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校生终身健身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育论文

作者: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谭立—陈天宇来源:原创日期:2012-05-01人气:112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人们对体育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体育作为健身教育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终身健身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的体育观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高校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从有组织的身体锻炼到自我健身,从有固定时间、有人指导的被动运动到一切自我安排的主动健身转变。因此,高校体育是与终身健身教育联系最紧密的身体教育环节,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传授学生健身知识、培养他们自我身健身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但是,鉴于我国现行身体教育模式仍是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模糊不清,重视运动成绩,忽视全民健身,使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始终围绕学生达标、竞技运动考试;几十年一贯制的跑、球、操项目设置,近年来虽有所改变,也只是给女生增加了健美操等少量新内容,忽视了健身能力的培养,没有使学生产生健身的原动力。为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分析与措施
要使人们能坚持终身健身,必须提高人们对终身健身必要性的认识。所谓终身健身,是指贯穿于人整个生命过程的、增强体质的实践活动。它并不要求创造什么样的运动成绩,掌握什么新、难技术,强调的是增强人们的体质,健全人的身体,包括四肢和大脑。终身健身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将健身作为生活内容来对待与安排,充分享受健身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益处。终身健身的内容是指人们在个人生活中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健全自己身体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身体锻炼的实践过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健身不要求掌握多么复杂的运动技术,要求的是达到一定的生理负荷量,追求的是健身效果,只要简单的身体运动使你能达到这些目的,就是适合你的健身项目,它的意义比体育更广泛。一个人的终身健身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的健身教育,即体育。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身体素质和健身技能的训练,接受体育理论知识,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另一部分是离开学校后,根据已掌握的健身知识,按照不同时期自身的身体状况所安排的健身锻炼。
我们通过对在校28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那些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良好健身习惯的大学生,他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出于增强体质、调节紧张学习和丰富生活情趣之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这些人约占57%;而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运动技能较差,参与集体体育活动感到丢面子,这些人约占14%;也有人对健身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就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作出贡献,这些人约占29%。不同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大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逐渐完善的重要阶段,也是能否坚持终身健身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健身活动进行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健身价值观的形成和运动技能、健身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进如社会后的终身健身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从树立正确的终身健身观念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能力和习惯。
2.1树立终身健身的体育观
思想和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人类的活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其主观能动性具有相当的创造力。大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较高级阶段,他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很强。教师应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过人的精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大的能力都无法充分发挥。许多科学家英年早逝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树立正确的健身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运动的规律,认识运动对身体健康、身体发育、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思想上认识体育,是树立终身健身观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体育只是一种被外在力量强迫施加于身的东西,就不可能激发其自觉锻炼的兴趣,也就不能使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就很难达到终身健身的目的。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健身观,才能产生健身的原动力。
2.2注重培养终身健身能力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过去的学校体育一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学生在学校经过十几年的体育学习后,许多人都不会自我健身,不会运用适当的运动方法,不能掌握适当的运动量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以致他们很多人对健身逐渐失去兴趣,最终告别了身体锻炼。出现这种现象,与学校体育教学中忽视培养学生健身能力和习惯是分不开的。终身健身追求的是连续性和一贯性,最终目标是促进人体健康发展,提高人体素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自我健身能力是完成终身健身的基点。
高校体育教学是健身教育的最后一道门坎,所以要赋予学生终身健身的基础知识,重点是要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健身与运动的关系,明白健身存在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任何过量的运动都会有害于健康,而达不到一定生理负荷量(心博量、脉率)的运动都无助于健身。因此,教会学生掌握运用运动负荷价值阈来控制运动量是培养健身能力的关键。
2.3搞好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应作相应的调整,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除开设普修课、选修课外,要多开设选项课、保健课等,力求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内容上在注意体育的游戏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对生理负荷量的体会,切不可只图满足学生的娱乐要求,使他们错误的认为体育就是娱乐,忽视了体育健身的本质,使体育课既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加强体育课与辅导课的结合。体育课要注意传授学生健身知识,而辅导课要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体会他对健身运动的指导作用,切不可搞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通过培养学生的健身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能有效的运用于今后的自我健身中去,达到在目前有实际效果,进入社会后能实际应用,为终身健身奠定基础。
学校尽可能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定期进行身体素质、机能测验,使学生充分体验健身的收获和乐趣,体会健身的必要性。本人认为,人们参与健身的积极性多数最初不是来自兴趣,而是来自需要,兴趣是由于需要培养出来的。许多去健身中心参加健美训练的人过去本不喜欢这种运动,只是出于健美的需要才不辞辛苦,花钱、跑路,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健身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
结束语
本文从终身健身目标的实现出发,分析了达到终身健身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充分认识终身健身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需要进行的改革。这只是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仅供参改。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