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顺人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原则
此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作品,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以致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社会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统辖全局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此处“天”是指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性”是指树木的个性和生长习性,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要“顺”,其生长习性要“致”。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生长的自然规律,进而实现学生完满个性。为了更好贯彻这一教育原则,就要做到“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四个环节无一例外的指“树木”即学生。“本欲舒”即在教育中疏导学生,使其心情愉快的学习;“培欲平”指传授的知识要讲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土欲故”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心理学上的“统觉”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必要联系;“筑欲密”指所学知识要扎实的巩固。由此看来,柳宗元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可与今天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相媲美。
在上面四个环节做好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意指在教育中,知识一经传授给学生,就让学生大胆自主去实践。再者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真正“教书育人”。面对当时现实,针对一些违反自然主义教育规律做法,柳宗元给予猛烈抨击。“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这样做只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其实毫不掩饰的指出我们现实教育弊端。在应试教育下,学校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来选拔人才,没真正按照“育人”规律教育学生“以致其性”。其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爱之太思,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是我们溺爱孩子的真实写照,这样培育的孩子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面风吹雨打的。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