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悲剧的成因
中国特色的悲剧是与西方的悲剧相区别的,它具有中国的本土特点,是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的体现。
1、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其他三面全为大陆所包围,这种半包围的结构,以及它在北方民族中的地位让中国人有一种安逸的心态,没有危机感,不像西方人一样时时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正是这种地域的优势让中国人没有同西方人一样的悲剧观念。此外,黄河、长江的养育,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中国人的情感心理也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起伏,不是绝对的悲观。而处在寒带或热带的人,便不会有这种情感的波动起伏。在中国,古人有秋风萧瑟之感,还有一些悲秋的诗词,而“悲剧”与“悲秋”仅一字之差,③可见中国的悲剧具有悲秋的韵味,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古典戏曲中也有所体现。比如,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与秋有关,都用秋来刻画悲剧的效果,但悲剧的氛围却不那么完全,这些都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具有中国的特色。
2、人文精神的影响
人文精神方面主要表现在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方面的影响。儒家的“仁、和”,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圆满、轮回”,这三种思想文化历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情感。
首先,儒家思想是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它要求人们遵守一些伦理纲常,以此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条重要的思想原则。《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④可见,他们把遵守中庸之道看成是世间万物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孔子在他的讲学过程中、治国的理论中也常常渗透着中庸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儒家的著作中更是数不甚数,这足以见得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直至今日,这种思想还没有消灭,它仍然存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在有些人家的大门横匾上有几个醒目的大字,比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惠风和畅”“勤和家兴”等等,还有家中挂的“以和为贵”的字画。这些都是儒家“中和思想”在人们心中的体现,它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以至于在欣赏戏曲作品时总希望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团圆结局,因为他们相信“善人必令其中,而恶人必罹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⑤
其次,道家思想虽与儒家思想不同,但在整体上还是一致的,只是在如何实现中庸中和状态这个层面上,儒家强调用伦理道德进行约束,道家希望用无为、不争、处下的法宝。⑥这正是所谓的和而不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希望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只是采取的方法手段不同而已。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原则在我国的外交关系中也有体现。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就非常喜欢中和思想,如,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四章中这样说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足以见得他心中的中和思想。再如戏曲《娇红记》中的申纯和王娇娘在死后,得到玉旨传谕,上天做了金童玉女,“二人辞世,即归仙道”,这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了中和之美的结局观念,具有中国悲剧的特色。
再次,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其影响也是极大的,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在膜拜。它用属于自己的理论宣传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思想,以至于后来的许多戏曲的结局都有佛教因果报应的因素。如岳飞死后成佛成仙,秦桧王氏冥中遭刑,均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属于大团圆的结局。佛教还宣传今生姻缘前世注定的说法,限制了人们的反抗,有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包含在内。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佛家思想的影响力似乎更甚一筹,更具有不可侵犯的神秘韵味。
总之,这种中和、中庸、无为、圆满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琼瑶的《婉君》它本来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在改编成电视剧后为了适合观众的审美心理需要,被变成了大团圆的结局。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凡事不管过程怎样纠结、怎样悲惨,但结局一定要完善、团圆、具有喜剧性,不然会被人们所排斥。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的影响,也就形成了中国的悲剧特色,它不同于西方悲剧的果断,没有一悲到底的观念。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