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中量词超常搭配的层创意义研究
引言
词,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基本语义单位。词与词之间搭配共现的横向组合是语言应用的主要形式。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发展与变化都会在横组合中有所体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张力表现的第一要素,文学语言中量词的使用及超常搭配使用为文本增添了语义饱满性及情感特色,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超常搭配语言现象都被给予重视。本研究以概念合成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为理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中量词超常搭配的层创意义构建及文学 “陌生化”效果解读。
1. 层创意义及推理机制
层创,也称“浮现”、“突生”,即“emergence”,最初的出现时是用来描述生物进化的现象--层创进化(Emergent evolution),此理论是20世纪初论证方法由生机论和机械论向科学和哲学角度的转变。“层创”是通过进化使新的统一体可能浮现,并呈现出一种以先前的角度不可能分析到且不可预料的特质,即:基于个体要素或整体系统,突然出现且具有新特征的模式和结构,但不能反过来再用这些个体或要素来解释整体,具有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中的社会协作模式的高层次发展。综上可见,“层创”的思想本质是整体之间与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性的的关系,其方法论与科学上的有机论和整体论相关联。
层创的理论基础是在1995年Holland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理论,该理论认为层创的产生是由于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复杂的事物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从无到有由小到简单,再发展为复杂,此发展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同组织机制之间及不同发展过程的交错共同形成了复杂动态的演化过程,因此层创被看作是过程、过程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产生的最终结果。语言学意义上的层创,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家提出且证实语言也遵循层创规律---层创意义是语言处理过程中概念化的相互竞争和互动的过程,语言符合事物发展和形成过程的一般普遍模式。
2. 量词的语义功能
量词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名词的描述性,量词的语义基础是名词的量性。根据目前文献材料研究,量的概念维度有四种,即量的定指、性质、有无、大小、程度、静动态、有界与无界变化。体验性假说认为概念系统、概念系统内部的组织模式及相应的语言系统的形成基础是具身体验和文化。量词在语言使用中需搭配出现,目前研究比较广泛,很多语言学家也因量词的固定搭配特点对量词进行分类,如郭绍虞、黎锦煕、胡裕树、赵元任等,其中针对动量词、名量词和形量词的研究较为集中且深广。
量词的语义功能之一凸显认知。注意假设理论认为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认知过程伴随注意力焦点、方向和分布,只有预设为注意力焦点才能区分凸显的方向及焦点的分布。从量词搭配语义分析,量词语义依附于所搭配词汇,因此凸显的维度主要体现在量词语义对其所计量名词语义内容的激活上。
量词的语义功能之二认知主体视角的确定。视角在心理学上定义为观察某一事物或场景的位置。量词的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语义表达需求,是语义表达和认知深化的表现。因主体的内在动机与百科知识的千差万别,认知主体视角的选择表现出认知主体对事物描述的特殊角度,此关系中涉及认知主体作为观察者与相应被认知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确定。不同的视角使认知主体定位于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因此语言表达形式会出现不同的认知途径和表达形式,体现出不同主体对相同事物或场景的描绘能力。
量词的语义功能之三辖域的建构。辖域体现为认知主体对客体认识激活的路径及区域。其中,最大辖域(maximum scope)表示为认知过程中涉及到的整个视野中的内容,即激活的最大内容;直接辖域(immediate scope)是指与认知客体最邻近、最相关的概念区域。
量词的语义功能之四精确或模糊度的程度或详略度。不同认知结果的形成与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的程度或详略度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量化概念的精确或模糊度的程度体现了对客体认知的不同效果,尤其体现在语言应用的词汇选择层面。
量词的语义功能之五意象性的形成。意象性包括心理意象与规约意象,意象的形成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方式和结果。如普遍应用的“一轮明月”、“一腔怒火”、“一叶方舟”和“一丝丝挂念”等,根据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互动映射,量词的使用在语义上完成对搭配词汇具有构建意象的功能。
3. 量词超常搭配的层创意义构建机制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组合,遵循共选共现原则,即“co-existence”,这意味着搭配受到所搭配词汇的句法规则和语义逻辑制约。搭配有如下两种类型:第一,规约搭配,指词与词的搭配组合符合语境范围内的语法和语义逻辑标准;第二,非常规搭配(anomalous collocations),指词与词的搭配组合不符合语法和语义逻辑的制约,非常规搭配包括超常搭配(innovative collocations)和错误搭配(inappropriate collocations)。其中,超常搭配是对常规语义结构的超越或偏离,具有创新性修辞效果及语义表达;错误搭配是不起任何修辞作用及语义表达的非常规搭配属。相对于常规搭配,超常搭配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语义丰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从语言运用心理分析,超常搭配源于人们对最优化表达方式追求与选择,超常搭配虽然违反了语义常规逻辑规律但普遍存在,超常搭配的构建和接受通常是依赖双方共有的语境,并且超出逻辑意义上的词语搭配现象。可见,语言的超常搭配运用可以强化表现目标与感情色彩,唤起读者认知共鸣,有利于发挥语言的表达意境和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情感倾向。
在文学语言中,超常搭配层创意义的形成通常以其语义的相似关系或相关关系为基础。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量词搭配,如:“a flood of moonlight” 一片月光,“a ripple of applause”阵阵掌声,“a stream of tears”泪如泉涌、“a rain of congratulations”一连串的祝贺、“a cloud of suspicion疑云密布”、“a tint of jealousy”一丝妒忌等,以上例子解释了同一认知事物在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下的区别,可见对于相同量化事物可以出现不同的概念构建方式和认知倾向。
超常搭配层创意义的形成还依赖于构建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主体。语义构建主体在量词超常搭配过程中经历搭配元素之间双域意义子概念的交错、视角定位、双域子概念连接、凸显意义构建和语义融合等认知机制。认知运作和语义构建依赖于量词和其搭配单位的共性与个性,其产生基础是普遍概念、具体性与文化的有机联系。超常搭配是言语的创新,是具身经验、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语言意义和抽象概念。超常搭配充分的描述性和解释力阐释了概念语义网络的普遍性和变异性,形成了文学语言中“陌生化”的效果与联想空白。
结论
文学语言中量词使用的层创意义是语言在具体语境下的联想意义,其语义的丰富性来源于语言交流的目的性和语言符号的抽象性。探索超常搭配层创意义产生的内部语义关系及语义产生过程有助于理解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所承载的美学功能。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