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新古典主义特征-音乐论文
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教师—孙中华来源:原创日期:2012-03-01人气:2433
一、新古典主义概述:
音乐上的“新古典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现代音乐流派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古典主义的口号是回到“巴赫”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它多用古典的奏鸣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重奏,复活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帕萨卡利亚、托卡塔等纯音乐体裁;追求形式结构均衡完美、浓缩精炼,音乐织体清晰简洁,在发展手法上喜欢用单一主题衍生出多主题;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代替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新古典主义作品调性明确,以七个音的自然音阶为基础,避免瓦格纳以后的半音阶;配器清晰、透明,不像浪漫主义那么浓郁,也不像印象主义那么讲究色彩等等。
然而,新古典主义并非真正回到古典、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是采用古典主义早期或巴洛克时期的种种体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表现现代人思想感情,同时使用二十世纪作曲的新技术手段’诸如不协和音响、双重调性、多调性、复拍子、复节奏、复杂节奏等组合从而对古典音乐再创造,营造20世纪音乐特有的那种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效果。
二、曲式结构新古典主义特征
一般而言,古典交响曲采用奏鸣套曲形式,第一乐章通用快板,即“奏鸣曲快板”。第二乐章为行情慢板,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爐曲,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急板的终曲。即“I慢的分布。
而《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曲家把奏鸣曲的形式与比较严肃或比较富于抒情的中等速度、稍快速度结合起来。乐思徐缓展开,内在动力逐渐积聚。主部与副部没有太大的对比,调性是合乎传统的,主调-属调。处于展开部分的插部是与呈示部鲜明对比,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第二乐章是轻快的谐谑曲乐章〖或小步舞乐章〗,借以引起与第一乐章的性格对比,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柔板,抒情性,复三部曲式。这部作品中间的两个乐章是慢速、中速的音乐,抒情的、悲剧性的沉思,又带有明朗、温柔的情味,篇幅都非常大,结构都是复三部曲式,还带有些奏鸣曲的特征。末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叙述斗争与胜利,它的发展规模决定了末乐章的形式特点,作曲家很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快板形式。引子结构长大,功能变异。其中第一部分较长,相当于通常一部交响曲整个末乐章的篇幅。副部被延后,正好居于本乐章正中间的位置。之后是一个新的展开部,采用主部与副部材料。最后是非常简洁的再现部与尾声。末乐章的戏剧性构思很复杂,含有对往事的回顾、胜利即将来临。
三、主题发展手法新古典主义特征
《第七交响曲》的许多主题旋律都具有传统旋律技法特征,并且结合了俄罗斯民间旋律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音体系用的很多,平稳的级进,以支点音为中心的旋律进行,四度或五度旋律进行。肖氏的旋律极富独特的个性,旋律大跳进、不协和和声构成了戏剧性的紧张度。第一乐章再现部中的重大改变以独特的方式与众不同,可以看作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古典传统基础I:运用的创新手段。
四、调式调性新古典主义特征
1.同主音大小调、民族调式的综合运用:全曲多处运用同主音大小调、中古调式、民族调式的混合、交替。1调式重叠
20世纪音乐的调式重叠是很普遍的,尤其是新古典主义作品较多见。斯特拉文斯基常常在他新古典时期作品中使用调性重叠,双重调性等技法。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是主调特征的作品,突出“古典因素”,但作曲家不拘泥于单纯的主调调性,而是把调性加以变化使用’体现新古典主义特征。调性重叠在第四乐章中有几地方运用地恰到好处。再现部主部主题的四段重复,多次运用了调式重叠。
五、节奏节拍特征
二十世纪音乐更注重除了和声、调式调性以外的其它音乐元素,节奏节拍、音色织体、力度等方面。《第七交响曲》中的节奏节拍十分有特点,既体现了20世纪音乐特点,又含有新古典主义节拍特征。由于旋律的流畅自如需要节拍结构非常自由,所以肖斯塔科维奇把小节的节拍扩展,增加小节的节拍数量,并且拍子变化极其无常的,经常是三拍子与四拍子交替。
六、音色新古典主义特征
这部交响曲中有些章节风格冼炼、笔法清新、色彩鲜明,展现了新古典主义所富有的音色特点。很多配器极为清澈透明的段落,在一些不需要强大音量的地方,肖斯塔科维奇很少用乐器的重叠与音色的渲染,忠于独奏乐器各有“音色线条”的原则。
1.第一乐章大管的独奏就是管弦乐器独奏的范例。1第二乐章音响特别晶董。除了弦乐组之外,只有一支双簧管,后来双簧管为英闰管所替代,单簧管、大管虽然都出现过,但音色较为简洁。再现部分、尾声作曲家都采用单一乐器主奏旋律,少量的乐器伴奏。
音乐上的“新古典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现代音乐流派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古典主义的口号是回到“巴赫”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它多用古典的奏鸣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重奏,复活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帕萨卡利亚、托卡塔等纯音乐体裁;追求形式结构均衡完美、浓缩精炼,音乐织体清晰简洁,在发展手法上喜欢用单一主题衍生出多主题;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代替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新古典主义作品调性明确,以七个音的自然音阶为基础,避免瓦格纳以后的半音阶;配器清晰、透明,不像浪漫主义那么浓郁,也不像印象主义那么讲究色彩等等。
然而,新古典主义并非真正回到古典、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是采用古典主义早期或巴洛克时期的种种体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表现现代人思想感情,同时使用二十世纪作曲的新技术手段’诸如不协和音响、双重调性、多调性、复拍子、复节奏、复杂节奏等组合从而对古典音乐再创造,营造20世纪音乐特有的那种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效果。
二、曲式结构新古典主义特征
一般而言,古典交响曲采用奏鸣套曲形式,第一乐章通用快板,即“奏鸣曲快板”。第二乐章为行情慢板,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谐爐曲,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急板的终曲。即“I慢的分布。
而《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曲家把奏鸣曲的形式与比较严肃或比较富于抒情的中等速度、稍快速度结合起来。乐思徐缓展开,内在动力逐渐积聚。主部与副部没有太大的对比,调性是合乎传统的,主调-属调。处于展开部分的插部是与呈示部鲜明对比,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第二乐章是轻快的谐谑曲乐章〖或小步舞乐章〗,借以引起与第一乐章的性格对比,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柔板,抒情性,复三部曲式。这部作品中间的两个乐章是慢速、中速的音乐,抒情的、悲剧性的沉思,又带有明朗、温柔的情味,篇幅都非常大,结构都是复三部曲式,还带有些奏鸣曲的特征。末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叙述斗争与胜利,它的发展规模决定了末乐章的形式特点,作曲家很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快板形式。引子结构长大,功能变异。其中第一部分较长,相当于通常一部交响曲整个末乐章的篇幅。副部被延后,正好居于本乐章正中间的位置。之后是一个新的展开部,采用主部与副部材料。最后是非常简洁的再现部与尾声。末乐章的戏剧性构思很复杂,含有对往事的回顾、胜利即将来临。
三、主题发展手法新古典主义特征
《第七交响曲》的许多主题旋律都具有传统旋律技法特征,并且结合了俄罗斯民间旋律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音体系用的很多,平稳的级进,以支点音为中心的旋律进行,四度或五度旋律进行。肖氏的旋律极富独特的个性,旋律大跳进、不协和和声构成了戏剧性的紧张度。第一乐章再现部中的重大改变以独特的方式与众不同,可以看作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古典传统基础I:运用的创新手段。
四、调式调性新古典主义特征
1.同主音大小调、民族调式的综合运用:全曲多处运用同主音大小调、中古调式、民族调式的混合、交替。1调式重叠
20世纪音乐的调式重叠是很普遍的,尤其是新古典主义作品较多见。斯特拉文斯基常常在他新古典时期作品中使用调性重叠,双重调性等技法。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是主调特征的作品,突出“古典因素”,但作曲家不拘泥于单纯的主调调性,而是把调性加以变化使用’体现新古典主义特征。调性重叠在第四乐章中有几地方运用地恰到好处。再现部主部主题的四段重复,多次运用了调式重叠。
五、节奏节拍特征
二十世纪音乐更注重除了和声、调式调性以外的其它音乐元素,节奏节拍、音色织体、力度等方面。《第七交响曲》中的节奏节拍十分有特点,既体现了20世纪音乐特点,又含有新古典主义节拍特征。由于旋律的流畅自如需要节拍结构非常自由,所以肖斯塔科维奇把小节的节拍扩展,增加小节的节拍数量,并且拍子变化极其无常的,经常是三拍子与四拍子交替。
六、音色新古典主义特征
这部交响曲中有些章节风格冼炼、笔法清新、色彩鲜明,展现了新古典主义所富有的音色特点。很多配器极为清澈透明的段落,在一些不需要强大音量的地方,肖斯塔科维奇很少用乐器的重叠与音色的渲染,忠于独奏乐器各有“音色线条”的原则。
1.第一乐章大管的独奏就是管弦乐器独奏的范例。1第二乐章音响特别晶董。除了弦乐组之外,只有一支双簧管,后来双簧管为英闰管所替代,单簧管、大管虽然都出现过,但音色较为简洁。再现部分、尾声作曲家都采用单一乐器主奏旋律,少量的乐器伴奏。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