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所谓的学分制就是指用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计算学生学习进度与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学生即为选择主体。学分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主张开设大量高质量的选修课,并逐渐减少必修课。许多发达国家在体育教学中早已实行学分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也逐步推行学分制,并不断深化和完善这种教学制度,促使体育教学不断发展。但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革新。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在学分制环境下实现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分制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体育实践教学模式落后
近年来,我国高校做了大量体育改革实践,但总体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手段、方法和工具,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体系和框架。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大一开设的都是基础体育科,大二则是选项课,将一个单元的学生划分为几个选项班,教学基本采取讲授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多关注动作细节的调整,课堂氛围沉闷。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在手段、方法、内容方面也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潜能。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限制了体育效能的发挥。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实践教学依然围绕考试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靠感觉、凭经验,这显然无法满足学分制改革需求,也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2、 体育教师管理缺乏系统性
我国高校一直采用行政任命、计划录用、调配任用的教师管理制度。致使高校体育教师任用出现“三个凡是”的现象,即凡是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无论是否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都可以进行体育教学;凡是体院院校毕业生,无论其专业是否是体育教育,都能够参与体育教学;凡是具有体育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无论其是否具有运动技能,都能上体育课。此外,部分高校用人制度不完善,导致一些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养知识、教育理论和技术水平,部分教师甚至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这样的体育教师队伍显然难以适应学分制改革需求。
3、 体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在传统教学体系中,高校体育教育一直被视为必修课程,但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和实施,学术界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与高中没有太大区别,学生发展体育特长和锻炼身体应当在体育课堂之外进行,高校现在采用的教材内容不符合大学课程要求,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当采用选修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若采用选修制,学生的体育锻炼就无法具体落实,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实施选修制的条件,因此,在学分制下体育教学应当坚持必修制。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依据以上某一观点实施,很少将二者有机融合,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很难满足学分制要求。
二、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在学分制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当然,近年来部分高校也根据学分制教学制度特点进行了相应革新,建立了体育分级评价、分级教学、分级确定学分等制度,部分学校还大胆实施俱乐部教学。这些举措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和经验,但学分制下体育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关系着体育课程走向、体育选修课前景、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内容,因此,仍需进一步思考和努力,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以下探索性建议:
1、 建立开放式体育选修课制度
高校可以安排体育部在开学前,将课程简介、教师介绍、必选课须知、考核标准等相关内容交到教务处,然后由专职人员制作网上选课软件,由教务处及时在网上发布包含以上内容的体育课选课信息。此外,体育部还要在校宣传栏上公布所有体育老师的照片、基本简介、开设课程等信息。并通过校园广播加以宣传,在选课前组织学生了解选课的意义,以及各个级别、各个项目的主要内容与特点,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都有基本了解。高校体育教研室和教务处还要组织学生统一进行网上选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体育特长,在规定时间内任意选择不同项目、不同级别的课程。在选课完成之后,可以在每周的任一单元、任一教师的相同课程处上课,并依据体育上课卡进行考勤登记。这种开放式体育选修课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授课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更加有利。
2、 建立择优上岗的教师制度
在体育教学中建立择优上岗的教师制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项目的特点、时间,选择体育教师。这无疑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也可以促使体育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学抓变为主动提高。高校可以安排体育教师在开课前一学期申报开设课程,体育部根据课程需要教师人数与申报人数,进行考核选拔,未通过的教师可以重新选择课程项目,在确定课程教师后,再通过网上选课接收学生选择。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其次要在本单位拥有竞争力和职业魅力,确保自身能够吸引学生选择,并在上课过程中“留住学生”,甚至吸引更多学生。而申报课程没有选满的教师则要面临“下岗”危机,这种竞争机制,能够让高校体育教师在紧迫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此外,高校还要确立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通过利益分配实现优胜劣汰。具体而言,高校在体育教师管理中可以制定合理的课时费分配方案,按照每学期的开课时间和上课人数分配课时费,并给予优秀教师额外的课时费用,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 实行分级评价标准
分级教学是学分制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高校要依据项目级别规划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并确定各个级别的学分,要使考核标准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以展现各等级的进步幅度和水平标准。同时,还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标准,首先可以通过实践课考核,高校体育部依据项目级别和特点,制定体育意识、技术、专业理论、身体素质的考核标准。要合理规划同一级别不同课程考核的难易程度,若考试标准设置不合理,就会出现学生选择易考课程的现象。其次,可以通过理论课进行考核,体育部依据大学体育基础理论,编写学习素材,并上传至网站,让学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自由上网学习,从而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考核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等级。安排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基础理论考试,并规定必须通过初级考核,才能进入高级考试,只有在学期内两次考试均通过,才能视为本学期的体育考核过关。并根据所选课程的不同给予学分,这样通过学分档次实现分级教学的目的,鼓励学生自觉提高运动能力,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中成长为优秀的体育人才。
4、 建立分级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采用选修课制度,这有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运动兴趣选择相关项目,进行专项训练,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专项运动能力方面逐渐产生差距。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依据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同一课程的不同深度级别。因此,高校要建立分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多学习知识和技能,多获取学分,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具体而言,可以将课程项目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班学习基本技能和战术,增强学生体质。二级班则在一级班的基础上逐步增强锻炼强度,提高运动的技巧性。高级班进行全面的战术、素质、技术、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和知识。并依据等级制定考试大纲和标准,考核不通过者无法获得学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