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地域文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者称为“诗三百”,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代表的是音乐曲调,国风就是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调子,《诗经》包含了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包括周南、召南、卫风、秦风、鄘风、豳风等;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都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作者一般都是贵族阶层,小雅74篇大部分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其余少数有可能属于东周时期,作者以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为主;颂主要是祭祀祖先的音乐,舞曲占大多数,共40篇,其中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另外还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即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全书主要反映了周代至春秋中叶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的风貌,其中作品的作者涉及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物且绝大部分已经不可考证,大约在公元6世纪最后编订成书。《诗经》是我国先秦时期丰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其诗歌的体裁结构、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十五国《国风》鲜明的显示出了不同地区诗歌的特色和魅力,从而表现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就将以此切入点,试分析《诗经》与地域文化,进而更加准确详细的把握地域文化对诗歌内容、风格的影响和作用。
一、《诗经》中的齐地文化
齐地文化是《诗经》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的是当时齐国所管辖下的文化,主要地区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也包括部分河北省。齐国的建立标志着齐文化的正式形成,齐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融合了周文化、夏商文化和东夷文化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个性地域特色。
首先,《齐风》反映了齐地的婚俗文化。齐地的婚俗文化也是在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了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齐地当时居住了大量的东夷人,东夷人在婚姻恋爱方面少有禁忌,一般上并不限制男女双方的往来,齐国最初的统治者为了实现齐国贵族与当地原著民的融合,在婚俗上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在加上齐国原有的血缘群婚制,这就使得齐国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婚俗文化,从总体上说,在齐国的婚俗恋爱中,女子具有较高的地位,且男女双方都显得较为主动、任意、自由,这就使得《齐风》中的婚恋诗表现的较为明快、泼辣、大胆。如《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这是一首反映男女幽会的诗歌,而且还是姑娘主动来约会“我”,进而表现出了女性对爱情的大胆、热情追求,如此大胆、无所顾忌的追求在周文化中是比较少见的。
其次,《齐风》反映了齐地的尚武精神。居住在齐地的东夷族人生性好斗且勇敢无畏,在《说文解字》中,“夷”就是拿着弓箭的人,因此可以看出弓箭是他们生活或者战争中的主要武器,而弓箭的发明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尚武的风俗。《齐风》中有许多描写齐地人狩猎的诗篇,如《还》、《卢令》、《猗嗟》等。《还》是一首猎人之间相互称赞对方狩猎技术高超的诗歌,“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猎人在峱地(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东)打猎而不经相遇,而后两人一起相互合作、共捕猛兽且相互赞美,这一方面表现出了两个人的好爽洒脱格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齐地的美好生活情趣,从这两个人的尚武好爽的性格中就可窥见出齐地好狩猎且尚武的文化特征。
二、《诗经》中的晋地文化
与齐文化一样,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先秦时期的晋地主要就是今天的山西一带。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叔虞封唐,晋文化由此开始形成并发展。山西属于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又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因此晋文化本质上夏商文化为底色,并杂糅了周、戎狄等文化因素。
首先,《魏风》、《唐风》反映晋地的劳动生活。《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集中反映了晋地的文化特征和特色,与其他地区的国风相比,《唐风》和《魏风》主要描写了晋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因而更加的贴近日常的现实生活,因此表现劳作或者农事的诗歌在《唐风》和《魏风》中占大多数且极具风格特色。古代人民的劳作主要是采摘或养蚕,因为当时的农耕还不是很发达,因此《魏风》和《唐风》中有许多表现采摘或者养蚕的诗歌,如《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就是一首表现采摘者劳动的诗歌,作者对采摘者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写采摘者就像花和美玉一样美丽。《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是一首描写采桑者的短小诗篇,在清新恬淡之中勾勒出了采桑女愉快的劳作心情。从这两首诗歌和朱熹的:“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指晋地)中可以看出晋地人们继承了华夏先民热爱劳动且积极乐观的美好品格。
其次,《魏风》、《唐风》反映晋地的精神文化。上文已经提到了关于晋地劳作的诗篇,这些诗篇一方面真实的记录了晋地人民劳作的真实场景,另一方面就是表现出了晋地人民勤劳、节俭的高贵品格,同时晋人在勤劳借鉴中还表现出了隐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坚强乐观的性格是晋人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魏风·伐檀》、《硕鼠》都表现出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但我么可以看到,人们在对统治阶级责问、痛骂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实际的行动,只是希望以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隐忍、忍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表现了晋人顽强坚韧的品格,另一方面可看到了当时人们内在的缺陷性。除了隐忍顽强之外,安土重迁和恋家孝亲也是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当时的山西一带处于内陆地区,交通非常的不方便,因此造成了晋人安土重迁和恋家孝亲的情结,这鲜明和深刻的反映在了诗歌之中。《唐风·鸨羽》、《唐风·杕杜》都描写了离家在外之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父母的担忧。
三、《诗经》中的秦地文化
秦地文化主要是指秦国统治区域内形成的文化现象,秦国主要统治雍城、栎阳、咸阳等地,即现在的陕西一带。东夷文化、西戎文化是秦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同时它还受到了殷商和周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最终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秦文化。
首先,《秦风》反映了秦地的社会生产。秦国在建国之初与中原的王朝几乎没有交流,主要与西戎族交流,实际上秦地原本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因此秦地的人也好狩猎、尚武,但随着对周文化的学习,秦国也逐渐的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并且农业和畜牧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秦风》中有许多关于农耕的诗篇,不过秦地最发达的还要数它的畜牧业,这与它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畜牧业的发达也直接导致了秦国日后军事力量的强大,因为马等牲畜是当时战争中的主要的军事装备。《秦风》中有许多诗篇描写马,马在当时主要被用于战争和狩猎,如《秦风·小戎》。马被用于战争这也导致了秦地人们尚武的习俗,《秦风·小戎》实际上是一首描写战争的是诗歌,主人公因战争而表现出了深深的思家之情,《秦风·无衣》
其次,《秦风》更是进一步反映出了秦地之人尚武好战的品格,除此之外,也表现出了秦人慷慨激昂、勇敢无畏的精神特征。
其次,恋情观在《秦风》中的表现。秦文化是在西戎文化和周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秦风》中既表现出了西戎文化的阳刚之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周文化的文雅之美,正是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摩擦才使得秦地文化带有明显的特殊性。秦文化的文雅与刚健在其恋情诗中显得异常的明显。《秦风·小戎》最能表现和反映秦地的恋情观,“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它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的恋情诗歌,它一方面表现出了秦国军事实力的强盛,秦国男人刚毅顽强的气质,但这些确实通过一个女子口吻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阳刚之中多了几分柔情,刚柔并济的表达恋情可谓是秦地的独创风格,这实际上表现了秦文化的包容并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诗经中的《国风》反映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诗歌内容、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诗经》中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思想。对《诗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现代人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