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勇勋章》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塑造
在文学史上,不乏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从古代的王勃、李贺、黄景仁到纳兰性德,从现代的徐志摩、海子到王小波,我们常常为他们的不幸而惋惜,也常常不自觉的假设,如果假以时日,这些天才文人的成就该是怎样的辉煌?文学史又是怎样的格局?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也是不幸早逝的天才作家。天才的表现是他在25岁时即以《红色英勇勋章》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实在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经历,无论是就读于准军事学校克拉维拉克学院,还是新闻社的助手,斯蒂芬都是如此的普通。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平凡的阅历,使得以战争为背景的《红色英勇勋章》显得更不平凡。小说一反常态,不再歌颂英勇无畏的英雄,不再塑造战争中的神话,这里没有什么高尚的民族精神、宗教信仰,也没有出现与战士相关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整部小说在逃跑中充斥着自卑、懦弱、忏悔、恐惧等复杂的情绪。在领略斯蒂芬这一反常叙述后,也渐渐能揭开《红色英勇勋章》深层的神秘面纱,作者就是想通过塑造这些反英雄形象人物来传达战争中人们的真实心态和反对、厌恶战争的真实心声。本文要追问的是斯蒂芬于小说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反英雄人物形象?他通过什么手法和途径来成功塑造的?塑造这些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社会、人文思考?
一、胆小懦弱、自欺欺人的亨利·佛莱明
在具体谈反英雄形象塑造之前,需要解决什么是英雄形象的问题。撇开身份头衔的限制,于“众英雄”身上寻求共同的性格特征和气质,可以发现,英雄大体有三方面的素质,一是具备过人的才能;二是有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品质;三是能带领人们作出有重大意义的事。肃清英雄的概念,就能更鲜明的领略亨利·佛莱明这一反英雄形象。亨利的反英雄形象表现在三个方面:枪法普通,战斗能力差;胆小懦弱,首战即逃;心智不坚,犹豫不决,自欺欺人。
首先,亨利枪法普通,战斗能力太差。整部小说,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后方转移,几乎没有看到作者有对亨利战斗力的介绍。在英雄形象的笔下,即使是新兵团,应该也有优秀的枪法,至少在一群新兵中出类拔萃。但在《红色英勇勋章》中是没有这样人物的,几乎所有人都和亨利一样,只知道毫无目标的乱射和跟风似的跑来跑去,身体耐力又差,毫不具备合格军人的基本素质。这已经使亨利失去成为英雄的首要素质,而这才只是开始。
其次,胆小懦弱,首战即逃。未参军前,亨利是一个崇拜英雄的人,在广播中听到一些前线的英勇事迹后,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去报名。未跨入战场一步,他就不断的想象自己在硝烟中穿梭,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可是刚进入战区,在后方战略转移过程中,似有似无的枪炮声就已经磨灭了他仅有的冲动,剩下的全是抱怨和后悔。待真正来到前线,敌人狰狞的面目,无情的子弹,硝烟中的搏斗,如恶鬼般可怕的死尸……一切的一切,将亨利最后的“抱怨和后悔”都洗刷干净,只留下恐惧。当人面对恐惧时,一种情形是因为恐惧而迸发出本能的反抗,这样的反抗会更加激烈而彻底;另一种情形是彻底的崩溃,遗留下的也是动物的本能,但这一本能的指向是无所顾忌的逃命。所谓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形象与亨利实在相差太远,首战即逃的事实成为斯蒂芬反英雄形象塑造的绝佳手段,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奠定了亨利胆小懦弱的人格基础,也为下文反复的内心独白提供理由,为作者自觉不自觉的站出来直抒胸臆创造可能。
第三,心智不坚,犹豫不决,自欺欺人。亨利在参军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坚定过,哪怕是冒着母亲的反对,其实他内心根本不知道参军和自己理想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只是简单的认为参军可以获得同学们称赞的目光,可以博得少女们的崇拜,可以拥抱鲜花和掌声……或许当这些东西得到之后,他甚至认为可以不去参军了。就亨利参军的出发点看,他的动机已经不纯,在步入战区后,其心智不坚,犹豫不决的秉性完全暴露无遗。当亨利自己内心感到害怕时,他急切的希望从队友那里也找到同样的感受,他自欺欺人的认为其他人和他也一样吧。当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时,他又不断的试探、引导他的朋友们表达出内心的那种恐惧,以此来获得一丝安慰。凡此种种表述,都在告诉我们亨利是一个胆小懦弱,自欺欺人的人。
二、心理刻画、对比衬托等艺术技巧的运用
胆小懦弱、自欺欺人的亨利是《红色英勇勋章》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人物。在称赞这一形象塑造的成功后,还应该进一步追问斯蒂芬是如何塑造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心理刻画和对比衬托两个方面。
首先是心理刻画。盘点整部小说,大篇幅都是亨利的内心独白。尤其是亨利在没有受一点伤就逃跑后,其内心道德的谴责和挣扎更加激烈。一方面他已经成为逃兵,必须面对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他又在寻求各种方法来否认逃兵的事实,用各种理由来解释逃跑的必然。前者注重其内心的自我救赎,后者则从外在他人视角来审视亨利的心理,下文分别简述之。就自我救赎而言,在没有人知道亨利是逃兵的情况下,他完全不必如此的自我批评,只要稍微弄一点伤出来,就可以蒙混过关,且没有其他人知道。他也大可不必煞费苦心的寻找各种救赎的借口。但亨利没有那么做,他是正视自己的错误的,这样斯蒂芬就可以自由的走进亨利内心,也可以直接代替亨利发表内心想法,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真实,也更加自由。亨利的形象也更加的饱满。就他人视角而言,当衣衫褴褛的伤兵知道亨利并没有受伤后,不停的追问刺激着亨利的神经。使他居然生出受伤也是一种荣誉的怪异想法,别人身上的伤痕成为“英勇的标志”,而这种标志在亨利这里不是“英勇”,而是逃跑的合法性。这里作者利用英勇形象的外壳和读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也正是这个“玩笑”,成功的塑造了亨利的反英雄形象。
其次是对比衬托。亨利的胆小懦弱,自欺欺人还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和战场环境的衬托来共同呈现。第一,亨利与其他人的对比。《红色英勇勋章》中还塑造了威尔逊、辛普森、吉米、衣衫褴褛的伤兵、中尉、军官等各色形象,虽然其他人指称模糊,性格各异,但在不同特征的背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害怕,尽管面对这样的恐惧时不同人的表现是不同的,如威尔逊总是大嗓门的吹嘘自己多么厉害,真正嗅到硝烟后,大嗓门的嘴唇变成了略显女性气质的颤抖;高个子二等兵信誓旦旦的肯定自己追随队伍的决心,但《第九章》时,他也哆哆嗦嗦的说害怕炮车从他身上轧过去……乃至《第二章》中一个胖乎乎的想偷马的新兵,被面颊红润的年轻姑娘围堵后,众多士兵们的嘲笑面孔,都明明白白的昭示着他们内心的不安,新兵团的每个人都和亨利一样,完全被战争的恐惧充斥着。斯蒂芬通过亨利与不同人的对比,来达到群体性反英雄形象塑造的目的,堪称神来之笔,不得不惊叹,这真的是一个二十来岁青年完成的艺术构思吗!第二,环境的衬托。一部优秀的小说必然少不了描写环境的笔墨,斯蒂芬笔下的战场环境与普通战争文学作品的最大差异就是透过恐惧者的视角来描述战地风云。他一方面通过亨利的视角来间接描写战场环境的狰狞,如《第二章》中长着一千条舌头的怪物;《第七章》中小树不甘示弱,树林大声抗议,树枝摇摇晃晃,所有的声音都如同鬼神般在审视着一个罪犯……另一方面是站在全知全能角度直接描写战场的恶劣,就直观的嗅觉、视觉、听觉来说,就有东躺西挂的死尸在蚊蝇肆掠下的腐烂气味;鲜血和硝烟混杂成的让人窒息的空气;刺耳嘈杂的枪炮声和伤兵们撕心裂肺的呻吟……这些描写都在传达着一个讯息——士兵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
结语: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红色英勇勋章》塑造了一批反英雄形象的人物,尤其以胆小懦弱、自欺欺人的亨利为典型,在美国南北战争文学中,这种一反“歌颂”的笔调已经足够的与众不同,更何况又以精彩的心理刻画和鲜明的对比衬托来艺术的呈现。在战争年代,斯蒂芬小说的格调与时代主旋律是背道而驰的,但与被政治绑架的“传声筒”相比,他笔下的战争显得更加真实。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学,都把目光聚焦在所谓的英雄身上,不厌其烦的歌颂他们的勇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有多少人考虑过最底层的士兵。斯蒂芬通过亨利,塑造了一个年轻人从无知的积极参战到真正战场后的恐惧害怕的反英雄形象,来传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小说中最震撼的倒不是他将战争比喻成面目狰狞的动物,饱食鲜血的恶神,而是追本溯源的反思:谁是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斯蒂芬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但在《第十八章》中有这样的细节,304团数百人的生命在军官眼中仅仅是一把扫帚,军官关心的是战争的胜败,他重来没有考虑过扫帚的命运。不必谨慎的猜测,斯蒂芬就是想告诉我们:战争不过是那些为满足一己私欲而牵动无数生命的军官们的博弈,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踩着千万士兵成就功业的将军才是真正的反英雄人物。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