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下的陕南民间文学英译异化策略研究——以《传说中的汉中》为例
一.引言
民间文学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传播,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和区域内人民劳动生活和思想情趣的语言艺术。陕南民间文学植根并流传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等地,语言质朴、简洁、生动,内容丰富,有民间传说、民歌、戏曲和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生产实践,因此具有很高的教育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了解不同社会历史时期陕南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并领略陕南深厚的汉文化、三国文化和秦岭文化。鉴于此,陕南民间文学的英译研究有助于促进陕南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使其能够突破民族、语言和国家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促进文化的交流。本文以陕南民间文学故事集《传说中的汉中》英译本为例,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民间文学英译异化策略。
二.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在Constructing Culture中说道:“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词句和语篇之上;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交流;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1](P123-125)。不同于传统语言学派将翻译看做是简单的语码转换,文化翻译观将语言背后的文化视为翻译的关键,译者应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特点,让译文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适应文化的差异性。
由于存在多样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和民族人们的语言表达差异很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翻译的实质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2]。文化翻译观认为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不可直接翻译,只能传递或移植,翻译策略多采用“异化”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再现源语文化,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策略的“异化”和“归化”讨论由来已久。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前者提倡用流畅自然的译本,最大程度降低译语读者的文化陌生感,使译本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价值;后者以源语文本为归宿,强调译语读者接受源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译本要保存源语文本的异域文化特色[3](P34)。由此可见,异化策略非“求同”而“存异”,正好符合文化翻译观所阐述的以文化交流和传播为目的翻译主旨。
三.陕南民间文学英译异化策略研究—以《传说中的汉中》为例
《传说中的汉中》取材于汉中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包括褒姒、蔡伦、张骞等多个历史人物的典故以及一些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的风俗。原文没有浮华的辞藻和典雅的修辞,简洁质朴、通俗易懂。正是它的这种美学特性,使其能够被大家口耳相传,保留至今。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民间文学的英译不仅要尽力保留原文简洁的语言风格,更要传达文中独特的文化信息,并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性和译本的可读性,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1)音译加注释
例1. “幺儿” : Yao’er (the youngest son in Hanzhong dialect)
“秀才”: Xiucai (a scholar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浆水面” : Jiangshui Mian (noodles with fermented vegetables and soup)[4] (P154-155)
以上三词选自《幺儿拐与浆水面》一文,“幺儿拐”指一个拐脚老汉,在家排行老小,但人们记不清他的名字了,就用“幺儿拐”来称呼他。“幺儿”一词为西南方言,意思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译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不仅准确传递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体现了“幺儿”作为人名的指代功能。“秀才”是指明清时期通过乡试的生员,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译文通过注释解释了该词的来历,表达清晰明了。作为汉中的地方名吃,浆水面”浆水的制作方法类似于腌酸菜,但又不尽相同,因此不能用“pickle”一词来替代,以免产生混淆。因此,译者用音译的方法,并在注释里说明了主料和辅料。菜名英译中采用音译的方法由来已久,例如“Kong Pao chicken”, “Ma Po Tofu”, 这些词已被国外读者熟悉并使用,丰富了英语词汇。
(2)直译
例2.县太爷听了低头吟道:“开大山,碎小石,修拱桥,铺平路,川南川北。”只见这姑娘稍一思索,便抬头对道:“砍弯竹,打直篾,挽圆箍,打扁桶,装东装西。”
Then the magistrate said, “open great mountains, break little stones, repair arch bridges, pave level roads, to go southern river and northern river.” The girl thought for a moment, then raised her head and answered, “cut bent bamboos, straighten thin bamboo strips, roll circular hoops, make flat barrels, to install lots of things.” [4] (P177)
例2选自《姑娘坐轿的来历》,一个出嫁的姑娘碰上县太爷没有避让,县太爷用对对子的方法来考她,对不上就要治罪,对上来就把轿子让给她坐。原文对仗工整、平仄交错,意义对比鲜明,县太爷连用四个动宾短语描述了怎样开路修桥,其中“大、小,拱、平,南、北”构成了几组反义词;姑娘也连用四个动宾短语说明砍竹做桶的过程,其中“弯、直,圆、扁,东、西”与县太爷对子中的反义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子为中国文化所独有,翻译时应尽可能保留对子的语言特色,以便让译入语读者充分了解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译本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对应词的词性相同,字数相同,译出了对子语言的特点。
(3)意译
例3.眼看玉儿已到婚配之年,他总想得一个门当户对的白脸后生为婿。
When Yu’er was old enough to get married, Liu tried to match her with a handsome and smart young man who is equal in social status and wealth. [4] (P197)
原文里“门当户对”的“门当”是放置于古代汉族传统建筑大门两侧,用于显示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品;“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双侧的砖雕、木雕,与“门当”常常一起出现,后来这一词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适合接亲[5]。“白脸后生”指相貌英俊的年轻小伙子。译文把“门当户对”和“白脸后生”隐含义翻译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很清楚的了解这一文化信息。
以上所举翻译实例,以异化翻译为策略,通过音译加注释,直译,意译的方法较好地传递了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四.结语
陕南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简朴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对译者提出了极大挑战。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来看,异化翻译策略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点,有助于英语文化读者了解陕南民间文化和中华文化,并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保持特有的文化身份和地位。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