网络评论等开放式平台使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在缺少“意见气候”的情形下,产生的是公众自发的情绪,在网络群体事件其传播特症本身就具有匿名性会减少个人对于社会孤独感恐惧,可以使个人寻找到相似的群体。然而,根据匿名性和发表观点的相对自由就认定“沉默的螺旋”在缓解略显片面,针对这一议题需要多方面解读。
(一)人肉搜索加重“少数者”的社会压力
人肉搜索的出发点和效果是复杂的,在网络群体事件中,群体极化心理极易形成网络的暴力,进而在技术的支持下对匿名的“少数”进行人肉搜索,当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被打破,巨大的社会恐惧感就会伴随而来,“沉默的螺旋”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也就是说只要群体压力存在,人与生俱来的恐惧孤独感就会出现,要想避免这种孤立带来的恐惧,那就需要结成群体,这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动机之一。只是在人与人之间被屏幕给隔开了,当隔断被人肉搜索打破之后,会更加加重“沉默的螺旋”中少数者的社会压力。
(二)网络道德审判产生心理压力
网络道德审判是最常见的网络群体事件现象之一,在超出理性思考的范围内,直接使用语言暴力对目标人群进行道德上的审判甚至定罪,通常都是通过语言暴力达到所谓的正义,网络道德审判是危险的,如果媒介的审判代替了法律的审判,就真正的成为“少数人的暴政”。
在网络群体事件中,媒介进行道德审判的现象常常伴随而生,当事件发生了一段时间后,网民对现实的审判缺少耐心,或者对现实结果不满时,就会产生网络话语暴力的媒介审判,原本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就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对“沉默的少数人”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
(三)流言中伤少数者
与媒介审判不同,流言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的一部分。很多恶意的流言会侵害到沉默的少数,网络人际的传播中,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并且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泄压阀,而争议事件传播后期更多参与者可能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宣泄,少数者的声音更不易发出,而“中坚分子”会成为“靶心”,得到的流言会更多,“沉默的螺旋”现象不降反增。
可以说,互联网带来的舆论环境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改变了个人本能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是因为使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所作所为不可能被社会孤立起来③。然而当这种条件缺失后,在现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会造成个人更深的恐惧感,当人们随着互联网深入人心时,对这种改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可能会变得越来严重,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人身攻击变得更加容易,可以号召的群体中的人会更多。少数人有表达言论的权力,但是需要承受比表达更多的痛苦,在群体性事件中尤为突出,“从众效应”会使强势的一方大胆的享受话语的狂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